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姥山平興寺、五臺山普壽寺等律宗道場,但數量太少。偌大一個中國,僅有個別學律、持律的道場,怎麼能滿足整個教界的需求呢?
我認爲,律宗的模範道場應當發揮幾方面的作用:一是要有良好的持律氛圍,使人置身其中便終身難忘;二是要擔當如法傳戒的任務,幫助戒子在短期內對戒律有大致了解;叁是要負責律學人才的培養,造就一批持律嚴謹、擅長開遮持犯的律師;四是要整理律學典籍,負責律學知識的普及和推廣。
律宗模範道場的建立,在全國至少要有10處,否則便不成氣候。律宗道場最好選擇在山林曠野中,生活條件盡量簡樸。此外,能將律宗道場建在律宗祖庭是最理想的,如南京寶華山等地。在這些道場中,祖師影響尚在,比較具有權威性和攝受力。
五、培養一批律學人才
道在人弘,佛法弘揚的關鍵就是人才。縱觀佛教弘揚史,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高僧輩出的時期,必是佛教興旺鼎盛的時期,如中國南北朝及隋唐之際。相反,若教界人才凋零,佛教也必定處于衰落階段。不僅佛教發展的整體情況如此,一個宗派的興衰同樣如此。對于這個問題,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作爲律宗道場,要擔當培養律學人才的責任。戒律不只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持戒雖然是個人止惡行善的修持,但必須有團體的持律氛圍爲後盾。離開實際生活,離開團體的持律氛圍,學戒與持戒往往只是一句空話。許多佛學院都開設戒律課程,卻難以培養學員的持戒意識,原因正在于此。
對戒律的學習,不僅是對知識的了解,主要是對戒律的具體實踐。通達集體生活的規範,養成良好的持律習慣,就不會使學戒停留于空洞的書面學習,而能將戒律融入生活中,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戒律的每一條規定,每一種羯磨作法,都可以通過實際生活來檢驗。只有這樣,才知道某條戒可行與否,某種羯磨可行與否。如果實行起來過于困難,可以根據佛陀製戒的精神及其他廣律做相應調整。
培養律學人才的方法,應該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我們所說的傳統,當然是指佛教的優良傳統,而非陳規陋習。律學人才的培養,先要造就其僧格。戒律規定的“五年學戒,不離依止”,就是一個很好的傳統。現代學院教育中,對研究生的培養也是采用這一方法,選擇一位導師作爲幾年學習生涯的依止。同樣,受戒後也要依止和尚或阿阇梨作爲學習戒律的依止,直到僧格養成並能在僧團中獨立生活。
我們也可借鑒現代教育模式開辦律學院,在課程設置上,安排基礎課、公共課和專業課。基礎課、公共課由其他老師講授,專業課由依止和尚傳授。導師既要負責學員的專業學習,又要監督學員的所作所爲。在成績考核上,既重視學生對戒律知識的掌握,更要從實踐戒律和禀辦羯磨的能力去考核,全面合格者才准予畢業。
當前社會上出國留學成風,教界也受到這一風尚的影響,出家人留歐、留日者大有人在。對于這一點,我是不太提倡的。西方的學術研究方法,的確有其可取之處,可以爲現代佛學研究提供一定借鑒。但他們的研究態度,對學佛修行和完善僧格卻幫助不大。因此,我主張律學院的學生學到一定程度後,可以送他們到南傳佛教地區,如斯裏蘭卡、緬甸、泰國等地生活一段時間。那裏基本保存著原始僧團的生活風貌,可以從中體驗比較純正的戒律生活。
律學人才不能只懂得戒律,同時還要懂得教理知識、教史知識及社會的法律法規。法義與律製,是學佛修行的兩個重要部分,其關系猶如眼睛與四肢。若無眼睛作爲指引,我們的行動就會失去方向。同樣,若無法義和教理的智慧指導,即使能夠持戒,也難免流于機械與教條,乃至無法成就解脫。曆代大德中,對弘揚戒律作出貢獻的,大多深入經藏。如律宗祖師道宣律師,在其撰寫的南山叁大部中,所引叁藏典籍達數百部之多,可見其教理基礎之雄厚。近代的慈舟大師和弘一大師,在精通戒律的同時,也擅長《華嚴》等經典。
六、整理現代的僧伽規範
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在南北朝的200多年間,四部廣律先後譯傳。應該說,戒律的內容已頗爲豐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高僧大德一方面強調戒律的權威性,不斷翻譯廣律與律論,注釋和弘揚律學典籍;一方面又在戒律之外擬定了許多製度,如南北朝的“僧製”,隋唐之際的禅宗“清規”,及清規之外的“共住規約”。在中國佛教史上,這些製度始終與戒律並行,甚至出現重清規而輕戒律的傾向。
在佛弟子心目中,戒律似乎比經典更具神聖性。經典除了佛說,也通菩薩說、弟子說、天人說等,而戒律唯佛陀才有資格製定。迦葉尊者在結集律藏時所說的“佛所未製,今不別製。佛所已製,不可少改”,也早已是千古名訓。在佛教史上,經典先後經曆了幾次結集,數量也有所增加,但戒經的內容卻始終沒有任何增減。
但過分重視戒律的神聖性,容易使之和現實生活脫節。我覺得,戒律的神聖性固然值得重視,但戒律的生活性和實用性更值得重視。毗尼乃“因緣所顯”,這就說明,戒律不應該是固定不變的條文。佛陀臨終時,有“小小戒可舍”之說,《五分律》中,也有關于隨時毗尼與隨方毗尼的遺訓。那麼如何對戒律進行取舍呢?佛陀告訴我們:“雖是我所製,余方不以爲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製,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基于這樣一個前提,自部派佛教到漢傳佛教,因時代及地域的不同,對戒律也做了不同的诠釋。在漢傳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山律。南山律是道宣律祖根據中國盛行的大乘佛教思想,立足于《四分律》,參照大小乘叁藏典籍,所建立的契合中國國情的戒律。遺憾的是,這些典籍于宋元後就散佚不見,未能在佛教界很好地實行。雖于清末民初從海外請回並刻印流通,但突出的研究者卻寥寥無幾。時至今日,一般僧人讀懂原文尚且費勁,更談不上依教奉行了。
古德能根據時代的需要,整理製定出契合時代背景的律儀及僧製,今天的僧人爲什麼不能這麼做呢?每個時代的僧伽,都擔負著各個時代的弘法使命。佛教誕生兩千多年來,由于曆代高僧大德們的努力,才使佛法流傳至今。作爲當代的僧伽,我們應該有足夠的魄力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整理出一套適合現代人實踐的律儀。這裏所說的整理,既不同于前面所說的典籍現代化,也不同于古德們的另立僧製。從佛陀製戒的精神來看,戒律與當今社會提倡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完全吻合。雖然其中有些做法在當代實踐起來有一定難度,但從修行和解脫的角度來說,卻是完全必要的。
整理出適合現代人實行的戒律,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重視佛陀製戒的精神,及每條戒律製定的因緣;二是廣泛參考各種律典、律論,乃至大小乘經論中的律儀思想;叁是考慮現實社會的情況,注重可行性;四是避免機械、教條、空泛,注重實用性。我認爲,南山律的整理方式就非常好。如道宣律祖的《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全文叁十篇,每篇討論一項內容。因此,我們也可仿效《行事鈔》的體例,對戒律中的每個問題、每種行事,以現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獨立成篇地整理出來。
七、結 說
長期以來,多數人對戒律的態度是敬而遠之,其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對戒律缺乏了解。假如教界能形成學戒和持戒的氛圍,相信人們一定會改變對戒律的認識。佛教的僧團,是法治、平等、民主、自由的團體。沒有戒律作爲規範,僧團將是一盤散沙,而個人解脫也得不到保障。放眼今日的教界,情況正是如此。所以,振興戒律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希望教界更多有識之士能投入到這一偉大的事業中。
刊載于《法音》1999年第12期
《戒律實施的未來展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