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從整個社會對佛法的現實需求來看,我們目前更需要現代的機械化生産。因爲信衆群體日益擴大,而能夠引導大衆的善知識卻寥寥無幾,在師生比例嚴重失衡且短期難以解決的今天,若不選擇一種可以全面複製的模式,很多人可能就沒機會得到有效的修學引導。
在這套模式中,《道次第》所建構的修學引導,將作爲道之主幹,起到中流砥柱的支撐作用,而它的支分正是五大要素。圍繞這一核心和五大要素,我們目前已出版了一系列的修學引導資料。如關于皈依的《皈依修學手冊》;關于發心的《認識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關于戒律的《認識戒律》、《戒律與佛教命脈》等“以戒爲師系列叢書”;關于正見的《認識與存在》等“戒幢佛學系列叢書”;關于止觀的“《心經》的般若正觀”、“《六祖壇經》系列講座”等。此外,研究所還出版有近四百講配套音像資料。而法師在弘法之初大力倡導的“人生佛教”,則將作爲入門引導和輔助材料,幫助大家在生活中運用佛法,實踐佛法。
爲了給大衆學修提供更多便利,所有已出版和尚未出版的資料都能通過網絡下載,無論身處何方,皆可同修共學,攜手並行。
如果說2000年是法師探索僧教育的真正開始,那麼,2010年就是法師建設現代弘法模式的嶄新起點。我們衷心祝願,未來有更多人從聞法和學修中得到提升,讓人生變得更純淨,讓社會變得更和諧。
最後,感恩參與法寶製作和樂施淨資的所有道友,相信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受益者,在自身受益的同時,令大衆受益,並且是盡未來際地受益。
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戒幢佛學研究所編輯室
-------------------------------------------
目錄
前 言
序 論
一、歸敬頌
二、本論內容及造論意趣
叁、本論作者及殊勝傳承
1.氏族圓滿
2.求學經曆
①博通世法
②得受灌頂
③出家求道
3.成就功德
①具足戒學
【別解脫戒】
【菩薩戒】
【金剛乘戒】
【如法守護】
②具足定學
③ 具足慧學
4.所作事業
①于印度所作
②于西藏所作
5.造論條件
①叁種圓滿
②本尊攝受
③傳承圓滿
④傳法弟子
四、本論之殊勝
1.會通一切經教互不相違
2.顯示一切經教皆爲教授
3.易得佛密意
4.自能滅除極大惡行
五、說聽軌則
1.聞法軌則
①思惟聞法之勝利
②于法及說法者生起承事
③聞法軌則
【除叁種過】
【依六種想】
2.說法軌則
①思惟說法之勝利
②于大師及法生起承事
③以何意樂及加行而說
【說法之意樂】
【說法之加行】
④觀機而說
3.完結時共作軌則
正論 修學引導次第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
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1.具 戒
2.具 定
3.具 慧
4.教富饒
5.通達真實
6.德勝于己
7.善說法
8.具悲憫
9.精 進
10.斷疲厭
二、能依弟子之相
1.質 直
2.具 慧
3.求法義
叁、依止之法
1.意樂依止
①淨信爲本
②念恩生敬
2.加行依止法
①內外財供
②身口給侍
③依教奉行
四、依止的勝利
五、不依止的過患
六、總明其義
第二節 略示修法
一、加行修法
1.灑掃住處
2.陳設供養
3.身具威儀,至誠修習皈依
4.觀想資糧田
5.依七支供集資淨障
①禮敬支
②供養支
③忏悔支
④隨喜支
⑤請轉*輪支
⑥請住世支
⑦回向支
6.叁事求加
二、正行修法
1.總說修法
2.修習依止法
叁、結行修法
四、未修中間
1.守護根門
2.正知而行
3.于食知量
4.悎寤瑜伽
五、破斥二種妄見
第二章 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一節 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一、何爲暇滿人身
1.離八無暇
①人中四種無暇
②非人四種無暇
2.具十圓滿
①自圓滿
②他圓滿
二、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叁、思惟人身難得
第二節 叁士道的建立及生起決定
一、叁士道的建立
二、道次第引導之相
叁、叁士道建立原理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念死無常
一、不念死的過患
二、念死的勝利
叁、發何種念死心
四、修念死之法
1.思惟定死
①死王必來而無法避免
②壽量無增而日減
③生前無暇修法而死必決定
2.思惟死期無定
①人壽無定
②死緣甚多,活緣甚少
③身極危脆,死期無定
3.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
第二節 念叁惡趣苦
一、思惟惡趣苦的意義
二、思惟地獄苦
1.大有情地獄苦
2.近邊地獄苦
3.寒冰地獄苦
4.孤獨地獄苦
叁、思惟傍生苦
四、思惟餓鬼苦
第叁節 皈依叁寶
一、皈依之因
二、思惟皈依境的殊勝
1.抉擇應皈依之境
2.明可皈依之相
叁、如何修習皈依
1.知叁寶功德
①佛功德
【身功德】
【語功德】
【意功德】
【事業功德】
②法功德
③僧功德
2.知叁寶差別
3.自誓皈依叁寶
4.不皈依余處
四、皈依後應學之次第
1.各別學處
①遮止學處
②奉行學處
【敬佛像】
【敬佛經】
【敬僧寶】
2.共同學處
①隨念叁寶功德
②勤行供養
③隨念大悲
④啓白叁寶
⑤既知勝利,勤修皈依
⑥守護不舍
【附: 皈依共修】
第四節 深信業果
一、思惟業果總相
1.業決定之理
2.業增長廣大
3.業不作不得
4.業作已不失
二、十不善業道
1.殺 生
2.不與取
3.邪 淫
4.妄 語
5.離間語
6.粗惡語
7.绮 語
8.貪 業
9.嗔 業
10.邪 見
叁、依不善業論業果輕重
1.依《本地分》說六種業果輕重
2.依四門力大說業果輕重
①田門力大
②依門力大
③物門力大
④意樂門力大
四、十不善業果報差別
1.異熟果
2.等流果
3.增上果
五、依十不善業說十善業
六、業的種類
1.引滿差別
2.定不定受差別
3.決定受差別
七、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別
1.異熟的功德及業用
2.異熟之因有八
八、不善業的認知及對治
1.總說對治
2.四力淨修之法
①能破力
②對治現行力
③遮止力
④依止力
九、下士道發心之量
十、除邪分別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共中士之發心(出離心)
第二節 思惟輪回之苦(苦谛)
一、先說苦谛的密意
二、思惟輪回總苦
1.思惟八苦
①生 苦
②老 苦
③病 苦
④死 苦
⑤怨憎會苦
⑥愛別離苦
⑦求不得苦
⑧五取蘊苦
2.思惟六苦
叁、思惟輪回別苦
1.叁惡趣之苦
2.人道之苦
3.阿修羅之苦
4.天道之苦
①欲天之苦
②上界天之苦
第叁節 思惟流轉次第(集谛)
一、煩惱發生之相
1.正明煩惱
①貪
②嗔
③慢
④無 明
⑤疑
⑥壞聚見
⑦邊執見
⑧見取見
⑨戒禁取見
⑩邪 見
2.煩惱生起次第
3.煩惱的過患
二、業積集增長之相
1.業的認識
2.業如何增長
叁、死亡與結生相續之相
1.死 緣
2.死 心
3.暖從何收
4.死後成中有之理
5.生有結生之相
第四節 中士道發心之量與上士發心差別
一、發心之量
二、除邪分別
第五節 抉擇解脫道之自性(道谛)
一、依何身滅除生死
二、修何道而爲滅除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菩提心的殊勝
一、大乘教法的殊勝
二、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
一、七因果修法
1.大悲爲大乘根本
①大悲在大乘修行初期的重要
②大悲在大乘修行中期的重要
③大悲在大乘修行後期的重要
④大悲是修習七因果的核心
【從知母至慈心以成其因】
【從增上意樂及發心以成其果】
2.于有情修平等心
3.七因果修習法
①于一切有情修悅意之相
【知 母】
【念 恩】
【報 恩】
②正修此心
【修 慈】
【修 悲】
【修增上意樂】
【修求菩提之心】
4.發心特征及差別
二、自他相換修法
1.自他相換的意義
2.自他相換的成立及原理
3.自他相換的修習次第
①去除障礙
②正明修法
4.此心發生之量
叁、受持菩提心儀軌
1.從何處受
2.以何身受
3.菩提心受持軌則
①淨地設像陳供
②啓白與皈依
③宣說學處
④積集資糧
⑤淨修其心
⑥正行儀軌
⑦結行
4.如何守護菩提心
①于此世發心不壞之因
【憶念發心勝利】
【不舍願心而令增長】
【時刻不舍有情】
【積集福智資糧】
②于他世不離菩提心之因
【遠離能壞的四黑法】
【受持不壞的四白法】
5.犯已還淨法
第叁節 菩薩行的安立
一、菩薩行的兩大內容
1.破斥錯誤觀點
2.方便與慧,隨學一分,不得成佛
①依無住涅槃說明
②依經典說明
③批駁錯誤觀點
【破斥通達空性即無須修方便】
【破斥不分別即具足六度】
【破斥一切分別皆屬法我執】
【一分道品而不足】
二、菩薩行的安立
1.六度的安立
①獲得暇滿人身
②自利利他
③圓滿利他
④總攝大乘
⑤具足方便
⑥成就叁學
2.六度的安立次第及原理
①生起次第
②勝劣次第
③粗細次第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
一、布施學處
1.布施自性
2.布施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二、持戒學處
1.戒之自性
2.戒之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叁、忍辱學處
1.忍辱自性
2.忍辱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①思惟忍與不忍的得失
②忍辱修習的原理
四、精進學處
1.精進自性
2.精進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①思惟精進勝利與懈怠過患
②精進的修習
五、靜慮學處
1.靜慮自性
2.靜慮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六、智慧學處
1.智慧自性
2.智慧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七、學行四攝以利他
《菩提大道 前言 目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