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坚持不懈地闻法。
我们无缘生于佛世,但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尽在三藏十二部典籍中。经典虽只是文字般若,却是通向实相般若的门径。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法的重要性。亲近善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依法。一位具德上师,本身就是法的实践者,是法的代表者。
但善知识只能起到向导的作用,还须通过多闻熏修,才能将法落实于心行。所谓多闻,不只是广学多闻,更重要的是对于所闻法义不断温习、巩固。古德对一部经论的学习,往往会反复多次,如道宣律祖曾依止智首律师听闻《四分律》达四十遍,这种耐心和精进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现代人的学修往往浅尝辄止,知道一点就自以为是,得少为足。很少去考量,真正领会的有多少?产生作用的有多少?
任何法义,必须通过反复熏习才能产生力量。“三人成虎”也是同理:初听某人告之闹市有虎时并不相信,闹市中何来老虎?再次听说,便会将信将疑。待第三次听说,就不得不信了!这正是多闻的原理。从这一点上,再次体现了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否则,我们又如何确定所听闻的是正见,是正法呢?
多闻熏习的窍诀,唯识宗总结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在重复中完成心行的训练。闻法也是同样,必须通过正确重复,才能使法义深深镌刻心中,才能在任何境界中提起正念,保持觉照。就像体育健儿那样,平时训练得越熟练,比赛时正常发挥的把握就越大。若只是偶尔练习,就很难有稳定自如的表现。
所以说,我们既要意识到闻的重要性,更要意识到多闻的重要性。闻还是多闻,力量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当以精进勇猛之心闻法,并持之以恒。世人为了比赛得胜,尚能常年累月地艰苦训练。我们为了改造生命,成就解脱,难道连这点精神都没有吗?
② 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承事
如《地藏经》云:“专以信敬而听法,于彼不应生讥谤。说法师前兴供养,于彼当生如佛想。”视之同佛,当以狮子座等恭敬利养而行礼供,断除不敬。
又《菩萨地》云:“当离高举与轻蔑,于法与说法人二者应当敬重。”
又《本生经》云:“当处(住)极下座,生起调伏德,喜眼而瞻视,如饮甘露语。敬重专一礼,净信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听法。”
佛法是从恭敬中求。我们恭敬什么,心就和什么相应。恭敬财富,心就和财富相应;恭敬地位,心就和地位相应。同样的道理,我们恭敬法和说法者,心才能和法相应。此外,恭敬还能为闻法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大家或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进入庄严的殿堂,或面对自己敬仰的大德,内心会格外纯净。原因就在于,恭敬心能使心灵环境得到净化。若将这份恭敬心用于闻法,也能使所闻法义清净无染地纳入心田。
恭敬的表达方式可体现于身口意三业,包括身口给侍和如法修行等。凡夫的特点,往往对付出代价后得来的才会珍惜。藏传佛教之所以重视供养,也是为了使求法者对法生起殷重难得之心。比较而言,到我们研究所来学习就容易多了,不仅生活无忧,授课法师还从各地赶来给大家上课。虽然有这么优越的闻法条件,但不加珍惜的话,也会产生习惯性的麻木,或是学了几天就自以为是,对法和法师失去恭敬。结果是,学也学不下去,修又修不上路。四处跑来跑去,蹉跎时光,这也是教界难出人才的原因之一。修学佛法,即使诸缘具足,也要多年积累,方能奠定扎实基础。这就必须常随师长左右,反复听闻,一门深入。我们能从学修中得到多少受用,首先就取决于对法和法师的恭敬程度。这并不是说法者需要有人恭敬,从中得益的,恰恰是闻法者自己。
“如《地藏经》云:专以信敬而听法,于彼不应生讥谤。说法师前兴供养,于彼当生如佛想。”正如《地藏经》所言,我们应当以虔诚心聆听法义,对于法和说法者决不诽谤讥毁,如挑剔说法者的长相、戒行、威仪等,那样就会进入凡夫心的状态,阻碍对法义的接受。此外,对说法者应虔诚供养,如同面对佛陀一般具足信心。佛法是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说明了信在修行中的重要作用。(另,汉译的《地藏经》中未见相关内容)
“视之同佛,当以狮子座等恭敬利养而行礼供,断除不敬。”狮子座,即佛座。对说法师长,应视为佛陀化现,以高广殊妙的法座及至诚无上的恭敬作为供养,从形式到内心都要断除任何不敬的言行或心念。藏传佛教中,特别强调视师如佛,这种观想能使我们的心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净化。当我们面对佛陀时,还会妄念纷飞吗?还会昏沉掉举吗?
“又《菩萨地》云:当离高举与轻蔑,于法与说法人二者应当敬重。”《菩萨地》,即《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高举,即自我的优越感,自以为学识渊博,能力超群。轻蔑,即轻视法和说法者。高举必致轻蔑,轻蔑乃因高举。所以,《菩萨地》特别指出:应当远离高举和轻蔑这两种障碍闻法的违缘,并对法和说法者生起极大的恭敬。
“又《本生经》云。”《本生经》中,主要记载了释迦佛在过去生以不同身份修行的种种故事。此处所引的偈颂,为我们介绍了正确的闻法轨则,这也是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为后人作出的榜样。
“当处极下座,生起调伏德。”法师应居高座,听者应处下座。比丘戒也有此规定:若闻法者所处位置高于说法者,为重法故,不可为之说法。我们不仅要以座位高下作形式上的区分,甘居下座,更要调伏内心,将我慢、嫉妒、轻蔑等不良心行彻底放下,以谦和清净之心承受佛法甘露。
“喜眼而瞻视,如饮甘露语。”对说法者,应以欣喜、渴求、仰之弥高的眼神瞻视,而不是无精打采、不屑一顾。听闻法义时,就像饥渴时畅饮甘露一样,痛快淋漓,欢喜不尽。
“敬重专一礼,净信无垢意。”礼,指身口意三业的礼敬。净信,为清净、纯粹的信仰。无垢,即未被贪嗔痴所染污。对于法及说法者,我们应当至心礼敬,生起清净无染的恭敬之意、之言、之行。
“如病听医言,起承事听法。”作为闻法者,应将自己定位为病人,将说法者视为良医,对之言听计从,没有丝毫违背。关于病人和医生的定位,在以下的闻法轨则中还将继续说到。如果不具备这一认识,那么,我们对再好的法也是没有感觉的。就像对健康者来说,再好的医生也是与己无关的。
这个偈颂为我们总结了闻法应有的心态和基本礼仪,建议大家经常诵念,端正闻法心态。这并非形式,而是重要的实修。我们能从佛法得到多少利益,正取决于对法的渴求程度。若对某部经论或某个法门极度向往,一旦有缘听闻,必定百般珍惜,决不错失良机。这种向往和我们从中得到的收获往往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培养对法的希求。这就需要认识到法对生命的意义所在,否则,这种希求可能是短暂的,不能成为求法的持久动力。由认识法的价值,逐渐激发对法的渴望,才能将听闻法义尽数纳入心田。就像久旱逢甘霖的大地,将每滴雨水都化做滋生万物的养料。
③闻法轨则
以下正式说明闻法轨则,包括应当断除的过失和正确观想的方法。做到这两个方面,才能完整接受所闻法义。
【除三种过】
若器口下覆,或器虽仰而内不洁,或内虽洁而下有罅,纵天降雨,必不能受。或虽受得,为染所污,不堪饮用。或虽不染,漏而弗住。
如是虽临法会,若不属耳而听,或虽属听而起邪执,或发起意乐有过,或虽无彼等诸(过)失,若于所闻文义而不坚记,以妄念等而失坏。如是闻法,不能得大利益,故当离此诸过。
为治彼三过故,经中常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对治不净,切勿忘失。
又《菩萨地》云:“以欲知一切,及专注一境,属耳注意,如理思惟而听。”
什么才是正确的闻法心态?首先应当断除三种过失,这也是今人普遍存在的问题,极具针对性。本论特点是不空谈理论,所说都是围绕修行展开,具体而又细致。因此,每句话都可比照自身修学现状,纠正在闻法态度上存在的偏差。倘能如此修学,相信大家的心行会有极大改变。
“若器口下覆,或器虽仰而内不洁,或内虽洁而下有罅,纵天降雨,必不能受。或虽受得,为染所污,不堪饮用。或虽不染,漏而弗住。”此处,以比喻说明三种错误的闻法态度。或者是像倒扣的器皿,底朝上而口向下,即使天降甘霖,也是无法承载,滴水不沾。或者是器口朝上但内有污垢,即使注入清水,也会被其染污,无法饮用。或者是器皿清洁但底部有漏,虽能盛水却无法保存。
“如是虽临法会,若不属耳而听,或虽属听而起邪执,或发起意乐有过,或虽无彼等诸失,若于所闻文义而不坚记,以妄念等而失坏。”如果带着这些过失参加法会,正如器皿有问题不能装水一样,在闻法时心不在焉,充耳不闻。或者虽专心听讲,却因发心和观念有误,带着错误标准妄加评判,结果错解法义,起邪知见。再或者,虽无上述过失,却对所闻法义不加思惟、忆念,过耳即忘,或被妄念干扰,使佛法不能在内心扎根。
这三种过失,乃对应前面所说的三类器皿而言。一为覆器之过,虽然看来也在闻法,却像关闭了接收通道,什么法也装不进去。二为垢器之过,若闻法时带有成见,听到的就是被自我观念处理过的,失去原味的“法”。知识分子学佛最易出现这类情况,学西方哲学者,一听唯识便大谈胡塞尔,一听中观又比附康德,诸如此类,牵强附会。国人早期学佛也喜用格义之法,以老庄哲学诠解佛理,使佛法纯度受到影响。因此,闻法时要以清净心接受法义,这样才能避免成见带来的过失。三为漏器之过,闻法后还要不断如理思惟,才能使法义落实于心行,而不是逐渐流失。
“如是闻法,不能得大利益,故当离此诸过。”如果按以上几种方式闻法,便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所以,我们应当远离这些过失,否则就会入宝山…
《序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