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序言▪P13

  ..续本文上一页变我们的生命。

  ②于大师及法生起承事

   佛中转*轮,在灵鹫峰说《般若》了义经时,自敷法座。可见,法者犹是诸佛恭敬之田。故当念法与大师之功德及恩惠,生起恭敬。

  其二,对佛及法生起恭敬和承事供养之心。佛经中,大师专指佛陀。

   “佛中转*轮,在灵鹫峰说《般若》了义经时,自敷法座。”转*轮,即说法。灵鹫峰,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因山形似鹫头而名。佛陀四十九年说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又称三转*轮。一般认为,初转*轮演说《阿含经》,中转*轮阐述《般若经》,三转*轮开讲如来藏系列的经典。《般若经》是佛教的重要典籍,汉传佛教将其判为通教,即是大乘佛法修学的共通基础,通前通后,通化三机,而华严见、如来藏见皆建立于般若的基础上。若无般若见为基础,学如来藏易落于常见,学《华严》也不易理解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而藏传佛教的格鲁派,更将其视为最高、最了义的经典。佛陀宣讲《般若经》时,亲自敷设法座以示尊重,

   “可见,法者犹是诸佛恭敬之田。”可见,法也是诸佛世尊恭敬的福田。不仅听闻者应当恭敬法,说法者同样应当恭敬法。《普贤行愿品》云:“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因为诸佛也是依法成就,所以他们也同样尊重于法。《心经》亦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慧契入空性而成佛。此外,经典中也以般若为诸佛之母。是以,佛陀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敬法的榜样。在敬法方面,藏传佛教做得较好,每拿起一本法宝,皆顶戴受持,以示尊重。而汉传佛教或许是受禅宗影响,对形式很不在意。事实上,初期修行须从著相入手,若对佛和法缺乏恭敬,开始就以为佛、法了不可得,往往令学人无所适从。如果佛和法不能在我们心中占据主导地位,贪嗔痴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故当念法与大师之功德及恩惠,生起恭敬。”所以,要时常忆念佛法和佛陀的无量功德,忆念他们对众生的恩惠。在不断忆念的过程中,使佛和法在内心的份量不断增加,从而生起真实无伪的恭敬之心。

   对佛和法的重视,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宗大师在讲到“皈依三宝”这一部分时,会进一步开.......

  ③以何意乐及加行而说

   这一部分,阐明说法者应具何种心态及以何种方式说法。其中分为两项,一是说法的心态,即意乐;二是说法前的准备,即加行。

  【说法之意乐】

   如《海慧请问经》中说:“住五种想,谓自作医师,法如药物,视听者如病人,视如来是正士,愿法久住。”此五想之外,并于眷属修慈心。

   更须断除恐人胜己之嫉妒,及推后之懈怠,与数数宣说之疲厌、扬己之长、彰他之短、于法生吝、希求衣食财物等过。当作是思惟:为自他得成佛故,以今说法所获清净福德,为我安乐资具。

  所谓意乐,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态。作为说法者,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为大众说法呢?佛教非常重视发心,做任何事,都要考量心态是否端正,是否如法。更何况,说法是续佛慧命、化世导俗的大事,如果心态存在问题,不仅会影响自身修行,更有可能误导众多的闻法者,是需要特别慎重的。

   “如《海慧请问经》中说:“住五种想,谓自作医师,法如药物,视听者如病人,视如来是正士,愿法久住。”此五想之外,并于眷属修慈心。”《海慧请问经》说,说法者应当具备五种观想。其一,将自己当做医生,具备救死扶伤的责任心,观一切如母有情在轮回受难,从而生起拯救之心。其二,将法视为药物,根据不同众生的情况,对症下药,应机设教。其三,将一切众生视为病人,油然而生悲悯,即使对方刚强难调,也以平等心待之。其四,将如来视为尽未来际的学习楷模,以他们的言行作为榜样。其五,发愿令正法久住。除了这五种观想之外,还对于眷属道友修习慈心。

   以下,论中又列举了说法者容易出现的一些习气。

   “更须断除恐人胜己之嫉妒。”首先,必须断除唯恐他人胜过自己的嫉妒之心。也就是说,当其他法师说法胜过自己时,并非出于对法义的抉择,而是出于嫉妒心诋毁别人。或许有人会问:不是要弟子们“视师如佛”吗?难道他们还会有这些习气吗?须知,“视师如佛”并不意味着师长已达到佛的境界。事实上,他们虽然有了一定证量,但仍可能是凡夫,仍会有凡夫心的表现。密勒日巴生前,就遭到一位著名法师的嫉妒;菩提达摩当年来到中国,也有人出于嫉妒而投毒;慧能大师所以要躲入猎队,一是为长养圣胎,二是恐人出于嫉妒而争抢衣钵。所以,如果我们有因缘成为法师,一定要避免嫉妒,以免损人害己。其实,这也是每个人都需要对治的问题,因为嫉妒和嗔恨一样,是极具杀伤力的不良心态。

   “及推后之懈怠,与数数宣说之疲厌。”说法日久,难免因重复而感到疲劳或厌倦,从而产生懈怠情绪。面对大众的请法,推诿不前。这其实是一种缺乏悲心的表现,果能, 像前面所说的那样,把众生视为病人,把自己视为医生,就会对说法生起责任感,而不是轻易推卸了。

   “扬己之长,彰他之短。”说法时,绝对要避免宣扬自己的长处,揭露他人的短处。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这些长处和短处确实存在,即使这样,也不能自赞毁他。只有僧众之间互相赞叹,才有利于正法住世,所谓“僧赞僧,佛法兴”。另外一种情况,则是为了名闻利养而自赞毁他,这更是要严禁的。在菩萨戒中,这也是属于犯戒的。

   “于法生吝,希求衣食财物等过。”吝,吝啬。此外,不愿将自己理解的法义告诉别人,或是为了衣食财物、名闻利养而说法,都是应当断除的过失。就像世间的人,常常对自己的学识和技能很保守,唯恐别人学去后就不是“独此一家”了,就会影响到自己的收入。如果以这样的心态来说法,实在是极大的颠倒。

   “当作是思惟:为自他得成佛故,以今说法所获清净福德,为我安乐资具。”作为说法者,应当这样思惟:我是以清净心为自己和众生共成无上佛道而说法,以此获得的福德、智慧、正见、安乐,就是我最好的报酬。除此而外,不再希求任何外在利益。

   以上这些过失,不仅是说法者需要避免的,也是同学们在学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如果我们始终本着正确心态闻法学修,未来说法时,也会以清净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说。反之,如果学习时就动机不纯,想着当法师感觉不错,有人供养,有人顶礼,可以轻轻松松地名利双收。那么,这一串习势必会带到将来。一旦有机会升座说法,就会把注意力投向名闻利养。

  【说法之加行】

   须澡浴清净,著鲜洁衣,于清净悦意之处敷设法座。

   坐已,诵降魔咒。法会方圆百由旬内,魔不能侵。纵有窜入,亦不能作障碍。此《海慧问经》中所说。

   既诵咒已,舒颜悦色,具足定义、支分、譬喻、理由、教证而为宣说。

  加行,就是说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自身威仪、说法场地等。

   “须澡浴清净,著鲜洁衣,于清净悦意之处敷设法座。”鲜洁衣,并不在于衣服本身是否华贵,而是指如法得来。为表示对法的尊重,说法者应沐浴清洁,衣着整齐,仪容庄严。然后,在清净如法的处所安置法座。这些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而是帮助我们获得清净心的增上缘,否则心很容易放逸。比如我们听法的般若堂,坐进来很容易安心,可见,闻法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

   “坐已,诵降魔咒。法会方圆百由旬内,魔不能侵。纵有窜入,亦不能作障碍。此《海慧问经》中所说。”由旬,印度计算里程的数量词,具体长度诸说不一,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说法时,可能会出现妖魔鬼怪等障缘,所以在法座上坐下后,应诵念排除障缘的降魔咒(或《心经》、《大悲咒》、《楞严咒》等),使法会所在地的方圆百由旬内没有魔众入侵。即使偶尔有魔窜入,也无法进行阻挠。这是《海慧问经》所说的。

   “既诵咒已,舒颜悦色,具足定义、支分、譬喻、理由、教证而为宣说。”诵咒结束,应和颜悦色,以欢喜心开始说法,不仅对名相作准确定义,对细节作清晰阐述,还借助比喻、引经据典,依圣言量直示修学之道。

   以上,主要介绍了作为说法者应有的正确心态,以及说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④观机而说

   如《戒经》云:“不请不当说。”谓不启请,不应宣说也。虽然启请,亦当观其根器。若知是器,虽未劝请,亦可为说。此《三昧王经》所言也。

   诸余威仪,如律广明。

  说法,不是为了发表个人的想法和心得,更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为了续佛慧命,度化群迷。所以,必须观察闻法者的需要,应机设教。正如医生看病,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而不是像现在的有些医生那样,为了推销药品而乱开药方。

   “如《戒经》云:“不请不当说。”谓不启请,不应宣说也。”正如《戒经》所说:不该为没有祈请的人说法。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不曾祈请,就不应为其宣说正法。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吝法,而是为了体现对法的尊重。凡夫往往不能认识法的真正价值,这就需要通过某些方式来提醒。否则,即使听得再多也不会在意,反而容易增长慢心。因此,佛陀当年悟道之后,也是经过大梵天王的祈请,才开始初转*轮。

   “虽然启请,亦当观其根器。若知是器,虽未劝请,亦可为说。此《三昧王经》所言也。”虽然原则上应该在祈请后说法,但也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观察对方根器而说。如果发现他是法器,即使不曾劝请,也可为之说法。这是《三昧王经》所说的。

   “诸余威仪,如律广明。”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行仪。在《戒经》的“百众学”中,对说法威仪有详细规定,如“人持杖不得为说法”,“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等等。所以有这些规定,一是为了重法,二是为了让对方对法生起恭敬心,否则多说无益。

   由此,我们也可看到佛法的圆融。为使大众敬法,故须祈请而说;为使某些众生善根早日成熟,又可不请自说。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使众生从闻法中得益。我们今天弘法同样要本着这一原则,在契合佛法真理的前提下,以当代人最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诠释和弘扬。

  3.完结时共作轨则

   于说听之诸善根,当发普贤行等净愿印定之。能如是作,则每说听一次,决定能生经中所说之诸胜利。且依此说听要规,先时所集轻人贱法一切罪障,悉得消灭,亦能遮止新造诸恶。

   昔诸善士皆注重此事,而本论前代传承诸师尤加虔诚。倘于此节未获定见,心未转动,则任广说何种深法,如致本尊变魔,即彼妙法亦成烦恼助伴,事例实亦多矣,可谓从初一错至十五。

   诸具慧者,于此说听规律,勉励以学,当知此于诸教授中最为殊胜前导。

  完结时共作轨则,即每次讲经结束后,说法者和闻法者都应该做的事。前面说过,说法或闻法时,应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演说,而听闻。结束时,则应将说法或闻法的功德指向一个特定目标。如果说发心代表着我们做每件事的出发点,那么,回向就是此事圆满后所做的确认。就像我们在电脑内输入文字,最后保存时需要确定一个文件名。生命有无数指向,每一个念头、妄想、烦恼都代表着某种指向。如果没有明确回向,我们培植的福德就可能随业流转,成为轮回六道的福报,而非解脱资粮。

   “于说听之诸善根,当发普贤行等净愿印定之。”善根,即由说法或闻法在内心播下的善法种子。印定,如盖章确定,即确认功德指向。对于说法或闻法的功德,我们都应按普贤十大愿王中“普皆回向”的修习方法,将其指向最高目标,并通过观想使之增长广大,乃至无量无边。

   “能如是作,则每说听一次,决定能生经中所说之诸胜利。”如果能按论中所言,如法地讲说、听闻、回向,那么每讲说或听闻一次,必能获得经中所说的种种殊胜利益。正如前文所说,说法者可获“两聚二十种胜利”,闻法者可对治烦恼、开启智慧。

   “且依此说听要规,先时所集轻人贱法一切罪障,悉得消灭,亦能遮止新造诸恶。”如果按照本论的说听轨则行事,那么,此前所造下的轻视他人、轻贱佛法等种种罪业将一并消除,同时还能遮止未来可能造作的恶业。我们通过对本论“说听轨则”的学习,已懂得该如何恭敬佛法、恭敬法师,自然不会造下轻人慢法之业。

   “昔诸善士皆注重此事,而本论前代传承诸师尤加虔诚。”过去的祖师大德都很重视说听的相关轨则,尤其是本论所尊奉的历代传承祖师,对说听轨则更是特别注重,虔诚有加。藏传许多大德在讲经时,往往先说离三种过、作六种想,并重视说法仪轨,讲经前须诵念经咒,讲经后则集体回向,这都能帮助学人形成敬法的习惯。当然,汉地的传统讲经法会同样很重视这些仪轨。

   “倘于此节未获定见,心未转动。”如果对听说轨则尚未获得深信不疑的定解,或是说者不能按正确的意乐和加行而说,或是听众不注重闻法心态的调整,或是对回向不重视。总之,心行仍按以往串习延续,对法和说法者缺乏应有的敬重,结果会怎样呢?

   “则任广说何种深法,如致本尊变魔,即彼妙法亦成烦恼助伴,事例实亦多矣,可谓从初一错至十五。”那么,再殊胜微妙的法,说法者阐述得再深广,也会充耳不闻,甚至加上自己的邪执邪见,有如“本尊变魔”,这方面事例很多。如果说听动机不纯,即使学得再多,也会一错到底,不得受用。修习本尊法,本是要获其加持,结果却因方法不当而招致魔的扰害。学佛本是为了开智慧、断烦恼,如今却当做吹牛玄谈的素材,当做追名逐利的工具,这样的法,非但不能成为断除烦恼的利器,反而会转化为恶业的增上缘。

   “诸具慧者,于此说听规律,勉励以学,当知此于诸教授中最为殊胜前导。”前导,预先准备。凡是具有智慧和抉择能力的学人,对于本论阐明的说听轨则,应当尽心学习,认真对待。须知,说听轨则是一切修法最殊胜的前行。如果这一基础未能打好,将对以下的修学构成障碍。

   序论部分至此结束,内容主要为本论的传承、本论的殊胜、说听轨则等。其中,说听轨则不仅适用于对《道次第》的学习,也适用于一切法门的听闻、讲说和修学。以往,佛法传播主要靠师徒间口耳相传,因此,说者和听者是否如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说者不能如法地说,听者不能如法地听,那么所传内容很快会面目全非,乃至湮没无闻。所以,说听轨则是否如法,从个人而言,关系到对法的继承和学修;从整体而言,关系到正法能否久住于世。

  

《序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