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無斷缺之教授。”其二,對于佛法修持的要領,須有清淨無染的傳承,自本師釋迦牟尼佛開始,代代相傳,從不間斷。如此,才能確保對法義理解的精確性,確保修法的完整性。
“(叁)須見本尊,得蒙印許。”其叁,必須見到本尊,承蒙本尊的印證和許可。密宗修行須選擇一位本尊作爲楷模,若修行相應,便能親見本尊。
“叁者之中,雖隨具其一亦能造論,然以全具爲最圓滿。尊者于此叁種因素,完全具足。”以上叁個條件中,雖然只須具備其中之一便有造論資格,但若能完全具足,則更爲理想。阿底峽尊者便同時具足這叁種條件。
② 本尊攝受
其得本尊攝受者,如拿錯《羅乍瓦贊》雲:“具德喜金剛,建立叁昧王,勇識世自在,尊勝度母等,蒙現身開許。夢中或現前,深廣微妙法,尊者常得聞。”
“其得本尊攝受者。”修學過程中,尊者曾得諸位本尊攝受。所謂本尊修法,即選擇一位佛菩薩作爲模擬榜樣。時常憶念並觀想本尊功德,使心行不斷與之相應,向其靠攏,最終成就本尊具備的功德。密宗有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之分,在各個修行階段,行者和本尊的關系有所不同。在事部、行部,行者和本尊猶如主仆關系;至瑜伽部,和本尊間則如平輩關系;至無上瑜伽部,即與本尊無二無別。這種修法確有善巧之處。
“如拿錯《羅乍瓦贊》雲:具德喜金剛,建立叁昧王,勇識世自在,尊勝度母等。”如拿錯《羅乍瓦贊》中所說,尊者共有四位本尊,分別是作部本尊喜金剛、叁昧王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主尊則是度母。尊者傳記中,數數出現向度母祈求並蒙受加持的記載。包括是否進藏的決定,亦曾請示度母。尊者晚年在拉薩附近的聶塘地區弘法十余年,並圓寂于此,其駐錫地卓瑪拉康(度母殿)至今仍保存著尊者由印度帶來的度母造像。
“蒙現身開許,夢中或現前,深廣微妙法,尊者常得聞。”因爲尊者精進修法,得見本尊數數現身,或在夢中顯現,或在定中得見。對于深廣二派的微妙法義,時常能夠親聆本尊的開示和加持。
③ 傳承圓滿
喇嘛傳承者,佛教之傳承有二:即共中下士道之小乘教法,與不共之大乘教法。
大乘教中,又分波羅密多乘與金剛乘。初又分叁支:即深觀一派,與文殊、彌勒二廣行派是。金剛乘中,複有各種傳承,皆已獲得圓滿。
其曾親近之善知識,如《贊》雲:常得依止師,馨底巴、金洲、覺賢吉祥智,多得悉地者。別自龍樹來,一一遞相承,深觀及廣行,教授尊者有。”如是善知識中,得成就者共稱十二,余者亦多通五明者,略如上說。故此阇黎善能抉擇佛之密意。
“喇嘛傳承者,佛教之傳承有二:即共中下士道之小乘教法,與不共之大乘教法。”喇嘛,即上師,此處指阿底峽尊者。在尊者的傳承中,佛教傳承有兩種,也就是共中士道和共下士道的小乘教法,和不共的大乘教法。
“大乘教中,又分波羅密多乘與金剛乘。”而在不共的大乘教法中,又有菩薩乘和金剛乘之分。波羅密多乘,爲顯教。金剛乘,爲密教。
“初又分叁支:即深觀一派,與文殊、彌勒二廣行派是。金剛乘中,複有各種傳承,皆已獲得圓滿。”其中,菩薩乘又分叁支:分別是文殊特傳的深觀一派,以及文殊傳至寂天和彌勒傳至無著的兩種廣行派。此外,金剛乘還有多種傳承。以上種種顯密傳承,尊者皆已圓滿獲得,無有遺余。
“其曾親近之善知識,如《贊》雲。”此處說明尊者曾經親近的善知識,同樣是引拿錯譯師的偈頌。
“常得依止師,馨底巴、金洲、覺賢吉祥智,多得悉地者。別自龍樹來,一一遞相承,深觀及廣行,教授尊者有。”悉地,梵語音譯,意爲成就。尊者經常依止的善知識,主要是馨底巴、金洲、覺賢吉祥智等,他們都是得大成就者。此外,尊者還特別具備自龍樹菩薩以來代代相繼的傳承。所以,對深觀和廣行二派的教授,尊者皆能囊括無余。
“如是善知識中,得成就者共稱十二,余者亦多通五明者,略如上說。”尊者親近過的善知識中,得成就者共十二位。此外還有更多(據傳有150多位),其中多數是精通五明者,茲不贅述。
“故此阇黎善能抉擇佛之密意。”阇黎,即阿阇黎,能攝受並指導弟子的教授師,此處指阿底峽尊者。介紹阿底峽尊者的傳承及師長後,宗大師總結說:因爲得到那麼多具德師長的悉心指點,所以,尊者非常善于抉擇佛陀言教的甚深密意。
④ 傳法弟子
其弟子中最著名者,印度則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獅子、地藏密友等。藏中堪能繼持法藏者,頗不乏人。其最能紹承增廣師之事業者,當推仲登巴爲上首。
以上略釋作者之重要,詳如尊者本傳所明。
“其弟子中最著名者,印度則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獅子、地藏密友等。藏中堪能繼持法藏者,頗不乏人。其最能紹承增廣師之事業者,當推仲登巴爲上首。”尊者的弟子遍布印、藏二地。其中最著名的,在印度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獅子、地藏密友等人。而在藏地,有能力繼承尊者教法的雖然很多,但真正使這一教法得以延續並發揚光大者,首推仲登巴尊者。尊者圓寂後,仲登巴創噶當派弘傳尊者教法,影響遍及全藏。噶爲佛語,當指教授。噶當,意爲將叁藏法教統攝于阿底峽尊者所傳叁士道教授之中。
“以上略釋作者之重要,詳如尊者本傳所明。”以上對作者生平及事迹作了簡略介紹。詳細內容,可參看尊者傳記中的記載。本論漢譯者法尊法師,也曾翻譯《阿底峽尊者傳》。
之所以要向學人介紹尊者的教證功德和所作事業,主要是爲了從不同側面說明《菩提道炬論》的權威性。本論淵源于此,在法源傳承上是清淨和純正的。
四、本論之殊勝
法者,此教授之根據,爲《菩提道炬論》。
而《道炬論》爲尊者一切著述中之根本,以能總攝顯密要義故,所說圓滿。以能調心爲次第故,易得受持。以能善巧性相兩宗,嚴飾二師教授故,勝其余軌式。
欲明此《道炬論》教授之殊勝,當分四科。
這一部分原有的科判爲:“爲于教授生敬故,釋法之重要。”之所以要說明本論殊勝,目的是爲了讓後學對這一教法生起恭敬、殷重之心。唯有這樣,才會信受奉行,于法受益。此處所說的“教授”,並非現代通用的職稱,而是指導修行的方法。佛法是幫助我們開智慧、斷煩惱、證空性、成佛果的方法,是手段而非目的。關于此,禅宗喻之爲“標月指”,也就是指著月亮的那根指頭,目的是爲了指引我們看到月亮。
“法者,此教授之根據,爲《菩提道炬論》。”本論介紹的修學引導方法,來源于《菩提道炬論》。
“而《道炬論》爲尊者一切著述中之根本。”阿底峽尊者一生著述甚多,《道炬論》是其中最爲重要、對藏傳佛教貢獻最巨的論典。
“以能總攝顯密要義故,所說圓滿。以能調心爲次第故,易得受持。”因爲這部論能總攝顯、密教義的精華和綱要,並對顯密的相互關系作了圓滿解說。除理論建構外,更引導學人依次第調整心行。因其操作性極強,故易于實踐。
“以能善巧性相兩宗,嚴飾二師教授故,勝其余軌式。”性,指中觀學派。相,指瑜伽唯識學派。二師,爲龍樹、無著兩位菩薩。尊者繼承了中觀的甚深見和瑜伽的廣大行,對二宗法義極爲通達,並將其中精髓有機結合起來,使龍樹、無著的佛學思想得以光大,所以《道炬論》勝過其他論典。佛教論典雖多,但能適合不同根機、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並不多見。多數論典皆應機設教,針對某類學人或某個修學階段所說。而《道炬論》所安立的是修學常規道路,是面向一切衆生而設立,條理清晰,次第井然,任何人皆可按此修行,可謂“叁根普被,利鈍全收”。
“欲明此《道炬論》教授之殊勝,當分四科。”爲了充分體現《道炬論》教授的殊勝,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說明。
1.會通一切經教互不相違
盡佛所說一切法,須知皆是爲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彼亦隨應或爲道之主幹,或爲道之支分。菩薩所求,爲利世間。其所化導,亦須攝受叁種種性,故于彼等道品皆應修學。知叁乘道者,是成就菩薩所求之方便,此乃慈氏所說也。
于大乘道中,有共不共二種。共者,即聲聞叁藏是。不共者,唯除求自一身寂靜之意樂及不共製罪等是。
複次,佛者過無不離,非僅斷其一分;德無不圓,非僅成其一品。上士發心,志求佛果,當滅一切惡,集一切善。故余乘一切斷證功德,皆爲大乘道中所攝,是故上士皆當修學。
或謂修密乘人毋須如此,斯不應理。密乘雖不如波羅密多乘,于布施等以無量分別而修學,然于發菩提心,修六度行,道之大體,是所共同。
《金剛頂經》雲:“縱遇舍命緣,勿舍菩提心。”又雲:“六種波羅密,任何不應舍。”余密典中,亦多此說。
無上瑜伽之儀軌教典亦皆雲:“應受共與不共之二種戒律。”共者,即菩薩戒是。
仲登巴雲:“我之喇嘛,是能以四方大道而持一切教法者。”此語乃察見其要也。
佛法所做的,是幫助衆生解除生命的迷惑煩惱,成就智慧和解脫。因衆生習氣各異,故佛陀說法亦不盡相同。若慧力不夠且無人指導,往往會感覺佛法互相矛盾:時而說常,時而又說無常;時而說我,時而又說無我;時而說一切皆空,時而又說如來藏。那麼,如何看待這一切呢?在《菩提道炬論》中,阿底峽尊者爲我們作了融會貫通的闡述。
“會通佛說一切經教互不相違”正是說明,本論殊勝之處就在于融會佛陀所說一切經教,開顯彼此並不相違的原則。
“盡佛所說一切法,須知皆是爲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彼亦隨應或爲道之主幹,或爲道之支分。”補特伽羅,即衆生。佛陀所說一切經教,都是引導衆生成佛的方便,這和《法華經》“會叁歸一,開權顯實”的思想是相通的。經雲:“舍利弗,如…
《序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