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序言▪P8

  ..續本文上一頁惡行。此之決定,若多讀《谛者品》及《法華經》,即能獲得。”通過對前面內容的學習,我們應當深信,佛陀的一切言教雖有權實之說,有主幹和支分之別,但都是成佛的殊勝教授。把握這一宗旨,就不會造作謗法惡行了。關于這個問題,應當多讀《谛者品》和《法華經》,便能獲得堅定信解。

   “其謗法余門,更可于《集一切研核經》中求之。”關于謗法的問題,《廣論》中引用了《遍攝一切研磨經》,即此處所說的《集一切研核經》的內容,可供參考。余門,指之前所說的妄分勝劣、無知妄說之外的謗法情況。

   宗派之見是教界比較常見的問題。須知,一切經典都是成佛的方便。所謂障礙,只因學人不善融會貫通,絕非經典本身的問題。當然,這也不是要求我們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地學習一切經典,因爲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關鍵是在認識上不能偏激。每個宗派都有自宗的依據典籍,更有各自的見地和修法,這就爲我們規劃了修學重點。因爲佛法實在太浩瀚了,若不能有的放矢地深入,便如“老虎吃天,無從下口”。在這個問題上,宗大師爲我們提示了兩點:一、修學或弘揚某部經典時,不能否認其他經典的殊勝,因爲它們是從不同角度指導修行。二、修學或弘揚某部經典時,決不因此貶低甚至批判其他經典。

   學習《道次第》,能使我們全面認識佛陀一切教法的相互關系。加深認識,是避免謗法的有效方式。尤其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方便查詢各宗乃至叁大語系的相關典籍,我們在通達某一見地的基礎上,也可適當了解其他法門,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

   以上,宗大師論及《菩提道炬論》的四大殊勝。本論傳承自《菩提道炬論》,因此,這些也是本論的殊勝所在,它們不僅對當時的藏傳佛教具有深遠影響,對今天的漢傳佛教同樣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對這些內容的思惟,可以令我們對學修《道次第》生起渴求之心。

  

  五、說聽軌則

   說聽軌則,即說法和聞法的相關軌則。對于無上甚深的佛法,應當如何演說,如何聆聽?如法的說聽軌則,是佛法健康傳播的保障,直接關系到法的清淨傳承,關系到正法能否久住。作爲修學者,如果缺乏真誠的學習態度,將不能如實接受佛法,也就談不上進一步的深入修學了。所以,說聽軌則是道前基礎的重要內容。未來修學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一基礎是否穩固。

   關于說聽軌則,本論主要從叁個部分說明:一是聞法軌則,二是說法軌則,叁是完結時共作軌則。

   1.聞法軌則

  ① 思惟聞法之勝利

   《聞聚》雲:“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此頌謂依于聞法,如其次第,能知取舍處。知已,乃持止惡之戒,以遮止無益已,則心安住于善所緣,自能發生定也。次以通達無我真實之慧,斷世間系縛根本,遂得解脫。

   《本生經》雲:“若人由聞起正信,當成堅固妙歡喜。慧生愚癡即當無,雖貨自肉亦應理。聞爲破暗之明燈,賊所難劫殊勝財。是殺癡暗仇人劍,教示方便勝伴侶。雖貧不棄是親友,無損療除憂病藥。摧大罪軍勝眷屬,複是勝名德珍藏。上流相遇好贈品,衆中英俊所愛樂。”又雲:“聞後以修爲心要,少功即脫生死城。”于諸聞法勝利等數數思惟,應當發起勝解。

   修學的常道,是由聞思修入叁摩地。所以,《大毗婆沙論》將修學要領總結爲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四點。之所以將親近善知識放在首位,目的正是爲了創造聞法因緣。很多人將親近善知識誤以爲和其建立個人關系,以爲多多拜見或全力供養即可,卻從不依止師長聞法,這就本末倒置了。那麼,聞法能帶來哪些殊勝利益呢?本論引用《聞聚》等經論加以說明。《聞聚》,即法尊法師所譯《朗忍》略本,乃阿羅漢纂輯佛語分類而成,又作《聽聞集》。

   “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惡。”多聞,既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法義,又能使法義在心行形成正念,從而遠離惡行。具足正見,就能辨別是非,遠惡近善。有些居士告訴我,學佛前宰殺雞鴨,從不感覺是在殺生害命,從未想到它們也會恐懼,也會痛苦,以爲它們生來就是被人吃的東西,不論動物叫得多麼淒慘都無動于衷。學佛後認識到,它們也和我們一樣,是在六道輪回的有情,以前也曾和我們互爲親人。所以,看到別人殺生都會心生悲憫,決不可能親手去做了。這就是觀念調整帶來的變化,了知因果規律、善惡業報,便會自覺遠離惡行。

   “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多聞能使我們明了,什麼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舍棄那些沒有意義的追求。同時,多聞還是涅槃解脫之因,因多聞而樹立正見,依法修行,最終證得涅槃、解脫自在。世人多以吃喝玩樂、爭權奪利爲人生價值所在,一生爲此奔忙。可學佛後卻發現,這些只是短暫的快樂,其負面影響遠遠超過正面價值,就會舍棄這些華而不實的泡沫,尋求人生的真正價值。

   “此頌謂依于聞法,如其次第,能知取舍處。知已,乃持止惡之戒,以遮止無益已,則心安住于善所緣,自能發生定也。”《聞聚》的這一偈頌告訴我們,有次第地聽聞正法之後,面臨問題時就知道如何取舍了。因爲知法,乃能受持戒律,止息惡行,斷除一切于自他無益的行爲。善所緣是指不會引發負面心理的所緣境,爲禅修應該選擇的境界,將心安住其上,就能引發定力。如念佛,佛號就是善所緣。持續不斷地念佛,久而久之,就能由正念導入正定。

   “次以通達無我真實之慧,斷世間系縛根本,遂得解脫。”因爲多聞成就正見,進而引發真實智慧,最終契入空性,斷除生死系縛的根本,從而獲得解脫。所謂系縛,即二執和二障。二執爲我執和法執,二障爲煩惱障和所知障,此爲有情流轉生死之因。

   以下,再引《本生經》進行說明。《本生經》是記載佛陀因地修行經曆的典籍,本論所引是佛陀爲求法而說的偈頌。

   “《本生經》雲:若人由聞起正信,當成堅固妙歡喜。”《本生經》說,如果有人因聽聞正法生起正信,將成就堅固、殊妙的歡喜心。因爲聞法能讓我們領略認識真理帶來的喜悅,體會無上法味。這種“妙歡喜”是無漏的,是甯靜而安祥的,也是源源不斷的。不同于欲望帶來的短暫快樂,那不僅會有負面作用,更易樂極生悲。

   “慧生愚癡即當無。”當智慧在我們內心生起時,愚癡就消失了。如果將智慧比做光明的話,愚癡就相當于黑暗。光明未出現之前,世間充滿黑暗。一旦太陽升起,黑暗就無影無蹤了。同樣,慧日沒有朗照之前,愚癡也是實實在在的,使我們備受其害。

   “雖貨自肉亦應理。”既然智慧如此寶貴,即使割取自己身上的肉來換取,也是值得的。對每個人來說,生命固然寶貴,但真正發揮價值的卻很少,反而經常爲色身所累。如今,爲尋求真理和智慧,這點犧牲又算得了什麼。佛陀在因地時,剝皮爲紙,刺血爲墨,爲求法舍生忘死。這種爲法忘軀的精神,正是修行路上的無盡動力。

   “聞爲破暗之明燈。”聽聞正法就像破除黑暗的明燈一樣,所謂“一燈能破千年暗”。常聽信衆反映:未學佛前,似乎還沒感覺到妄想的存在,學佛後反而經常發現自己妄念紛飛,什麼原因呢?對凡夫來說,一旦産生某種想法或情緒時,馬上落入陷阱,根本沒時間來覺察。就像身處黑暗時,我們是看不到周圍有些什麼的。學佛之後才會知道:哦,這是妄想!能夠認出妄想,就說明心燈已經點亮,已經懂得用佛法審視心行,也就不會輕易上當受騙了。

   “賊所難劫殊勝財。”由聞思獲得的殊勝法財,是世間最寶貴也最保險的精神財富,是任何盜賊無法盜竊,無法巧取豪奪的。

   “是殺癡暗仇人劍。”對每個人來說,愚癡和黑暗正是令我們受盡苦難的仇敵,而多聞則是殺敵的利刃,所謂“慧劍斬愚癡”。

   “教示方便勝伴侶。”方便,正道。佛陀的言教,是幫助我們成就佛道的殊勝助伴。社會上,具備全面知識技能的人,在哪裏就業都很容易。學習世間知識,能獲得生存的方便;聽聞無上佛法,則能得到修學乃至成就的方便。

   “雖貧不棄是親友。”通過聞思獲得的智慧,無論我們是貧是富,始終不離不棄。不僅伴隨今生,更在盡未來際的生命流轉中常伴左右。按唯識宗的觀點,熏下的名言種子會在無盡生命延續中不斷産生作用。

   “無損療除憂病藥。”多聞還是幫助我們治療貪嗔癡叁毒的良藥。世間藥物往往有副作用,在治療某種疾病的同時,卻影響或傷害到另一些器官。但佛法不僅能斷除煩惱,且沒有任何負面影響,不會使身心健康受到絲毫損失。

   “摧大罪軍勝眷屬。”多聞又是幫助我們摧毀煩惱惡業的殊勝眷屬。一切罪業莫不與無明有關,因爲不了解因果之理,才會短視而急功近利。不少人雖信佛多年或已出家,仍不能徹底斷除惡業。原因就在于,對因果信得不夠真、不夠切。如果我們真正明了因果的真實不虛,就不敢造作任何惡業了。

   “複是勝名德珍藏。”勝名,指佛位。珍藏,指福報。因爲多聞而斷惡修善,能使未來成就佛果,現前富饒多財。

   “上流相遇好贈品,衆中英俊所愛樂。”多聞可以使我們擁有淵博的知識,與有德行的智者相遇時,能相互切磋所學。以法爲贈禮,是世間最殊勝、最珍貴的禮物。擁有智慧好禮,必定受到大衆的喜愛和尊重。由此可見,無論在世、出世間法中,多聞都是非常重要的。

   “又雲:聞後以修爲心要,少功即脫生死城。”擁有多聞的基礎後,應將所聞佛法落實于修行中,以“修”作爲“聞”的著力點。具足聞思正見,不必花很大力氣就能解脫生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諸聞法勝利等數數思惟,應當發起勝解。”我們應當經常思惟聞法的殊勝利益,由此生起堅定不移的勝解。這句話也有譯爲“于聞生勝解,方能發生精進心”,只有對所聞佛法生起勝解,才會進一步引發對聞法的好樂之心,從而積極主動…

《序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