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堅持不懈地聞法。
我們無緣生于佛世,但佛陀所開示的解脫之道,盡在叁藏十二部典籍中。經典雖只是文字般若,卻是通向實相般若的門徑。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法的重要性。親近善知識的目的,也是爲了幫助我們更好地依法。一位具德上師,本身就是法的實踐者,是法的代表者。
但善知識只能起到向導的作用,還須通過多聞熏修,才能將法落實于心行。所謂多聞,不只是廣學多聞,更重要的是對于所聞法義不斷溫習、鞏固。古德對一部經論的學習,往往會反複多次,如道宣律祖曾依止智首律師聽聞《四分律》達四十遍,這種耐心和精進是現代人所缺乏的。現代人的學修往往淺嘗辄止,知道一點就自以爲是,得少爲足。很少去考量,真正領會的有多少?産生作用的有多少?
任何法義,必須通過反複熏習才能産生力量。“叁人成虎”也是同理:初聽某人告之鬧市有虎時並不相信,鬧市中何來老虎?再次聽說,便會將信將疑。待第叁次聽說,就不得不信了!這正是多聞的原理。從這一點上,再次體現了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否則,我們又如何確定所聽聞的是正見,是正法呢?
多聞熏習的竅訣,唯識宗總結爲“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在重複中完成心行的訓練。聞法也是同樣,必須通過正確重複,才能使法義深深镌刻心中,才能在任何境界中提起正念,保持覺照。就像體育健兒那樣,平時訓練得越熟練,比賽時正常發揮的把握就越大。若只是偶爾練習,就很難有穩定自如的表現。
所以說,我們既要意識到聞的重要性,更要意識到多聞的重要性。聞還是多聞,力量完全不同。因此,我們當以精進勇猛之心聞法,並持之以恒。世人爲了比賽得勝,尚能常年累月地艱苦訓練。我們爲了改造生命,成就解脫,難道連這點精神都沒有嗎?
② 于法及說法者生起承事
如《地藏經》雲:“專以信敬而聽法,于彼不應生譏謗。說法師前興供養,于彼當生如佛想。”視之同佛,當以獅子座等恭敬利養而行禮供,斷除不敬。
又《菩薩地》雲:“當離高舉與輕蔑,于法與說法人二者應當敬重。”
又《本生經》雲:“當處(住)極下座,生起調伏德,喜眼而瞻視,如飲甘露語。敬重專一禮,淨信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聽法。”
佛法是從恭敬中求。我們恭敬什麼,心就和什麼相應。恭敬財富,心就和財富相應;恭敬地位,心就和地位相應。同樣的道理,我們恭敬法和說法者,心才能和法相應。此外,恭敬還能爲聞法營造良好的心靈環境。大家或許會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進入莊嚴的殿堂,或面對自己敬仰的大德,內心會格外純淨。原因就在于,恭敬心能使心靈環境得到淨化。若將這份恭敬心用于聞法,也能使所聞法義清淨無染地納入心田。
恭敬的表達方式可體現于身口意叁業,包括身口給侍和如法修行等。凡夫的特點,往往對付出代價後得來的才會珍惜。藏傳佛教之所以重視供養,也是爲了使求法者對法生起殷重難得之心。比較而言,到我們研究所來學習就容易多了,不僅生活無憂,授課法師還從各地趕來給大家上課。雖然有這麼優越的聞法條件,但不加珍惜的話,也會産生習慣性的麻木,或是學了幾天就自以爲是,對法和法師失去恭敬。結果是,學也學不下去,修又修不上路。四處跑來跑去,蹉跎時光,這也是教界難出人才的原因之一。修學佛法,即使諸緣具足,也要多年積累,方能奠定紮實基礎。這就必須常隨師長左右,反複聽聞,一門深入。我們能從學修中得到多少受用,首先就取決于對法和法師的恭敬程度。這並不是說法者需要有人恭敬,從中得益的,恰恰是聞法者自己。
“如《地藏經》雲:專以信敬而聽法,于彼不應生譏謗。說法師前興供養,于彼當生如佛想。”正如《地藏經》所言,我們應當以虔誠心聆聽法義,對于法和說法者決不誹謗譏毀,如挑剔說法者的長相、戒行、威儀等,那樣就會進入凡夫心的狀態,阻礙對法義的接受。此外,對說法者應虔誠供養,如同面對佛陀一般具足信心。佛法是以“信爲能入,智爲能度”,說明了信在修行中的重要作用。(另,漢譯的《地藏經》中未見相關內容)
“視之同佛,當以獅子座等恭敬利養而行禮供,斷除不敬。”獅子座,即佛座。對說法師長,應視爲佛陀化現,以高廣殊妙的法座及至誠無上的恭敬作爲供養,從形式到內心都要斷除任何不敬的言行或心念。藏傳佛教中,特別強調視師如佛,這種觀想能使我們的心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淨化。當我們面對佛陀時,還會妄念紛飛嗎?還會昏沈掉舉嗎?
“又《菩薩地》雲:當離高舉與輕蔑,于法與說法人二者應當敬重。”《菩薩地》,即《瑜伽師地論·菩薩地》。高舉,即自我的優越感,自以爲學識淵博,能力超群。輕蔑,即輕視法和說法者。高舉必致輕蔑,輕蔑乃因高舉。所以,《菩薩地》特別指出:應當遠離高舉和輕蔑這兩種障礙聞法的違緣,並對法和說法者生起極大的恭敬。
“又《本生經》雲。”《本生經》中,主要記載了釋迦佛在過去生以不同身份修行的種種故事。此處所引的偈頌,爲我們介紹了正確的聞法軌則,這也是佛陀在因地修行時爲後人作出的榜樣。
“當處極下座,生起調伏德。”法師應居高座,聽者應處下座。比丘戒也有此規定:若聞法者所處位置高于說法者,爲重法故,不可爲之說法。我們不僅要以座位高下作形式上的區分,甘居下座,更要調伏內心,將我慢、嫉妒、輕蔑等不良心行徹底放下,以謙和清淨之心承受佛法甘露。
“喜眼而瞻視,如飲甘露語。”對說法者,應以欣喜、渴求、仰之彌高的眼神瞻視,而不是無精打采、不屑一顧。聽聞法義時,就像饑渴時暢飲甘露一樣,痛快淋漓,歡喜不盡。
“敬重專一禮,淨信無垢意。”禮,指身口意叁業的禮敬。淨信,爲清淨、純粹的信仰。無垢,即未被貪嗔癡所染汙。對于法及說法者,我們應當至心禮敬,生起清淨無染的恭敬之意、之言、之行。
“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聽法。”作爲聞法者,應將自己定位爲病人,將說法者視爲良醫,對之言聽計從,沒有絲毫違背。關于病人和醫生的定位,在以下的聞法軌則中還將繼續說到。如果不具備這一認識,那麼,我們對再好的法也是沒有感覺的。就像對健康者來說,再好的醫生也是與己無關的。
這個偈頌爲我們總結了聞法應有的心態和基本禮儀,建議大家經常誦念,端正聞法心態。這並非形式,而是重要的實修。我們能從佛法得到多少利益,正取決于對法的渴求程度。若對某部經論或某個法門極度向往,一旦有緣聽聞,必定百般珍惜,決不錯失良機。這種向往和我們從中得到的收獲往往是成正比的,所以,我們要不斷培養對法的希求。這就需要認識到法對生命的意義所在,否則,這種希求可能是短暫的,不能成爲求法的持久動力。由認識法的價值,逐漸激發對法的渴望,才能將聽聞法義盡數納入心田。就像久旱逢甘霖的大地,將每滴雨水都化做滋生萬物的養料。
③聞法軌則
以下正式說明聞法軌則,包括應當斷除的過失和正確觀想的方法。做到這兩個方面,才能完整接受所聞法義。
【除叁種過】
若器口下覆,或器雖仰而內不潔,或內雖潔而下有罅,縱天降雨,必不能受。或雖受得,爲染所汙,不堪飲用。或雖不染,漏而弗住。
如是雖臨法會,若不屬耳而聽,或雖屬聽而起邪執,或發起意樂有過,或雖無彼等諸(過)失,若于所聞文義而不堅記,以妄念等而失壞。如是聞法,不能得大利益,故當離此諸過。
爲治彼叁過故,經中常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對治不淨,切勿忘失。
又《菩薩地》雲:“以欲知一切,及專注一境,屬耳注意,如理思惟而聽。”
什麼才是正確的聞法心態?首先應當斷除叁種過失,這也是今人普遍存在的問題,極具針對性。本論特點是不空談理論,所說都是圍繞修行展開,具體而又細致。因此,每句話都可比照自身修學現狀,糾正在聞法態度上存在的偏差。倘能如此修學,相信大家的心行會有極大改變。
“若器口下覆,或器雖仰而內不潔,或內雖潔而下有罅,縱天降雨,必不能受。或雖受得,爲染所汙,不堪飲用。或雖不染,漏而弗住。”此處,以比喻說明叁種錯誤的聞法態度。或者是像倒扣的器皿,底朝上而口向下,即使天降甘霖,也是無法承載,滴水不沾。或者是器口朝上但內有汙垢,即使注入清水,也會被其染汙,無法飲用。或者是器皿清潔但底部有漏,雖能盛水卻無法保存。
“如是雖臨法會,若不屬耳而聽,或雖屬聽而起邪執,或發起意樂有過,或雖無彼等諸失,若于所聞文義而不堅記,以妄念等而失壞。”如果帶著這些過失參加法會,正如器皿有問題不能裝水一樣,在聞法時心不在焉,充耳不聞。或者雖專心聽講,卻因發心和觀念有誤,帶著錯誤標准妄加評判,結果錯解法義,起邪知見。再或者,雖無上述過失,卻對所聞法義不加思惟、憶念,過耳即忘,或被妄念幹擾,使佛法不能在內心紮根。
這叁種過失,乃對應前面所說的叁類器皿而言。一爲覆器之過,雖然看來也在聞法,卻像關閉了接收通道,什麼法也裝不進去。二爲垢器之過,若聞法時帶有成見,聽到的就是被自我觀念處理過的,失去原味的“法”。知識分子學佛最易出現這類情況,學西方哲學者,一聽唯識便大談胡塞爾,一聽中觀又比附康德,諸如此類,牽強附會。國人早期學佛也喜用格義之法,以老莊哲學诠解佛理,使佛法純度受到影響。因此,聞法時要以清淨心接受法義,這樣才能避免成見帶來的過失。叁爲漏器之過,聞法後還要不斷如理思惟,才能使法義落實于心行,而不是逐漸流失。
“如是聞法,不能得大利益,故當離此諸過。”如果按以上幾種方式聞法,便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所以,我們應當遠離這些過失,否則就會入寶山…
《序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