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恶行。此之决定,若多读《谛者品》及《法华经》,即能获得。”通过对前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应当深信,佛陀的一切言教虽有权实之说,有主干和支分之别,但都是成佛的殊胜教授。把握这一宗旨,就不会造作谤法恶行了。关于这个问题,应当多读《谛者品》和《法华经》,便能获得坚定信解。
“其谤法余门,更可于《集一切研核经》中求之。”关于谤法的问题,《广论》中引用了《遍摄一切研磨经》,即此处所说的《集一切研核经》的内容,可供参考。余门,指之前所说的妄分胜劣、无知妄说之外的谤法情况。
宗派之见是教界比较常见的问题。须知,一切经典都是成佛的方便。所谓障碍,只因学人不善融会贯通,绝非经典本身的问题。当然,这也不是要求我们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地学习一切经典,因为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关键是在认识上不能偏激。每个宗派都有自宗的依据典籍,更有各自的见地和修法,这就为我们规划了修学重点。因为佛法实在太浩瀚了,若不能有的放矢地深入,便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在这个问题上,宗大师为我们提示了两点:一、修学或弘扬某部经典时,不能否认其他经典的殊胜,因为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指导修行。二、修学或弘扬某部经典时,决不因此贬低甚至批判其他经典。
学习《道次第》,能使我们全面认识佛陀一切教法的相互关系。加深认识,是避免谤法的有效方式。尤其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方便查询各宗乃至三大语系的相关典籍,我们在通达某一见地的基础上,也可适当了解其他法门,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以上,宗大师论及《菩提道炬论》的四大殊胜。本论传承自《菩提道炬论》,因此,这些也是本论的殊胜所在,它们不仅对当时的藏传佛教具有深远影响,对今天的汉传佛教同样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思惟,可以令我们对学修《道次第》生起渴求之心。
五、说听轨则
说听轨则,即说法和闻法的相关轨则。对于无上甚深的佛法,应当如何演说,如何聆听?如法的说听轨则,是佛法健康传播的保障,直接关系到法的清净传承,关系到正法能否久住。作为修学者,如果缺乏真诚的学习态度,将不能如实接受佛法,也就谈不上进一步的深入修学了。所以,说听轨则是道前基础的重要内容。未来修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基础是否稳固。
关于说听轨则,本论主要从三个部分说明:一是闻法轨则,二是说法轨则,三是完结时共作轨则。
1.闻法轨则
① 思惟闻法之胜利
《闻聚》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此颂谓依于闻法,如其次第,能知取舍处。知已,乃持止恶之戒,以遮止无益已,则心安住于善所缘,自能发生定也。次以通达无我真实之慧,断世间系缚根本,遂得解脱。
《本生经》云:“若人由闻起正信,当成坚固妙欢喜。慧生愚痴即当无,虽货自肉亦应理。闻为破暗之明灯,贼所难劫殊胜财。是杀痴暗仇人剑,教示方便胜伴侣。虽贫不弃是亲友,无损疗除忧病药。摧大罪军胜眷属,复是胜名德珍藏。上流相遇好赠品,众中英俊所爱乐。”又云:“闻后以修为心要,少功即脱生死城。”于诸闻法胜利等数数思惟,应当发起胜解。
修学的常道,是由闻思修入三摩地。所以,《大毗婆沙论》将修学要领总结为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四点。之所以将亲近善知识放在首位,目的正是为了创造闻法因缘。很多人将亲近善知识误以为和其建立个人关系,以为多多拜见或全力供养即可,却从不依止师长闻法,这就本末倒置了。那么,闻法能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本论引用《闻聚》等经论加以说明。《闻聚》,即法尊法师所译《朗忍》略本,乃阿罗汉纂辑佛语分类而成,又作《听闻集》。
“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既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法义,又能使法义在心行形成正念,从而远离恶行。具足正见,就能辨别是非,远恶近善。有些居士告诉我,学佛前宰杀鸡鸭,从不感觉是在杀生害命,从未想到它们也会恐惧,也会痛苦,以为它们生来就是被人吃的东西,不论动物叫得多么凄惨都无动于衷。学佛后认识到,它们也和我们一样,是在六道轮回的有情,以前也曾和我们互为亲人。所以,看到别人杀生都会心生悲悯,决不可能亲手去做了。这就是观念调整带来的变化,了知因果规律、善恶业报,便会自觉远离恶行。
“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多闻能使我们明了,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舍弃那些没有意义的追求。同时,多闻还是涅槃解脱之因,因多闻而树立正见,依法修行,最终证得涅槃、解脱自在。世人多以吃喝玩乐、争权夺利为人生价值所在,一生为此奔忙。可学佛后却发现,这些只是短暂的快乐,其负面影响远远超过正面价值,就会舍弃这些华而不实的泡沫,寻求人生的真正价值。
“此颂谓依于闻法,如其次第,能知取舍处。知已,乃持止恶之戒,以遮止无益已,则心安住于善所缘,自能发生定也。”《闻聚》的这一偈颂告诉我们,有次第地听闻正法之后,面临问题时就知道如何取舍了。因为知法,乃能受持戒律,止息恶行,断除一切于自他无益的行为。善所缘是指不会引发负面心理的所缘境,为禅修应该选择的境界,将心安住其上,就能引发定力。如念佛,佛号就是善所缘。持续不断地念佛,久而久之,就能由正念导入正定。
“次以通达无我真实之慧,断世间系缚根本,遂得解脱。”因为多闻成就正见,进而引发真实智慧,最终契入空性,断除生死系缚的根本,从而获得解脱。所谓系缚,即二执和二障。二执为我执和法执,二障为烦恼障和所知障,此为有情流转生死之因。
以下,再引《本生经》进行说明。《本生经》是记载佛陀因地修行经历的典籍,本论所引是佛陀为求法而说的偈颂。
“《本生经》云:若人由闻起正信,当成坚固妙欢喜。”《本生经》说,如果有人因听闻正法生起正信,将成就坚固、殊妙的欢喜心。因为闻法能让我们领略认识真理带来的喜悦,体会无上法味。这种“妙欢喜”是无漏的,是宁静而安祥的,也是源源不断的。不同于欲望带来的短暂快乐,那不仅会有负面作用,更易乐极生悲。
“慧生愚痴即当无。”当智慧在我们内心生起时,愚痴就消失了。如果将智慧比做光明的话,愚痴就相当于黑暗。光明未出现之前,世间充满黑暗。一旦太阳升起,黑暗就无影无踪了。同样,慧日没有朗照之前,愚痴也是实实在在的,使我们备受其害。
“虽货自肉亦应理。”既然智慧如此宝贵,即使割取自己身上的肉来换取,也是值得的。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固然宝贵,但真正发挥价值的却很少,反而经常为色身所累。如今,为寻求真理和智慧,这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佛陀在因地时,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为求法舍生忘死。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正是修行路上的无尽动力。
“闻为破暗之明灯。”听闻正法就像破除黑暗的明灯一样,所谓“一灯能破千年暗”。常听信众反映:未学佛前,似乎还没感觉到妄想的存在,学佛后反而经常发现自己妄念纷飞,什么原因呢?对凡夫来说,一旦产生某种想法或情绪时,马上落入陷阱,根本没时间来觉察。就像身处黑暗时,我们是看不到周围有些什么的。学佛之后才会知道:哦,这是妄想!能够认出妄想,就说明心灯已经点亮,已经懂得用佛法审视心行,也就不会轻易上当受骗了。
“贼所难劫殊胜财。”由闻思获得的殊胜法财,是世间最宝贵也最保险的精神财富,是任何盗贼无法盗窃,无法巧取豪夺的。
“是杀痴暗仇人剑。”对每个人来说,愚痴和黑暗正是令我们受尽苦难的仇敌,而多闻则是杀敌的利刃,所谓“慧剑斩愚痴”。
“教示方便胜伴侣。”方便,正道。佛陀的言教,是帮助我们成就佛道的殊胜助伴。社会上,具备全面知识技能的人,在哪里就业都很容易。学习世间知识,能获得生存的方便;听闻无上佛法,则能得到修学乃至成就的方便。
“虽贫不弃是亲友。”通过闻思获得的智慧,无论我们是贫是富,始终不离不弃。不仅伴随今生,更在尽未来际的生命流转中常伴左右。按唯识宗的观点,熏下的名言种子会在无尽生命延续中不断产生作用。
“无损疗除忧病药。”多闻还是帮助我们治疗贪嗔痴三毒的良药。世间药物往往有副作用,在治疗某种疾病的同时,却影响或伤害到另一些器官。但佛法不仅能断除烦恼,且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不会使身心健康受到丝毫损失。
“摧大罪军胜眷属。”多闻又是帮助我们摧毁烦恼恶业的殊胜眷属。一切罪业莫不与无明有关,因为不了解因果之理,才会短视而急功近利。不少人虽信佛多年或已出家,仍不能彻底断除恶业。原因就在于,对因果信得不够真、不够切。如果我们真正明了因果的真实不虚,就不敢造作任何恶业了。
“复是胜名德珍藏。”胜名,指佛位。珍藏,指福报。因为多闻而断恶修善,能使未来成就佛果,现前富饶多财。
“上流相遇好赠品,众中英俊所爱乐。”多闻可以使我们拥有渊博的知识,与有德行的智者相遇时,能相互切磋所学。以法为赠礼,是世间最殊胜、最珍贵的礼物。拥有智慧好礼,必定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尊重。由此可见,无论在世、出世间法中,多闻都是非常重要的。
“又云:闻后以修为心要,少功即脱生死城。”拥有多闻的基础后,应将所闻佛法落实于修行中,以“修”作为“闻”的着力点。具足闻思正见,不必花很大力气就能解脱生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诸闻法胜利等数数思惟,应当发起胜解。”我们应当经常思惟闻法的殊胜利益,由此生起坚定不移的胜解。这句话也有译为“于闻生胜解,方能发生精进心”,只有对所闻佛法生起胜解,才会进一步引发对闻法的好乐之心,从而积极主动…
《序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