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序言▪P10

  ..續本文上一頁而空手歸。

   “爲治彼叁過故,經中常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對治不淨,切勿忘失。”爲了對治這叁類過失,佛陀在說法時經常告誡弟子:“谛聽谛聽,善思念之。”谛,爲真實義。谛聽,即以清淨心仔細聆聽,如實納受釋尊言教真義。這樣,即可避免“不屬耳而聽”和“或雖屬聽而起邪執,或發起意樂有過”兩種過失。“善思念之”,即認真思惟,可對治“不堅記”的過失。凡是我們用心想過的事,才會在內心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只是被動地聽一聽,很容易遺忘。所以,大家聽課時要做筆記,課後還應不斷思惟學習重點,使法義在心中紮根。這樣才能以佛法對治內心的煩惱雜染,這是我們千萬不能忘記的頭等大事!

   “又《菩薩地》雲:以欲知一切,及專注一境,屬耳注意,如理思惟而聽。”欲,爲希求,指如實接受一切教法的願望。注意,指心專注于一處。如理思惟,即佛法所說的正思惟,是正確地使用理性,也是引發智慧的根本。《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說:聞法時,應本著對佛法的渴求之心,集中全部注意力,專心聆聽法師所說的每一句話,並對所聞法義如理思惟,反複憶念。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離叁種過也是告訴我們:合格的法器應該是向上、清淨而無漏的。向上,才能對法開放;清淨,才能保持法味;無漏,才能納法于心。具備這些條件,才能將純正的佛法接納到我們心相續中。

  【依六種想】

   六種想,是討論聞法的動機和態度。我們已然選擇了佛教信仰,可是否認真考慮過:我們爲什麼要學佛?佛法對于我們的人生究竟意味著什麼?假如沒有想過這些問題,或是想得不透徹,學佛是不會有深度的。那麼,學佛的正確動機和態度應該是什麼呢?宗大師在這裏爲我們提出了六種想。

  ·于己作病者想

   如《入行論》雲:“雖遭尋常病,猶須依醫言,況複貪等罪,百病恒逼逐。”以貪等惑恒時難療,感生極苦之病,長夜痛惱,于彼應識。

   噶當派格西迦馬巴(此迦馬巴與噶居派之噶馬巴系兩人)雲:“無而謂有,固是顛倒。今有叁毒重病,而且極其猛烈,曾無所知,豈不更爲顛倒。”

  其一,須將自己觀想成病人。或許大家會覺得:我們都很健康,怎麼會是病人呢?此處的病,指的是心理疾病。衆生之所以流轉生死,痛苦不安,都是因爲業病所致。所以,認識到煩惱是病,認識到無明是病,認識到自己是病者,認識到衆生也是病者,是學佛的必要前提。如果自我感覺良好,不覺得有問題需要解決,那要學什麼佛法?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輪時,就根據印度傳統的治病常規設立四谛法門。四谛,分別爲苦、集、滅、道。苦谛,代表生命的病狀,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八苦。集谛,代表疾病産生的根源,了解病因,才能對症下藥。滅谛,代表痊愈後的健康狀態,也就是涅槃解脫。道谛,代表治療疾病的正確方案,如八正道、叁十七道品等。從這個角度來說,學佛就是從發現疾病到恢複健康的過程。

   “如《入行論》雲:雖遭尋常病,猶須依醫言,況複貪等罪,百病恒逼逐。”《入行論》,即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是關于菩提心修行的重要論著。論雲:人們感染尋常小病尚須遵照醫囑進行治療,現在貪嗔煩惱已使我們百病纏身,苦不堪言,還不急著尋醫問藥嗎?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以貪等惑恒時難療,感生極苦之病,長夜痛惱,于彼應識。”恒時,長久。長夜,在覺悟之前,衆生長處無明黑暗。貪嗔癡爲生命根本煩惱,也是凡夫長期不得治愈的疑難雜症。人間所有痛苦,從身心熱惱到輪回之苦,從世界戰爭到生態惡化,這一切皆由貪嗔癡引發,由心靈疾病所致。具備這樣的認知,才會主動尋求治療。

   “噶當派格西迦馬巴雲:無而謂有,固是顛倒。今有叁毒重病,而且極其猛烈,曾無所知,豈不更爲顛倒。”噶當派格西迦馬巴曾經說過:如果將子虛烏有者視爲有,固然是一種顛倒。但我們現在身患極其嚴重的叁毒重症,病入膏肓,卻一無所知,豈不是更加顛倒?

   無始以來,煩惱一直左右著我們,並造就現有的凡夫品質。沒有學佛之前,因爲缺乏智慧觀照,貪心現前時,立刻被其左右,覺得所貪對象就應該屬于自己。嗔恨現前時也是同樣,似乎有無數確鑿的嗔恨理由。他們不知這是被煩惱所轉,還以爲人生本來就是如此。身染重病而不自知,將延誤治療時機。心理疾病也是同樣,若不及時治療,結果是不斷加重。所以我們要正視生命現狀,盡早發現其中存在的種種病患,才能把握治療時機,使生命出現轉機。

  ·于說法者作醫師想

   吾人若患風膽等重病,勢必尋求良醫。既得良醫,起大歡喜,隨言而聽,恭敬承事。于說法師亦當如是,訪求得已,如教而行,恭敬承事。

  其二,須將說法者視爲拯救自己的良醫。

   “吾人若患風膽等重病,勢必尋求良醫。”若我們患有風寒或肝膽等方面的重病,必然四處尋覓良醫。平日,我們總覺得疾病離自己很遠,也不會關心誰是良醫,和自己有什麼關系。而對那些晚期癌症的病患來說,世間的名利地位都不如挽救自己生命的醫生那麼重要了。

   “既得良醫,起大歡喜,隨言而聽,恭敬承事。”有幸值遇良醫,定會歡喜無量,依言行事。凡醫生有所囑咐,皆不折不扣地恭敬執行,決無違犯。

   “于說法師亦當如是,訪求得已,如教而行,恭敬承事。”對于說法師,我們也要像重病患者對待良醫那樣。有緣值遇善知識,即以恭敬心禮拜承事,更重要的是謹依師言,如說而行。

   這種恭敬是爲了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而不是法師需要我們恭敬。就像病人恭敬醫生那樣,因爲恭敬而配合治療,加快康複。中國傳統教育也非常重視“師道尊嚴”,自近代以來,這一傳統已逐漸被忽略。作爲師長,不注重自身德行;作爲學生,不懂得尊師重教。大家都是從社會來到佛門接受教育,之前也難免受到這些不良影響,這就需要依佛法逐步調整。

  ·于教法作藥物想

   猶如病者,于醫師所配之藥方,深生珍重。學者于說法師教授教誡,亦應認爲重要,勵力珍持,勿以妄念違背而失壞之。

  其叁,將佛法視爲治病良藥。

   “猶如病者,于醫師所配之藥方,深生珍重。”疾病需要藥物治療,所以病人對醫生所開的藥方和藥物自然會無比珍重,因爲痊愈的希望就維系于此。以往的藥物多是草藥,須按藥方一一配製,品種和分量都不能出錯,否則就影響藥效。但病人爲了治病都會認真照辦,決不會嫌配藥麻煩而輕易放棄。

   “學者于說法師教授教誡,亦應認爲重要,勵力珍持,勿以妄念違背而失壞之。”教誡,反複叮咛。學人對法師所說的教法和開示,也應像病患對藥物那樣引起重視,竭盡全力地受持,不因妄念、顛倒等不良習慣影響法的作用。

   我們知道,藥雖能治愈疾病,但要經過一定療程才會見效。同時還要定時定量,按有關事項正確服用,並調整生活習慣以配合治療。否則,雖然也在用藥,是無法起到應有作用的。學法也是同樣,如果不經過一個穩定持續的階段,即使法門再好,也會因劑量不足而無法産生效果。

  ·于修行作療病想

   亦如病者,自知不服醫方,病不能瘳,即便飲用。于說法所示之教授,若不修行,終不能摧伏煩惱,故應殷重修持。

   又如久病惡癞,斷手殘足,一二劑藥誠無所益。吾人從無始來,長處惑業重病(惑染重病),于其教授略修一二次,不可遂以爲滿足。如《忏贊》雲:“心于谛理恒愚癡,病根長夜相依附,譬彼惡癞斷手足,僅服少藥有何益。”

   是故于己作病人想甚爲緊要,此想若真,余善可生。倘唯形于言談,不務真實修習教授之義而斷除煩惱,亦僅獲得聽聞而已。

   “如病不服藥,病終不能愈。”此《叁昧王經》之所言也。《叁昧王經》又雲:“我雖已說微妙法,汝聞若不正修習,如諸病者負藥囊,自身疾病無能瘳。”

   《入行論》雲:“身當依教修,徒說有何益。如僅讀藥方,于病有濟否?”

   故應殷重起除病想。言殷重者,謂依上師教授諸取舍處而爲受持,于作須知,于知須聞。聞已,應于要點努力奉行,故于所聞義隨力修行最關緊要。若非然者,臨命終時必多追悔。如俳優人,一向作他人像,與己何幹。又如本欲食蔗糖,唯嚼其皮耳。

   如《增上心經》(《略本》譯爲《身心教誡經》,《廣本》作《勸發增上意樂經》)雲:“我無修行今雲何,臨終而作嬰兒(凡愚)憂,未獲心要極苦惱,此是徒愛言說失。”又雲:“如處觀瞻俳優內,演述他人勝功德,自身修行既失壞,徒矜口利成此過。”又雲:“甘蔗之皮無心要,所樂之味在其中。若人僅嚼蔗皮者,蔗糖美味無從獲。是故徒說如蔗皮,能思法義如嘗味。以是須斷徒樂說,常不放逸思法義。”

  其四,應將修行視爲治療疾病的途徑。

   “亦如病者,自知不服醫方,病不能瘳,即便飲用。于說法所示之教授,若不修行,終不能摧伏煩惱,故應殷重修持。”瘳,病愈。病人都知道,如果不按醫生所開的藥方服藥治療,疾病是不可能痊愈的,所以才會老老實實地謹遵醫囑。同樣,聽法者若能認識到不按佛法行事便無法降伏煩惱,就會以殷重心自覺修行。這一認識非常重要。有些信衆非常熱衷于求法,知道哪裏有講經、有法會都會想方設法地趕去,但他們在乎的只是到場了沒有,從來想不到法是要落實到心行的,是用來幫助我們解決生命問題的。那樣,即使聽聞再多的法,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又如久病惡癞,斷手殘足,一二劑藥誠無所益。吾人從無始來,長處惑業重病,于其教授略修一二次,不可遂以爲滿足。”又如那些被癞病長久纏身的人,手腳都已殘廢,僅僅服用一兩劑藥,病情是不會得到什麼改善的。我們無始以來處于惑業所致的身心重病中,對于佛法的教導,僅僅修習一兩次,也是不能以此爲…

《序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