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律实施的未来展望▪P2

  ..续本文上一页姥山平兴寺、五台山普寿寺等律宗道场,但数量太少。偌大一个中国,仅有个别学律、持律的道场,怎么能满足整个教界的需求呢?

   我认为,律宗的模范道场应当发挥几方面的作用:一是要有良好的持律氛围,使人置身其中便终身难忘;二是要担当如法传戒的任务,帮助戒子在短期内对戒律有大致了解;三是要负责律学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持律严谨、擅长开遮持犯的律师;四是要整理律学典籍,负责律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律宗模范道场的建立,在全国至少要有10处,否则便不成气候。律宗道场最好选择在山林旷野中,生活条件尽量简朴。此外,能将律宗道场建在律宗祖庭是最理想的,如南京宝华山等地。在这些道场中,祖师影响尚在,比较具有权威性和摄受力。

  五、培养一批律学人才

  道在人弘,佛法弘扬的关键就是人才。纵观佛教弘扬史,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高僧辈出的时期,必是佛教兴旺鼎盛的时期,如中国南北朝及隋唐之际。相反,若教界人才凋零,佛教也必定处于衰落阶段。不仅佛教发展的整体情况如此,一个宗派的兴衰同样如此。对于这个问题,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作为律宗道场,要担当培养律学人才的责任。戒律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持戒虽然是个人止恶行善的修持,但必须有团体的持律氛围为后盾。离开实际生活,离开团体的持律氛围,学戒与持戒往往只是一句空话。许多佛学院都开设戒律课程,却难以培养学员的持戒意识,原因正在于此。

   对戒律的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了解,主要是对戒律的具体实践。通达集体生活的规范,养成良好的持律习惯,就不会使学戒停留于空洞的书面学习,而能将戒律融入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戒律的每一条规定,每一种羯磨作法,都可以通过实际生活来检验。只有这样,才知道某条戒可行与否,某种羯磨可行与否。如果实行起来过于困难,可以根据佛陀制戒的精神及其他广律做相应调整。

   培养律学人才的方法,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我们所说的传统,当然是指佛教的优良传统,而非陈规陋习。律学人才的培养,先要造就其僧格。戒律规定的“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就是一个很好的传统。现代学院教育中,对研究生的培养也是采用这一方法,选择一位导师作为几年学习生涯的依止。同样,受戒后也要依止和尚或阿阇梨作为学习戒律的依止,直到僧格养成并能在僧团中独立生活。

   我们也可借鉴现代教育模式开办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安排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课。基础课、公共课由其他老师讲授,专业课由依止和尚传授。导师既要负责学员的专业学习,又要监督学员的所作所为。在成绩考核上,既重视学生对戒律知识的掌握,更要从实践戒律和禀办羯磨的能力去考核,全面合格者才准予毕业。

   当前社会上出国留学成风,教界也受到这一风尚的影响,出家人留欧、留日者大有人在。对于这一点,我是不太提倡的。西方的学术研究方法,的确有其可取之处,可以为现代佛学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但他们的研究态度,对学佛修行和完善僧格却帮助不大。因此,我主张律学院的学生学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送他们到南传佛教地区,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生活一段时间。那里基本保存着原始僧团的生活风貌,可以从中体验比较纯正的戒律生活。

   律学人才不能只懂得戒律,同时还要懂得教理知识、教史知识及社会的法律法规。法义与律制,是学佛修行的两个重要部分,其关系犹如眼睛与四肢。若无眼睛作为指引,我们的行动就会失去方向。同样,若无法义和教理的智慧指导,即使能够持戒,也难免流于机械与教条,乃至无法成就解脱。历代大德中,对弘扬戒律作出贡献的,大多深入经藏。如律宗祖师道宣律师,在其撰写的南山三大部中,所引三藏典籍达数百部之多,可见其教理基础之雄厚。近代的慈舟大师和弘一大师,在精通戒律的同时,也擅长《华严》等经典。

  六、整理现代的僧伽规范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在南北朝的200多年间,四部广律先后译传。应该说,戒律的内容已颇为丰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高僧大德一方面强调戒律的权威性,不断翻译广律与律论,注释和弘扬律学典籍;一方面又在戒律之外拟定了许多制度,如南北朝的“僧制”,隋唐之际的禅宗“清规”,及清规之外的“共住规约”。在中国佛教史上,这些制度始终与戒律并行,甚至出现重清规而轻戒律的倾向。

   在佛弟子心目中,戒律似乎比经典更具神圣性。经典除了佛说,也通菩萨说、弟子说、天人说等,而戒律唯佛陀才有资格制定。迦叶尊者在结集律藏时所说的“佛所未制,今不别制。佛所已制,不可少改”,也早已是千古名训。在佛教史上,经典先后经历了几次结集,数量也有所增加,但戒经的内容却始终没有任何增减。

   但过分重视戒律的神圣性,容易使之和现实生活脱节。我觉得,戒律的神圣性固然值得重视,但戒律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更值得重视。毗尼乃“因缘所显”,这就说明,戒律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条文。佛陀临终时,有“小小戒可舍”之说,《五分律》中,也有关于随时毗尼与随方毗尼的遗训。那么如何对戒律进行取舍呢?佛陀告诉我们:“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自部派佛教到汉传佛教,因时代及地域的不同,对戒律也做了不同的诠释。在汉传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山律。南山律是道宣律祖根据中国盛行的大乘佛教思想,立足于《四分律》,参照大小乘三藏典籍,所建立的契合中国国情的戒律。遗憾的是,这些典籍于宋元后就散佚不见,未能在佛教界很好地实行。虽于清末民初从海外请回并刻印流通,但突出的研究者却寥寥无几。时至今日,一般僧人读懂原文尚且费劲,更谈不上依教奉行了。

   古德能根据时代的需要,整理制定出契合时代背景的律仪及僧制,今天的僧人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每个时代的僧伽,都担负着各个时代的弘法使命。佛教诞生两千多年来,由于历代高僧大德们的努力,才使佛法流传至今。作为当代的僧伽,我们应该有足够的魄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整理出一套适合现代人实践的律仪。这里所说的整理,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典籍现代化,也不同于古德们的另立僧制。从佛陀制戒的精神来看,戒律与当今社会提倡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完全吻合。虽然其中有些做法在当代实践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从修行和解脱的角度来说,却是完全必要的。

   整理出适合现代人实行的戒律,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重视佛陀制戒的精神,及每条戒律制定的因缘;二是广泛参考各种律典、律论,乃至大小乘经论中的律仪思想;三是考虑现实社会的情况,注重可行性;四是避免机械、教条、空泛,注重实用性。我认为,南山律的整理方式就非常好。如道宣律祖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全文三十篇,每篇讨论一项内容。因此,我们也可仿效《行事钞》的体例,对戒律中的每个问题、每种行事,以现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独立成篇地整理出来。

  七、结 说

  长期以来,多数人对戒律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其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对戒律缺乏了解。假如教界能形成学戒和持戒的氛围,相信人们一定会改变对戒律的认识。佛教的僧团,是法治、平等、民主、自由的团体。没有戒律作为规范,僧团将是一盘散沙,而个人解脱也得不到保障。放眼今日的教界,情况正是如此。所以,振兴戒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希望教界更多有识之士能投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

  刊载于《法音》1999年第12期 

  

《戒律实施的未来展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