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序言▪P13

  ..續本文上一頁變我們的生命。

  ②于大師及法生起承事

   佛中轉*輪,在靈鹫峰說《般若》了義經時,自敷法座。可見,法者猶是諸佛恭敬之田。故當念法與大師之功德及恩惠,生起恭敬。

  其二,對佛及法生起恭敬和承事供養之心。佛經中,大師專指佛陀。

   “佛中轉*輪,在靈鹫峰說《般若》了義經時,自敷法座。”轉*輪,即說法。靈鹫峰,音譯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因山形似鹫頭而名。佛陀四十九年說法,主要分爲叁個時期,又稱叁轉*輪。一般認爲,初轉*輪演說《阿含經》,中轉*輪闡述《般若經》,叁轉*輪開講如來藏系列的經典。《般若經》是佛教的重要典籍,漢傳佛教將其判爲通教,即是大乘佛法修學的共通基礎,通前通後,通化叁機,而華嚴見、如來藏見皆建立于般若的基礎上。若無般若見爲基礎,學如來藏易落于常見,學《華嚴》也不易理解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而藏傳佛教的格魯派,更將其視爲最高、最了義的經典。佛陀宣講《般若經》時,親自敷設法座以示尊重,

   “可見,法者猶是諸佛恭敬之田。”可見,法也是諸佛世尊恭敬的福田。不僅聽聞者應當恭敬法,說法者同樣應當恭敬法。《普賢行願品》雲:“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因爲諸佛也是依法成就,所以他們也同樣尊重于法。《心經》亦雲:“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皆依般若慧契入空性而成佛。此外,經典中也以般若爲諸佛之母。是以,佛陀以身作則,爲我們樹立了敬法的榜樣。在敬法方面,藏傳佛教做得較好,每拿起一本法寶,皆頂戴受持,以示尊重。而漢傳佛教或許是受禅宗影響,對形式很不在意。事實上,初期修行須從著相入手,若對佛和法缺乏恭敬,開始就以爲佛、法了不可得,往往令學人無所適從。如果佛和法不能在我們心中占據主導地位,貪嗔癡很快就會卷土重來。

   “故當念法與大師之功德及恩惠,生起恭敬。”所以,要時常憶念佛法和佛陀的無量功德,憶念他們對衆生的恩惠。在不斷憶念的過程中,使佛和法在內心的份量不斷增加,從而生起真實無僞的恭敬之心。

   對佛和法的重視,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宗大師在講到“皈依叁寶”這一部分時,會進一步開.......

  ③以何意樂及加行而說

   這一部分,闡明說法者應具何種心態及以何種方式說法。其中分爲兩項,一是說法的心態,即意樂;二是說法前的准備,即加行。

  【說法之意樂】

   如《海慧請問經》中說:“住五種想,謂自作醫師,法如藥物,視聽者如病人,視如來是正士,願法久住。”此五想之外,並于眷屬修慈心。

   更須斷除恐人勝己之嫉妒,及推後之懈怠,與數數宣說之疲厭、揚己之長、彰他之短、于法生吝、希求衣食財物等過。當作是思惟:爲自他得成佛故,以今說法所獲清淨福德,爲我安樂資具。

  所謂意樂,就是通常所說的心態。作爲說法者,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爲大衆說法呢?佛教非常重視發心,做任何事,都要考量心態是否端正,是否如法。更何況,說法是續佛慧命、化世導俗的大事,如果心態存在問題,不僅會影響自身修行,更有可能誤導衆多的聞法者,是需要特別慎重的。

   “如《海慧請問經》中說:“住五種想,謂自作醫師,法如藥物,視聽者如病人,視如來是正士,願法久住。”此五想之外,並于眷屬修慈心。”《海慧請問經》說,說法者應當具備五種觀想。其一,將自己當做醫生,具備救死扶傷的責任心,觀一切如母有情在輪回受難,從而生起拯救之心。其二,將法視爲藥物,根據不同衆生的情況,對症下藥,應機設教。其叁,將一切衆生視爲病人,油然而生悲憫,即使對方剛強難調,也以平等心待之。其四,將如來視爲盡未來際的學習楷模,以他們的言行作爲榜樣。其五,發願令正法久住。除了這五種觀想之外,還對于眷屬道友修習慈心。

   以下,論中又列舉了說法者容易出現的一些習氣。

   “更須斷除恐人勝己之嫉妒。”首先,必須斷除唯恐他人勝過自己的嫉妒之心。也就是說,當其他法師說法勝過自己時,並非出于對法義的抉擇,而是出于嫉妒心诋毀別人。或許有人會問:不是要弟子們“視師如佛”嗎?難道他們還會有這些習氣嗎?須知,“視師如佛”並不意味著師長已達到佛的境界。事實上,他們雖然有了一定證量,但仍可能是凡夫,仍會有凡夫心的表現。密勒日巴生前,就遭到一位著名法師的嫉妒;菩提達摩當年來到中國,也有人出于嫉妒而投毒;慧能大師所以要躲入獵隊,一是爲長養聖胎,二是恐人出于嫉妒而爭搶衣缽。所以,如果我們有因緣成爲法師,一定要避免嫉妒,以免損人害己。其實,這也是每個人都需要對治的問題,因爲嫉妒和嗔恨一樣,是極具殺傷力的不良心態。

   “及推後之懈怠,與數數宣說之疲厭。”說法日久,難免因重複而感到疲勞或厭倦,從而産生懈怠情緒。面對大衆的請法,推诿不前。這其實是一種缺乏悲心的表現,果能, 像前面所說的那樣,把衆生視爲病人,把自己視爲醫生,就會對說法生起責任感,而不是輕易推卸了。

   “揚己之長,彰他之短。”說法時,絕對要避免宣揚自己的長處,揭露他人的短處。這也有兩種情況,一是這些長處和短處確實存在,即使這樣,也不能自贊毀他。只有僧衆之間互相贊歎,才有利于正法住世,所謂“僧贊僧,佛法興”。另外一種情況,則是爲了名聞利養而自贊毀他,這更是要嚴禁的。在菩薩戒中,這也是屬于犯戒的。

   “于法生吝,希求衣食財物等過。”吝,吝啬。此外,不願將自己理解的法義告訴別人,或是爲了衣食財物、名聞利養而說法,都是應當斷除的過失。就像世間的人,常常對自己的學識和技能很保守,唯恐別人學去後就不是“獨此一家”了,就會影響到自己的收入。如果以這樣的心態來說法,實在是極大的顛倒。

   “當作是思惟:爲自他得成佛故,以今說法所獲清淨福德,爲我安樂資具。”作爲說法者,應當這樣思惟:我是以清淨心爲自己和衆生共成無上佛道而說法,以此獲得的福德、智慧、正見、安樂,就是我最好的報酬。除此而外,不再希求任何外在利益。

   以上這些過失,不僅是說法者需要避免的,也是同學們在學修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如果我們始終本著正確心態聞法學修,未來說法時,也會以清淨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說。反之,如果學習時就動機不純,想著當法師感覺不錯,有人供養,有人頂禮,可以輕輕松松地名利雙收。那麼,這一串習勢必會帶到將來。一旦有機會升座說法,就會把注意力投向名聞利養。

  【說法之加行】

   須澡浴清淨,著鮮潔衣,于清淨悅意之處敷設法座。

   坐已,誦降魔咒。法會方圓百由旬內,魔不能侵。縱有竄入,亦不能作障礙。此《海慧問經》中所說。

   既誦咒已,舒顔悅色,具足定義、支分、譬喻、理由、教證而爲宣說。

  加行,就是說法前的各項准備工作,包括自身威儀、說法場地等。

   “須澡浴清淨,著鮮潔衣,于清淨悅意之處敷設法座。”鮮潔衣,並不在于衣服本身是否華貴,而是指如法得來。爲表示對法的尊重,說法者應沐浴清潔,衣著整齊,儀容莊嚴。然後,在清淨如法的處所安置法座。這些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形式,而是幫助我們獲得清淨心的增上緣,否則心很容易放逸。比如我們聽法的般若堂,坐進來很容易安心,可見,聞法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

   “坐已,誦降魔咒。法會方圓百由旬內,魔不能侵。縱有竄入,亦不能作障礙。此《海慧問經》中所說。”由旬,印度計算裏程的數量詞,具體長度諸說不一,有叁十裏、四十裏、五十裏、六十裏等。說法時,可能會出現妖魔鬼怪等障緣,所以在法座上坐下後,應誦念排除障緣的降魔咒(或《心經》、《大悲咒》、《楞嚴咒》等),使法會所在地的方圓百由旬內沒有魔衆入侵。即使偶爾有魔竄入,也無法進行阻撓。這是《海慧問經》所說的。

   “既誦咒已,舒顔悅色,具足定義、支分、譬喻、理由、教證而爲宣說。”誦咒結束,應和顔悅色,以歡喜心開始說法,不僅對名相作准確定義,對細節作清晰闡述,還借助比喻、引經據典,依聖言量直示修學之道。

   以上,主要介紹了作爲說法者應有的正確心態,以及說法前的各項准備工作。

  ④觀機而說

   如《戒經》雲:“不請不當說。”謂不啓請,不應宣說也。雖然啓請,亦當觀其根器。若知是器,雖未勸請,亦可爲說。此《叁昧王經》所言也。

   諸余威儀,如律廣明。

  說法,不是爲了發表個人的想法和心得,更不是爲了表現自己,而是爲了續佛慧命,度化群迷。所以,必須觀察聞法者的需要,應機設教。正如醫生看病,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對症下藥,而不是像現在的有些醫生那樣,爲了推銷藥品而亂開藥方。

   “如《戒經》雲:“不請不當說。”謂不啓請,不應宣說也。”正如《戒經》所說:不該爲沒有祈請的人說法。也就是說,如果對方不曾祈請,就不應爲其宣說正法。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吝法,而是爲了體現對法的尊重。凡夫往往不能認識法的真正價值,這就需要通過某些方式來提醒。否則,即使聽得再多也不會在意,反而容易增長慢心。因此,佛陀當年悟道之後,也是經過大梵天王的祈請,才開始初轉*輪。

   “雖然啓請,亦當觀其根器。若知是器,雖未勸請,亦可爲說。此《叁昧王經》所言也。”雖然原則上應該在祈請後說法,但也有一定的靈活性,需要觀察對方根器而說。如果發現他是法器,即使不曾勸請,也可爲之說法。這是《叁昧王經》所說的。

   “諸余威儀,如律廣明。”威儀,行住坐臥應有的行儀。在《戒經》的“百衆學”中,對說法威儀有詳細規定,如“人持杖不得爲說法”,“人坐己立不得爲說法”,“人臥己坐不得爲說法”等等。所以有這些規定,一是爲了重法,二是爲了讓對方對法生起恭敬心,否則多說無益。

   由此,我們也可看到佛法的圓融。爲使大衆敬法,故須祈請而說;爲使某些衆生善根早日成熟,又可不請自說。無論采取什麼形式,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爲了使衆生從聞法中得益。我們今天弘法同樣要本著這一原則,在契合佛法真理的前提下,以當代人最易接受的方式進行诠釋和弘揚。

  3.完結時共作軌則

   于說聽之諸善根,當發普賢行等淨願印定之。能如是作,則每說聽一次,決定能生經中所說之諸勝利。且依此說聽要規,先時所集輕人賤法一切罪障,悉得消滅,亦能遮止新造諸惡。

   昔諸善士皆注重此事,而本論前代傳承諸師尤加虔誠。倘于此節未獲定見,心未轉動,則任廣說何種深法,如致本尊變魔,即彼妙法亦成煩惱助伴,事例實亦多矣,可謂從初一錯至十五。

   諸具慧者,于此說聽規律,勉勵以學,當知此于諸教授中最爲殊勝前導。

  完結時共作軌則,即每次講經結束後,說法者和聞法者都應該做的事。前面說過,說法或聞法時,應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演說,而聽聞。結束時,則應將說法或聞法的功德指向一個特定目標。如果說發心代表著我們做每件事的出發點,那麼,回向就是此事圓滿後所做的確認。就像我們在電腦內輸入文字,最後保存時需要確定一個文件名。生命有無數指向,每一個念頭、妄想、煩惱都代表著某種指向。如果沒有明確回向,我們培植的福德就可能隨業流轉,成爲輪回六道的福報,而非解脫資糧。

   “于說聽之諸善根,當發普賢行等淨願印定之。”善根,即由說法或聞法在內心播下的善法種子。印定,如蓋章確定,即確認功德指向。對于說法或聞法的功德,我們都應按普賢十大願王中“普皆回向”的修習方法,將其指向最高目標,並通過觀想使之增長廣大,乃至無量無邊。

   “能如是作,則每說聽一次,決定能生經中所說之諸勝利。”如果能按論中所言,如法地講說、聽聞、回向,那麼每講說或聽聞一次,必能獲得經中所說的種種殊勝利益。正如前文所說,說法者可獲“兩聚二十種勝利”,聞法者可對治煩惱、開啓智慧。

   “且依此說聽要規,先時所集輕人賤法一切罪障,悉得消滅,亦能遮止新造諸惡。”如果按照本論的說聽軌則行事,那麼,此前所造下的輕視他人、輕賤佛法等種種罪業將一並消除,同時還能遮止未來可能造作的惡業。我們通過對本論“說聽軌則”的學習,已懂得該如何恭敬佛法、恭敬法師,自然不會造下輕人慢法之業。

   “昔諸善士皆注重此事,而本論前代傳承諸師尤加虔誠。”過去的祖師大德都很重視說聽的相關軌則,尤其是本論所尊奉的曆代傳承祖師,對說聽軌則更是特別注重,虔誠有加。藏傳許多大德在講經時,往往先說離叁種過、作六種想,並重視說法儀軌,講經前須誦念經咒,講經後則集體回向,這都能幫助學人形成敬法的習慣。當然,漢地的傳統講經法會同樣很重視這些儀軌。

   “倘于此節未獲定見,心未轉動。”如果對聽說軌則尚未獲得深信不疑的定解,或是說者不能按正確的意樂和加行而說,或是聽衆不注重聞法心態的調整,或是對回向不重視。總之,心行仍按以往串習延續,對法和說法者缺乏應有的敬重,結果會怎樣呢?

   “則任廣說何種深法,如致本尊變魔,即彼妙法亦成煩惱助伴,事例實亦多矣,可謂從初一錯至十五。”那麼,再殊勝微妙的法,說法者闡述得再深廣,也會充耳不聞,甚至加上自己的邪執邪見,有如“本尊變魔”,這方面事例很多。如果說聽動機不純,即使學得再多,也會一錯到底,不得受用。修習本尊法,本是要獲其加持,結果卻因方法不當而招致魔的擾害。學佛本是爲了開智慧、斷煩惱,如今卻當做吹牛玄談的素材,當做追名逐利的工具,這樣的法,非但不能成爲斷除煩惱的利器,反而會轉化爲惡業的增上緣。

   “諸具慧者,于此說聽規律,勉勵以學,當知此于諸教授中最爲殊勝前導。”前導,預先准備。凡是具有智慧和抉擇能力的學人,對于本論闡明的說聽軌則,應當盡心學習,認真對待。須知,說聽軌則是一切修法最殊勝的前行。如果這一基礎未能打好,將對以下的修學構成障礙。

   序論部分至此結束,內容主要爲本論的傳承、本論的殊勝、說聽軌則等。其中,說聽軌則不僅適用于對《道次第》的學習,也適用于一切法門的聽聞、講說和修學。以往,佛法傳播主要靠師徒間口耳相傳,因此,說者和聽者是否如法就顯得格外重要。如果說者不能如法地說,聽者不能如法地聽,那麼所傳內容很快會面目全非,乃至湮沒無聞。所以,說聽軌則是否如法,從個人而言,關系到對法的繼承和學修;從整體而言,關系到正法能否久住于世。

  

《序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