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无断缺之教授。”其二,对于佛法修持的要领,须有清净无染的传承,自本师释迦牟尼佛开始,代代相传,从不间断。如此,才能确保对法义理解的精确性,确保修法的完整性。
“(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其三,必须见到本尊,承蒙本尊的印证和许可。密宗修行须选择一位本尊作为楷模,若修行相应,便能亲见本尊。
“三者之中,虽随具其一亦能造论,然以全具为最圆满。尊者于此三种因素,完全具足。”以上三个条件中,虽然只须具备其中之一便有造论资格,但若能完全具足,则更为理想。阿底峡尊者便同时具足这三种条件。
② 本尊摄受
其得本尊摄受者,如拿错《罗乍瓦赞》云:“具德喜金刚,建立三昧王,勇识世自在,尊胜度母等,蒙现身开许。梦中或现前,深广微妙法,尊者常得闻。”
“其得本尊摄受者。”修学过程中,尊者曾得诸位本尊摄受。所谓本尊修法,即选择一位佛菩萨作为模拟榜样。时常忆念并观想本尊功德,使心行不断与之相应,向其靠拢,最终成就本尊具备的功德。密宗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之分,在各个修行阶段,行者和本尊的关系有所不同。在事部、行部,行者和本尊犹如主仆关系;至瑜伽部,和本尊间则如平辈关系;至无上瑜伽部,即与本尊无二无别。这种修法确有善巧之处。
“如拿错《罗乍瓦赞》云:具德喜金刚,建立三昧王,勇识世自在,尊胜度母等。”如拿错《罗乍瓦赞》中所说,尊者共有四位本尊,分别是作部本尊喜金刚、三昧王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主尊则是度母。尊者传记中,数数出现向度母祈求并蒙受加持的记载。包括是否进藏的决定,亦曾请示度母。尊者晚年在拉萨附近的聂塘地区弘法十余年,并圆寂于此,其驻锡地卓玛拉康(度母殿)至今仍保存着尊者由印度带来的度母造像。
“蒙现身开许,梦中或现前,深广微妙法,尊者常得闻。”因为尊者精进修法,得见本尊数数现身,或在梦中显现,或在定中得见。对于深广二派的微妙法义,时常能够亲聆本尊的开示和加持。
③ 传承圆满
喇嘛传承者,佛教之传承有二:即共中下士道之小乘教法,与不共之大乘教法。
大乘教中,又分波罗密多乘与金刚乘。初又分三支:即深观一派,与文殊、弥勒二广行派是。金刚乘中,复有各种传承,皆已获得圆满。
其曾亲近之善知识,如《赞》云:常得依止师,馨底巴、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悉地者。别自龙树来,一一递相承,深观及广行,教授尊者有。”如是善知识中,得成就者共称十二,余者亦多通五明者,略如上说。故此阇黎善能抉择佛之密意。
“喇嘛传承者,佛教之传承有二:即共中下士道之小乘教法,与不共之大乘教法。”喇嘛,即上师,此处指阿底峡尊者。在尊者的传承中,佛教传承有两种,也就是共中士道和共下士道的小乘教法,和不共的大乘教法。
“大乘教中,又分波罗密多乘与金刚乘。”而在不共的大乘教法中,又有菩萨乘和金刚乘之分。波罗密多乘,为显教。金刚乘,为密教。
“初又分三支:即深观一派,与文殊、弥勒二广行派是。金刚乘中,复有各种传承,皆已获得圆满。”其中,菩萨乘又分三支:分别是文殊特传的深观一派,以及文殊传至寂天和弥勒传至无著的两种广行派。此外,金刚乘还有多种传承。以上种种显密传承,尊者皆已圆满获得,无有遗余。
“其曾亲近之善知识,如《赞》云。”此处说明尊者曾经亲近的善知识,同样是引拿错译师的偈颂。
“常得依止师,馨底巴、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悉地者。别自龙树来,一一递相承,深观及广行,教授尊者有。”悉地,梵语音译,意为成就。尊者经常依止的善知识,主要是馨底巴、金洲、觉贤吉祥智等,他们都是得大成就者。此外,尊者还特别具备自龙树菩萨以来代代相继的传承。所以,对深观和广行二派的教授,尊者皆能囊括无余。
“如是善知识中,得成就者共称十二,余者亦多通五明者,略如上说。”尊者亲近过的善知识中,得成就者共十二位。此外还有更多(据传有150多位),其中多数是精通五明者,兹不赘述。
“故此阇黎善能抉择佛之密意。”阇黎,即阿阇黎,能摄受并指导弟子的教授师,此处指阿底峡尊者。介绍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及师长后,宗大师总结说:因为得到那么多具德师长的悉心指点,所以,尊者非常善于抉择佛陀言教的甚深密意。
④ 传法弟子
其弟子中最著名者,印度则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狮子、地藏密友等。藏中堪能继持法藏者,颇不乏人。其最能绍承增广师之事业者,当推仲登巴为上首。
以上略释作者之重要,详如尊者本传所明。
“其弟子中最著名者,印度则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狮子、地藏密友等。藏中堪能继持法藏者,颇不乏人。其最能绍承增广师之事业者,当推仲登巴为上首。”尊者的弟子遍布印、藏二地。其中最著名的,在印度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狮子、地藏密友等人。而在藏地,有能力继承尊者教法的虽然很多,但真正使这一教法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者,首推仲登巴尊者。尊者圆寂后,仲登巴创噶当派弘传尊者教法,影响遍及全藏。噶为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三藏法教统摄于阿底峡尊者所传三士道教授之中。
“以上略释作者之重要,详如尊者本传所明。”以上对作者生平及事迹作了简略介绍。详细内容,可参看尊者传记中的记载。本论汉译者法尊法师,也曾翻译《阿底峡尊者传》。
之所以要向学人介绍尊者的教证功德和所作事业,主要是为了从不同侧面说明《菩提道炬论》的权威性。本论渊源于此,在法源传承上是清净和纯正的。
四、本论之殊胜
法者,此教授之根据,为《菩提道炬论》。
而《道炬论》为尊者一切著述中之根本,以能总摄显密要义故,所说圆满。以能调心为次第故,易得受持。以能善巧性相两宗,严饰二师教授故,胜其余轨式。
欲明此《道炬论》教授之殊胜,当分四科。
这一部分原有的科判为:“为于教授生敬故,释法之重要。”之所以要说明本论殊胜,目的是为了让后学对这一教法生起恭敬、殷重之心。唯有这样,才会信受奉行,于法受益。此处所说的“教授”,并非现代通用的职称,而是指导修行的方法。佛法是帮助我们开智慧、断烦恼、证空性、成佛果的方法,是手段而非目的。关于此,禅宗喻之为“标月指”,也就是指着月亮的那根指头,目的是为了指引我们看到月亮。
“法者,此教授之根据,为《菩提道炬论》。”本论介绍的修学引导方法,来源于《菩提道炬论》。
“而《道炬论》为尊者一切著述中之根本。”阿底峡尊者一生著述甚多,《道炬论》是其中最为重要、对藏传佛教贡献最巨的论典。
“以能总摄显密要义故,所说圆满。以能调心为次第故,易得受持。”因为这部论能总摄显、密教义的精华和纲要,并对显密的相互关系作了圆满解说。除理论建构外,更引导学人依次第调整心行。因其操作性极强,故易于实践。
“以能善巧性相两宗,严饰二师教授故,胜其余轨式。”性,指中观学派。相,指瑜伽唯识学派。二师,为龙树、无著两位菩萨。尊者继承了中观的甚深见和瑜伽的广大行,对二宗法义极为通达,并将其中精髓有机结合起来,使龙树、无著的佛学思想得以光大,所以《道炬论》胜过其他论典。佛教论典虽多,但能适合不同根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并不多见。多数论典皆应机设教,针对某类学人或某个修学阶段所说。而《道炬论》所安立的是修学常规道路,是面向一切众生而设立,条理清晰,次第井然,任何人皆可按此修行,可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欲明此《道炬论》教授之殊胜,当分四科。”为了充分体现《道炬论》教授的殊胜,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1.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
尽佛所说一切法,须知皆是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彼亦随应或为道之主干,或为道之支分。菩萨所求,为利世间。其所化导,亦须摄受三种种性,故于彼等道品皆应修学。知三乘道者,是成就菩萨所求之方便,此乃慈氏所说也。
于大乘道中,有共不共二种。共者,即声闻三藏是。不共者,唯除求自一身寂静之意乐及不共制罪等是。
复次,佛者过无不离,非仅断其一分;德无不圆,非仅成其一品。上士发心,志求佛果,当灭一切恶,集一切善。故余乘一切断证功德,皆为大乘道中所摄,是故上士皆当修学。
或谓修密乘人毋须如此,斯不应理。密乘虽不如波罗密多乘,于布施等以无量分别而修学,然于发菩提心,修六度行,道之大体,是所共同。
《金刚顶经》云:“纵遇舍命缘,勿舍菩提心。”又云:“六种波罗密,任何不应舍。”余密典中,亦多此说。
无上瑜伽之仪轨教典亦皆云:“应受共与不共之二种戒律。”共者,即菩萨戒是。
仲登巴云:“我之喇嘛,是能以四方大道而持一切教法者。”此语乃察见其要也。
佛法所做的,是帮助众生解除生命的迷惑烦恼,成就智慧和解脱。因众生习气各异,故佛陀说法亦不尽相同。若慧力不够且无人指导,往往会感觉佛法互相矛盾:时而说常,时而又说无常;时而说我,时而又说无我;时而说一切皆空,时而又说如来藏。那么,如何看待这一切呢?在《菩提道炬论》中,阿底峡尊者为我们作了融会贯通的阐述。
“会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正是说明,本论殊胜之处就在于融会佛陀所说一切经教,开显彼此并不相违的原则。
“尽佛所说一切法,须知皆是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彼亦随应或为道之主干,或为道之支分。”补特伽罗,即众生。佛陀所说一切经教,都是引导众生成佛的方便,这和《法华经》“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思想是相通的。经云:“舍利弗,如…
《序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