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尘尽光生·修心篇:智慧之光▪P4

  ..续本文上一页世相互帮助,结下很好的善缘,要好好珍惜这分友谊。」

  一般人往往以财富、权势、学历来判定他人,轻视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其实,名利权位虚幻无常,都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我们应该以平等心来对待每个人,以真诚的爱心来广结善缘,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山鼠与狸猫

  佛陀住世时,带领为数众多的比丘共同学法修行。某天早上,许多比丘聚在一起,谈论一位言行不一的比丘。

  此时佛陀恰巧经过,见大家议论纷纷,便问大家在谈些什么

  听了其中一位比丘的说明后,佛陀告诉大家一则故事——很久以前,有座山里住着很多山鼠,他们由一只鼠王领导,早上出去觅食,傍晚回山洞休息,过着规律的生活。

  有一天,一只狸猫来到这座山,想要在此定居,牠思考着要如何谋生

  如何才能天天都有现成的食物

  忽然,牠看到一大群山鼠由鼠王带领列队进入山洞,于是牠灵机一动,想到一个方法。

  隔天早晨,牠来到山洞对面,缩起三只脚,只用一只脚站立,并且面向太阳、张大嘴巴,保持这个姿势不动。鼠王带领山鼠们走出山洞,大家看到狸猫姿势这么奇怪,都感到很好奇。

  鼠王走到狸猫面前,问狸猫为何如此

  狸猫说:「我不忍心增加土地的负担,所以只用一只脚站立;面向太阳是在修光明之法,吸收阳光的灵气;把嘴张开,是因为我只吃风,其它什么都不吃。」

  鼠王听了很感动,以为狸猫是有德的修行者,从此以后每天出发觅食前,就先带领山鼠们向狸猫行礼,傍晚也列队向狸猫行礼后才进山洞。

  过了一段时间,山鼠们觉得很奇怪,以前大家住的山洞十分拥挤,近来却觉得空间愈来愈宽敞,是不是山鼠的数目减少了

  大家向鼠王提起这件事,鼠王仔细思考,怀疑是狸猫在作怪。

  隔天早晨出门前,鼠王叫大家先走,照常向狸猫行礼,牠自己殿后。狸猫重施故技,要抓最后面的一只山鼠当食物。鼠王动作很快,一下子就跳走了,并且呼喊所有的山鼠回头,共同制伏狸猫。鼠王对狸猫说:「你用假造的形态、诈欺的行为谋生,实在是很可耻的事!」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告诉比丘们:「当时的狸猫就是现在这位时常欺骗别人的比丘,而鼠王就是我。我生生世世都在教育他,可惜他不肯用心去除恶习,以致一直带着这种习气而遭人厌弃。」

  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自己必须提起毅力来修正习气,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像那位比丘虽然与佛陀有缘,但他却不用心改过,因此依然习气深重、受人轻视。

  一念心是一颗种子,在心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长成什么样的果实。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培养善念、果断地去除恶念,福德智慧才能与日俱增,否则生生世世累积恶习,就会烦恼不断、苦不堪言!

  卖弄聪明的猴子

  有一则小故事——在一座深山里,有一群猴子,相处得非常和睦,好像一个大家庭般。其中有一只很精灵的猴子,看起来比其它的猴子还要聪明。

  牠什么事都想带头领导,但是,许多猴子都离牠远远的,因为牠很骄傲。这只猴子常常认为:我比你们聪明、精灵,为什么大家都排斥我

  好吧!没有你们,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牠依然故我,非常骄慢。

  有一天,一个猎人来到山上,远远地看到了猴群,于是走向前去。当时所有的猴子都一哄而散,赶紧躲起来,只有那只精灵的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逗弄猎人,卖弄牠的聪明。

  猎人张开弓箭向牠射去,但是射了好几箭都射不着。其实,猎人原本无心射杀猴子,但那只猴子却故意捉弄猎人。猎人被逗弄得怒火中烧,便招唤后面的一群猎人说:「来,我们同时把箭射过去。」

  尽管那只猴子多精灵,最后仍逃不过众人齐发的箭,结果身中好几支箭,痛苦地死了。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在生活中若群居和睦,就能相安无事;假如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比人家能干而卖弄小聪明或孤芳自赏,这样的人生就会很痛苦!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言语动作或待人接物,都要时时反省,面对每一天的人、事、物,都要很谨慎,方向不能有偏差,因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至于开口动舌必须「声色柔和」,不可夸耀自己的才华或骄傲自满,若不谨言慎行,往往会招来他人的怨嫌而被人排斥,如此不仅是不快乐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人生。这都是因自己的过失,所招惹的众怨,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天天照顾好自己的心。

  幼虎与羊

  在日常生活中,环境是培养心性的重要条件,所以,每个人都要审慎地选择良好的环境去学习。凡事也要能「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何种因缘或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学习适应,如此,身心才能轻安自在。

  有段譬喻故事——在一处偏僻的山洞中,有只母虎刚产下一只幼虎。这时不巧有一群猎人经过,看到母虎躺在洞里,就开枪射杀,并将母虎抬走;幸好当时幼虎躺卧在很隐密的地方,未被猎人发现。

  猎人走速后,有位农夫经过,看到幼虎的身体湿湿的,附近还有一滩血,知道母虎可能被猎人射杀、抓走了,就将幼虎抱回家饲养。他家中正好有只母羊刚生产完,农夫便将幼虎放在羊群中,天天以羊奶喂牠。

  这只幼虎,一直都很温驯地和羊群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母羊带着羊群在湖边吃草,幼虎也跟随着;当牠低头要喝水时,忽然惊吼了一声——连牠自己都被吓到了,羊群更是吓得四处奔逃。

  幼虎为什么会突然大吼一声

  原来牠看到水中有一只动物,吓得往后倒退;后来牠伸手拨弄湖水,发现水中那只动物不见了,觉得很奇怪

  等湖面平静时,牠又探头一看,那只动物又出现了。这时牠才明白:原来那只动物就是自己的影子,也才知道自己不是羊,而是另一种动物。

  我们知道野生的老虎十分凶猛,是肉食性的动物,但因这只幼虎出生后就在羊群中长大,所以牠们可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这就是受到环境熏陶的影响。

  众生都有佛性,修行就是要将本性、良能启发出来;本性被启发出来之后,就要好好把握,让本性不断地成长、明朗,而使过去不好的习气一一去除,这是修行重要的方法之一。

  火烧笨鸟

  传说在深山里,有一座栖息着神仙的湖泊,湖水湛蓝清澈,湖边林木蓊郁、繁花似锦,景色十分美丽。

  湖边的林木中,有一棵树特别高大,枝叶非常茂密,很适合鸟儿筑巢安居;一段时间后鸟儿繁殖得愈来愈多,鸟巢占满了整棵树。

  由于这棵大树的树枝茂盛得延伸至湖面,鸟粪时常掉落湖中,经年累月,整个湖被污染得肮脏混浊,湖神终于大为震怒,湖水翻腾不已,冒出熊熊烈火,想要烧毁这棵树。

  鸟群中的鸟王赶紧命令所有鸟儿飞离大树,大部分鸟儿都追随鸟王飞走了,但是有些鸟儿却心存侥幸,以为烈火不会持续很久,坚持不肯离开,最后都被大火烧死了。

  凡夫的心态往往刚强傲慢,即使明知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却依旧纵容自己背道而行,最后必然招致祸患与懊悔;唯有去除任性轻浮的习气,谦虚地接受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教育,才能得到光明与幸福。

  愚痴的牧牛人

  人生的道路长短不一,必定要抱着谨慎的心态,以稳重的脚步向前精进,才能达到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才能顺畅无碍

  如何才能平安地抵达目的地呢

  那就要很用心;方向不能偏差。

  如果有一点偏差,就要及时改过,不应只为了一点缺陷就全盘毁弃。我们平时要顾好心念,若犯了错应立即自我检讨,知过能改就有成功的希望。

  佛经中,有段譬喻——有位愚痴的牧牛人拥有二百五十头牛。每天都会到一个水草丰足的旷野放牛,让牛群悠哉游哉地吃草、喝水。有一天,忽然跑出一只老虎,咬死了其中的一头牛;牧牛人万念俱灰,觉得少了一头牛,对他来说已经是不完美了。为此,他心中很懊恼,一直耿耿于怀。

  过了几天,他觉得既然少了一头牛,已经不是原来的二百五十头,那其余的二百四十九头牛,又有何用呢

  于是就将二百四十九头牛赶落悬崖,牛群就这样全被他灭杀了。这段经文的譬喻,就好像一个人不小心犯了一点错后,便觉得自己的慧命已经被污染了,于是就自甘堕落、一错再错。

  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心,人生的方向必须正确,不要有所偏差。凡夫犯错是难免的,但是最大的错误是不肯改过,而且执意再犯;这样不仅会被他人唾弃,重者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最悲哀的是,生生世世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报,绝对脱离不了「因缘果报」。

  所以,要能忍一时之苦;遭逢困难时,要用心解决、面对现实人生,不要再有错误的行为。人生的道路虽然长短不一,但必须步步踏稳,往正确的方向迈进!

  

《尘尽光生·修心篇:智慧之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