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塵盡光生·修心篇:智慧之光▪P4

  ..續本文上一頁世相互幫助,結下很好的善緣,要好好珍惜這分友誼。」

  一般人往往以財富、權勢、學曆來判定他人,輕視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其實,名利權位虛幻無常,都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我們應該以平等心來對待每個人,以真誠的愛心來廣結善緣,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山鼠與狸貓

  佛陀住世時,帶領爲數衆多的比丘共同學法修行。某天早上,許多比丘聚在一起,談論一位言行不一的比丘。

  此時佛陀恰巧經過,見大家議論紛紛,便問大家在談些什麼

  聽了其中一位比丘的說明後,佛陀告訴大家一則故事——很久以前,有座山裏住著很多山鼠,他們由一只鼠王領導,早上出去覓食,傍晚回山洞休息,過著規律的生活。

  有一天,一只狸貓來到這座山,想要在此定居,牠思考著要如何謀生

  如何才能天天都有現成的食物

  忽然,牠看到一大群山鼠由鼠王帶領列隊進入山洞,于是牠靈機一動,想到一個方法。

  隔天早晨,牠來到山洞對面,縮起叁只腳,只用一只腳站立,並且面向太陽、張大嘴巴,保持這個姿勢不動。鼠王帶領山鼠們走出山洞,大家看到狸貓姿勢這麼奇怪,都感到很好奇。

  鼠王走到狸貓面前,問狸貓爲何如此

  狸貓說:「我不忍心增加土地的負擔,所以只用一只腳站立;面向太陽是在修光明之法,吸收陽光的靈氣;把嘴張開,是因爲我只吃風,其它什麼都不吃。」

  鼠王聽了很感動,以爲狸貓是有德的修行者,從此以後每天出發覓食前,就先帶領山鼠們向狸貓行禮,傍晚也列隊向狸貓行禮後才進山洞。

  過了一段時間,山鼠們覺得很奇怪,以前大家住的山洞十分擁擠,近來卻覺得空間愈來愈寬敞,是不是山鼠的數目減少了

  大家向鼠王提起這件事,鼠王仔細思考,懷疑是狸貓在作怪。

  隔天早晨出門前,鼠王叫大家先走,照常向狸貓行禮,牠自己殿後。狸貓重施故技,要抓最後面的一只山鼠當食物。鼠王動作很快,一下子就跳走了,並且呼喊所有的山鼠回頭,共同製伏狸貓。鼠王對狸貓說:「你用假造的形態、詐欺的行爲謀生,實在是很可恥的事!」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告訴比丘們:「當時的狸貓就是現在這位時常欺騙別人的比丘,而鼠王就是我。我生生世世都在教育他,可惜他不肯用心去除惡習,以致一直帶著這種習氣而遭人厭棄。」

  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各人」,自己必須提起毅力來修正習氣,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像那位比丘雖然與佛陀有緣,但他卻不用心改過,因此依然習氣深重、受人輕視。

  一念心是一顆種子,在心地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將來就會長成什麼樣的果實。我們一定要積極地培養善念、果斷地去除惡念,福德智慧才能與日俱增,否則生生世世累積惡習,就會煩惱不斷、苦不堪言!

  賣弄聰明的猴子

  有一則小故事——在一座深山裏,有一群猴子,相處得非常和睦,好像一個大家庭般。其中有一只很精靈的猴子,看起來比其它的猴子還要聰明。

  牠什麼事都想帶頭領導,但是,許多猴子都離牠遠遠的,因爲牠很驕傲。這只猴子常常認爲:我比你們聰明、精靈,爲什麼大家都排斥我

  好吧!沒有你們,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牠依然故我,非常驕慢。

  有一天,一個獵人來到山上,遠遠地看到了猴群,于是走向前去。當時所有的猴子都一哄而散,趕緊躲起來,只有那只精靈的猴子在樹上跳來跳去、逗弄獵人,賣弄牠的聰明。

  獵人張開弓箭向牠射去,但是射了好幾箭都射不著。其實,獵人原本無心射殺猴子,但那只猴子卻故意捉弄獵人。獵人被逗弄得怒火中燒,便招喚後面的一群獵人說:「來,我們同時把箭射過去。」

  盡管那只猴子多精靈,最後仍逃不過衆人齊發的箭,結果身中好幾支箭,痛苦地死了。

  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引以爲戒,在生活中若群居和睦,就能相安無事;假如認爲自己與衆不同,比人家能幹而賣弄小聰明或孤芳自賞,這樣的人生就會很痛苦!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論言語動作或待人接物,都要時時反省,面對每一天的人、事、物,都要很謹慎,方向不能有偏差,因爲「失之毫厘,差之千裏」。

  至于開口動舌必須「聲色柔和」,不可誇耀自己的才華或驕傲自滿,若不謹言慎行,往往會招來他人的怨嫌而被人排斥,如此不僅是不快樂的人生,也是失敗的人生。這都是因自己的過失,所招惹的衆怨,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天天照顧好自己的心。

  幼虎與羊

  在日常生活中,環境是培養心性的重要條件,所以,每個人都要審慎地選擇良好的環境去學習。凡事也要能「隨遇而安」,不論遇到何種因緣或在任何環境下,我們都要學習適應,如此,身心才能輕安自在。

  有段譬喻故事——在一處偏僻的山洞中,有只母虎剛産下一只幼虎。這時不巧有一群獵人經過,看到母虎躺在洞裏,就開槍射殺,並將母虎擡走;幸好當時幼虎躺臥在很隱密的地方,未被獵人發現。

  獵人走速後,有位農夫經過,看到幼虎的身體濕濕的,附近還有一灘血,知道母虎可能被獵人射殺、抓走了,就將幼虎抱回家飼養。他家中正好有只母羊剛生産完,農夫便將幼虎放在羊群中,天天以羊奶喂牠。

  這只幼虎,一直都很溫馴地和羊群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母羊帶著羊群在湖邊吃草,幼虎也跟隨著;當牠低頭要喝水時,忽然驚吼了一聲——連牠自己都被嚇到了,羊群更是嚇得四處奔逃。

  幼虎爲什麼會突然大吼一聲

  原來牠看到水中有一只動物,嚇得往後倒退;後來牠伸手撥弄湖水,發現水中那只動物不見了,覺得很奇怪

  等湖面平靜時,牠又探頭一看,那只動物又出現了。這時牠才明白:原來那只動物就是自己的影子,也才知道自己不是羊,而是另一種動物。

  我們知道野生的老虎十分凶猛,是肉食性的動物,但因這只幼虎出生後就在羊群中長大,所以牠們可以相安無事、和平共處,這就是受到環境熏陶的影響。

  衆生都有佛性,修行就是要將本性、良能啓發出來;本性被啓發出來之後,就要好好把握,讓本性不斷地成長、明朗,而使過去不好的習氣一一去除,這是修行重要的方法之一。

  火燒笨鳥

  傳說在深山裏,有一座棲息著神仙的湖泊,湖水湛藍清澈,湖邊林木蓊郁、繁花似錦,景色十分美麗。

  湖邊的林木中,有一棵樹特別高大,枝葉非常茂密,很適合鳥兒築巢安居;一段時間後鳥兒繁殖得愈來愈多,鳥巢占滿了整棵樹。

  由于這棵大樹的樹枝茂盛得延伸至湖面,鳥糞時常掉落湖中,經年累月,整個湖被汙染得肮髒混濁,湖神終于大爲震怒,湖水翻騰不已,冒出熊熊烈火,想要燒毀這棵樹。

  鳥群中的鳥王趕緊命令所有鳥兒飛離大樹,大部分鳥兒都追隨鳥王飛走了,但是有些鳥兒卻心存僥幸,以爲烈火不會持續很久,堅持不肯離開,最後都被大火燒死了。

  凡夫的心態往往剛強傲慢,即使明知何者爲是、何者爲非,卻依舊縱容自己背道而行,最後必然招致禍患與懊悔;唯有去除任性輕浮的習氣,謙虛地接受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教育,才能得到光明與幸福。

  愚癡的牧牛人

  人生的道路長短不一,必定要抱著謹慎的心態,以穩重的腳步向前精進,才能達到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但是,如何才能順暢無礙

  如何才能平安地抵達目的地呢

  那就要很用心;方向不能偏差。

  如果有一點偏差,就要及時改過,不應只爲了一點缺陷就全盤毀棄。我們平時要顧好心念,若犯了錯應立即自我檢討,知過能改就有成功的希望。

  佛經中,有段譬喻——有位愚癡的牧牛人擁有二百五十頭牛。每天都會到一個水草豐足的曠野放牛,讓牛群悠哉遊哉地吃草、喝水。有一天,忽然跑出一只老虎,咬死了其中的一頭牛;牧牛人萬念俱灰,覺得少了一頭牛,對他來說已經是不完美了。爲此,他心中很懊惱,一直耿耿于懷。

  過了幾天,他覺得既然少了一頭牛,已經不是原來的二百五十頭,那其余的二百四十九頭牛,又有何用呢

  于是就將二百四十九頭牛趕落懸崖,牛群就這樣全被他滅殺了。這段經文的譬喻,就好像一個人不小心犯了一點錯後,便覺得自己的慧命已經被汙染了,于是就自甘墮落、一錯再錯。

  我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人生的方向必須正確,不要有所偏差。凡夫犯錯是難免的,但是最大的錯誤是不肯改過,而且執意再犯;這樣不僅會被他人唾棄,重者還會受到法律的製裁;最悲哀的是,生生世世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報,絕對脫離不了「因緣果報」。

  所以,要能忍一時之苦;遭逢困難時,要用心解決、面對現實人生,不要再有錯誤的行爲。人生的道路雖然長短不一,但必須步步踏穩,往正確的方向邁進!

  

《塵盡光生·修心篇:智慧之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