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製戒的緣起及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部分,是和特定習俗發生沖突後才製定的。

  【1.戒律的局限性】

   有些戒律和特定因緣有關,但這些文化背景、法律法規卻是變化的。

   比如盜戒,雖是屬于性罪,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是不道德的行爲。但盜戒有輕重之分,所謂重罪,在印度屬于判處死刑的罪。究竟偷多少東西才能判爲重罪呢?其衡量標准是因地製宜的。佛陀製定盜戒時,根據當時摩揭陀國的法律規定,只要盜了五錢以上就屬于重罪,五錢以下則是輕罪。可見,佛陀對罪的判決是有特定背景的。

   此外,比丘戒中不可鋤草、掘地等戒條,則和印度習俗有關。在印度,婆羅門的一生分爲兒童教養期、成家立業期、森林期(遁世潛修)幾部分。完成世俗責任後,就會抛家舍業,前往山林修行。這種重視精神生活的傳統,使印度各種宗教特別發達,民衆也以供養修行人爲榮。所以,印度的出家人多以乞食爲生,沒人覺得乞食是低人一等,是不勞而獲。相反,如果出家人去種地經商,反而會遭人譏嫌。

   但這種傳統卻很難爲中國社會所容,所以乞食製度在中國始終沒有普遍實行過。俗話說,“饞當廚子懶出家”,這就充分反映了社會對出家人接受供養的偏見。如果再去乞食,就更容易遭人誤解甚至誹謗。根據這種國情,祖師提倡的就不是乞食,而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2.戒律的普遍性】

   雖然戒律有特定的時代背景,但也有其普遍性。

   因爲戒律是針對人性弱點製定,這種弱點在任何時代都有其共性。比如貪嗔癡,不論古今中外,只要還是凡夫,就離不開貪嗔癡,離不開殺盜淫妄的行爲。

   戒律的製定,正是爲了對治殺盜淫妄,再從根本上對治貪嗔癡。所以,律中有許多關于衣食住的規定,非常細致。通過這些具體規範,幫助我們減少對物欲的貪著。

   凡夫的生活,是充滿貪著的生活。因爲有貪心,就會不斷産生需求,進而試圖占有。戒律,就是通過遠離而減少貪著。從這個意義上說,戒律永遠不會過時。因爲凡夫都有這些弱點,要改變這些無始以來的不良串習,就離不開持戒的前提。

  【3.正確對待戒律】

   正確看待戒律,要避免盲從和輕毀兩個極端,一方面看到它的普遍性,一方面了解它的局限性。

   戒律的普遍性,就是佛陀製戒的精神。比如乞食、樹下坐等頭陀行,雖然就形式來說,在今天的環境很難長期執行,但這種簡樸的精神卻是我們必須繼承的,因爲這是修行的增上緣,是和解脫相應的生活。它所傳達的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是有現實意義的。

   但也有一些戒,如不得立大小便之類,那是因爲印度的出家人穿裙子,但我們今天執行起來,可能對修行的意義並不是很大。如果一定要機械照搬,反而會使某些人因此産生抵觸情緒,從而增加普及戒律的難度,這就需要靈活把握。

   全面了解戒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立足佛陀製戒的根本精神及開遮持犯的原理,才能更好地繼承戒律,弘揚戒律,使之在現實僧團發揮更大的作用。

  【4.隨時毗尼與隨方毗尼】

  《五分律》中,佛陀明確告訴弟子們:

  雖是我所製,而于余方不以爲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製,而于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6

  雖然是佛陀製定的戒律(主要指息世譏嫌戒),如果在其他地方執行起來和當地民俗、法律産生很大沖突,就不必執行。雖然在戒經中沒有相關規定,但在其他地方卻必須去做,否則就會引起大衆譏嫌,甚至影響僧團乃至佛教的整體形象。那麼,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製定相應法規。這段開示,充分體現了佛陀民主、開放的態度。

   今天發生的很多新鮮事物,如看電影、電子遊戲、炒股等,都是佛陀時代沒有的,也是戒律不曾規定的,但只要我們去做,一定會引起世人譏嫌,就要堅決禁止,不能因爲戒律無此條文就任意妄爲。

   基于這一精神,戒律傳入中國後,也曆經了本土化的演變過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南山律”的大乘化傾向,自道宣律師開宗弘化以來,盛行于漢傳佛教界。此外,曆代祖師還在戒律之外製定了很多僧製、清規。僧製始于東晉道安法師,據《高僧傳》記載:

  安既德爲物宗,學兼叁藏,所製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爲叁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叁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7

  而影響最大並沿用至今的,則是唐代百丈懷海大師所製的《百丈清規》。此外,各地叢林還根據當地具體情況製定了相關的規章製度,以整肅道場綱紀。這些僧製和清規,無不帶有強烈的本土特色,是對戒律內涵的延伸。

  四、製戒的意義

  僧團是法治而非人治的團體。佛陀入滅時,未將僧團領袖權交給任何人,而提出以戒爲師、以法爲師,所謂“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這就必須有健全的法律法規進行保障,使僧衆能夠依此修行並共同生活,從而令正法久住。

  【1.十種利益】

   當比丘出現某種不如法行爲,佛陀便會根據所犯製定戒條。佛陀每次宣說戒條前,首先要闡述製戒的十種利益,然後才是關于戒條的具體內容。這十種利益,也就是十句義。具體內容爲:

   第一、攝取于僧。這是總的原則,即以戒律、製度管理僧團。當然,製度要靠人執行,但執行的依據是戒律,而不是個人利益,更不是個人好惡。攝取于僧的原則,彰顯僧團是一個法治團體。

   第二、令僧歡喜,第叁、令僧安樂。在集體生活中,必須有共同遵循的平等准則,這樣才能令大衆感到歡喜,並使這一團體保持長久的和諧安樂。如果厚此薄彼,朝令夕改,就會滋長人我是非,造成彼此對立,令大衆無法安住。

   第四、令未信者信,第五、已信者令增長。戒律還具備化導社會的意義,因爲佛陀已經滅度,佛法深奧難解,信衆對叁寶的直觀感受,常常是建立在僧人的威儀和氣質之上。如果僧人都能嚴持淨戒,具足僧格,保持莊嚴、超然的外在形象,就能使沒有信仰的人生起信仰,使已經信仰的人堅固道心。

   第六、難調者令調順,第七、慚愧者得安樂。依戒行事,僧團中不如法的人和事就能得到應有製裁,幫助犯戒者調柔身心,改邪歸正。同時,也能使那些有慚愧心、有信心道念的出家人免受幹擾,能夠在道場中安心修行。

   第八、斷現在有漏,第九、斷未來有漏。漏,就是煩惱。以戒爲師,依戒修行,就能斷除現前的痛苦煩惱,不再造作惡業。這樣也就不會種下苦因,使未來繼續不斷地受苦。

   第十、令正法久住。在過去七佛中,有些佛陀沒有說法結戒,在他們滅度後,正法很快衰落。所以,佛陀製戒的根本目的就是令正法久住,使世世代代的衆生能夠從中獲益,從中解脫。

  【2.叁大意義、一大理想】

  以上所說的十句義,又可歸納爲叁大意義、一大理想。

  (1)個人解脫的意義

   十句義中,斷現在有漏、斷未來有漏兩項,屬于個人解脫的內容。戒律又稱爲別解脫,由建立一種與解脫相應的生活,進而生定發慧,導向究竟解脫。

   修學佛法的關鍵,是具備解脫的能力。事實上,每個人內心都具備解脫的能力,只是被無明遮蔽,雖有若無。受持戒律,就是幫助我們掃除遮蔽心靈的煩惱塵垢,進而定心一處,破妄證真,引發本自具足的解脫能力。否則,我們將永遠被串習左右,在有漏的心行相續中沈淪。

  (2)僧團和諧的意義

  十句義中,攝取于僧、令僧歡喜、令僧安樂、難調者令調順、慚愧者得安樂五項,屬于僧團和諧的內容。這種和諧,體現在和合、安樂、清淨叁方面。

   戒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使大衆和合相處。如果有特權階層,就不可能達成真正的和諧。所以,佛陀提出“六和”的管理精神。一、戒和同修:大衆共同受戒、持戒,依戒生活。二、見和同解:了解製戒精神,識達開遮持犯,依戒處理問題,不自以爲是。叁、利和同均:僧團利益大衆平等享有,財食與共。四、身和同住,五、口和無诤,六、意和同悅,此叁爲身口意叁業的和諧,對于僧團所有的如法製度、如法僧事,大衆應該無條件地認同並隨喜。

   以上所說的六和,屬于事相的和諧,此外還有理和。理,即空性之理。十方諸佛所證得的真理是不二的,所謂理和同證。相比之下,理體的和諧比事相的和諧更深層。但我們也要看到,佛法在世間流布,主要是靠事相的和諧。所以,事和理不可偏廢,否則就不利于佛教的健康發展。

  (3)化導世間的意義

  十句義中,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長兩項,屬于化導社會的內容。僧人具足完善的僧格,僧團才有弘化世間的功能。

   佛法在世間的流傳,主要是靠住持叁寶。所謂住持,即傳承並弘揚佛法,使之在世間薪火相傳。其中,以佛像爲佛寶,經書爲法寶,現前僧團爲僧寶。但佛像不會說話,教理太過深奧,人們對佛教的觀察,往往集中于現前的出家人。出家人慈悲爲懷、清淨莊嚴,他們就覺得佛教很好,生起向往乃至皈依之心;出家人熱衷名利、世俗不堪,他們就對佛教不以爲然,沒信仰的固然無法生起信仰,有信仰的也可能因此退心。可以說,出家人的所作所爲就是佛法的廣告,直接關系到佛法在世間的流傳,關系到大衆的法身慧命。

  (4)正法久住

  如果僧衆都能依戒修行,實現個人解脫、僧團和諧、化導世間的叁大利益,自然就能達到正法久住的效果,這也正是佛陀製戒的究竟理想。

  “毗尼住世,則佛法住世。”但毗尼住世不僅在于律藏的流傳,也不在于各種流于表面的形式,而在于出家人對戒律的真履實踐。作爲佛法的住持者,每個出家人都有責任受持戒律,把戒律真正落實到修行中,落實到生活中,以此改造身心。這樣,才有能力荷擔如來家業,成爲正法的傳承者。

  注釋:

   1.《四分律》卷1,T22-569上-中。

   2.《四分律》卷1,T22-569下。

   3.《四分律》卷1,T22-569下。

   4.《增一阿含經》卷1,T02-551上。

   5.《四分律比丘戒本》卷1,T22-1022下。

   6.《五分律》卷22,T22-153上。

   7.《高僧傳》卷5,T50-353中。

  

  

《製戒的緣起及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