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的名稱及作用▪P3

  ..續本文上一頁,表現得正氣凜然,使人心生敬畏。

   五、“爲利養故,稱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23。”爲了得到供養,宣說別人如何捐款,以此引發對方的供養心。

   對出家人來說,以上九點均屬非法謀生手段,必須謹慎遠離。其實,無論出家、在家,謀生都是人生的重要內容。遠離邪命,才可能有道德的生活,才可能和修行相應。這對今天的我們尤具警策之義。

  (3)真、善、美

   戒律的生活,還是真、善、美的生活。

   所謂真,即真實的生活。戒律所倡導的是簡單的生活,而簡單的生活就是接近于真實的生活。此外,依戒修行而能得定發慧,從而接近真理,通達諸法實相,建立與真理、智慧相應的人生。反之,凡夫由妄想形成的生活,則是顛倒虛妄的生活。

   所謂善,即道德的生活、解脫的生活。從起心動念到行住坐臥,從謀生手段到處世方式,皆符合道德標准,皆與解脫相應。不會爲了滿足私欲而影響他人,更不會爲了個人利益而欺騙造假、偷稅漏稅,從而危害大衆。

   所謂美,即莊嚴的生活。對凡夫來說,吃飯穿衣也成爲張揚欲望的方式,不惜一擲千金乃至萬金,而吃飯穿衣的本意反而不重要了,所有行爲都被不良習氣左右。戒律的生活,是要求我們將每個行爲賦予解脫的內涵。這就需要對這些行爲重新審視,通過觀想,使一舉一動成爲修行的組成部分。就外在表現來看,就是莊嚴、優雅而健康。可以說,是行爲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3.評判是非的標准】

   戒律是佛法兩大內涵之一。

   法是在觀念上幫助我們獲得正見,從教理角度建立評判標准。而戒律是在行動上幫助我們調伏身心,從具體事相建立行爲規範,使我們明確,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所以,它也是評判是非的標准。

   在持戒過程中,行爲是否如法,是否犯戒,必須了解這條戒的犯緣。比如,有些戒要符合五個條件才算違犯,否則就不算犯戒,或是犯輕戒。這些條件,或是從犯戒動機考察,或是從行爲結果考察,或是從侵犯對象考察。有了評判標准,才能抉擇它的犯與不犯,犯輕與犯重。

   僧團對僧衆具有保護、獎勵、監督、處罰的作用。在這個團體中,某人是否犯戒,是否應該進行相應處理,都應依戒進行處理。如果輕罪重判,可能會影響行人的道心;重罪輕判乃至不判,則會使行人失去約束,影響團體的安定。所以,主事者必須精通戒律,才能依法評判是非,依法作出處罰。

  【4.處理事務的依據】

   戒律的作持部分,是處理僧團事務的依據。道宣律祖在《羯磨疏》中列舉僧法羯磨134種,涵蓋僧團各種事務,使每件事都有法可依。懂得戒律,才有能力如法成辦僧事,如剃度、布薩、安居、自恣、受戒、忏罪、分房、分亡人物等。

   如果有人發心出家,僧團要爲之舉行剃度儀式,之後是沙彌教育,進而還要獲得比丘資格,依止善知識學習。在僧團共同生活中,有半月半月誦戒,使僧人根據戒條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從而保有清淨僧格。此外,每年還要舉行安居。通過叁個月的定期潛修,在自恣大會上對僧格進行全面檢討,然後即可受歲,代表清淨僧齡又增長了一歲。所有這些,律中都有特定羯磨來成辦。除集體共行的內容外,出家人的穿衣吃飯、生老病死包括遺産分配等,律中也有明文規定。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學過戒律,幾乎就不懂得出家生活,也就更不懂得怎樣才能如法處理僧事。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若不能依法辦事,自然會把世俗的行事方式帶入僧團,順著人情和感覺處理事務,那是和法不相應的。

  【5.解脫菩提的基礎】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也是無上菩提之本。在叁士道(下士、中士、上士)和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修行中,戒律都是共同的基礎。下士道要持戒,上士道也要持戒;人天乘要持戒,菩薩乘同樣要持戒。不僅如此,在佛教各個重要修行項目中,戒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1)叁無漏學,即戒、定、慧,以戒爲首,由持戒而能得定發慧。

   (2)叁福業,爲施類福、戒類福、修類福,由持戒而能積累福報,增長資糧。

   (3)四不壞信,爲佛、法、僧、戒,深信叁寶及戒律的功德,成就堅固信仰。初果聖人方能真正成就此信。

   (4)五分法身,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同樣以戒爲首。

   (5)六念,爲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一切不善惡法,從而精進持戒。

   (6)六波羅蜜,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是菩薩道行者的修學項目,由受持叁聚淨戒,使身心清淨,自利利他。

   (7)七聖財,爲信、戒、慚、愧、多聞、施舍、智慧,是見道聖人成就的七種功德法財。

   (8)七佛通誡偈,即許多佛子熟悉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9)八正道,爲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正語、正業、正命叁項都屬于持戒範疇。

  四、結 說

   惟有認識到戒律的內涵和作用,我們才會自覺受持戒律。

   許多人之所以覺得持戒辛苦,或是對戒律不以爲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爲認識不足造成的。不知道爲什麼要持戒,不知道持戒對改善生命的意義,也不知道自己能從持戒中獲得什麼。如果認識不到佛陀製戒的精神,認識不到佛陀呵護弟子的悲心,只是爲了持戒而持戒,只是按照戒條機械行持,自然會覺得辛苦,覺得勉強。

   這種辛苦又會帶來兩個極端。一是繼續辛苦下去,但因教條主義,未能感受到持戒帶來的清涼,也未能將持戒和修習定慧結合起來,反因行持刻板而脫離現實,使他人對學戒産生畏懼。這些人雖然有道心,但修行效果未必理想。還有一種,則是因爲辛苦而放棄,覺得戒律只能存在于書本,並無現實意義,這也是目前多數人的現狀。須知,沒有戒律爲基礎,佛法的一切修行都無從生起。

   若能真正認識到持戒的意義,持戒就會成爲人們的自覺選擇。因爲持戒不是爲了向佛陀交差,不是爲了做給任何人看,而是爲了得到究竟的自在,得到徹底的自由。相對這些利益來說,暫時的約束又算得了什麼?

  注釋

   1.(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一,T44-468上。

   2.(宋)元照《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卷一,X39-718中。

   3.(唐)道宣《行事鈔·隨戒釋相篇》,T40-50中。

   4.(宋)元照《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資持記》(以下簡稱《資持記》)T40-158中。

   5.(唐)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卷3,T45-300中。

   6.(隋)慧遠《大乘義章》卷1,T44-468上。

   7.《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佛遺教經》)卷1,T12-1110下。

   8.《四分律》卷35,T22-813中。

   9.《四分律》卷35,T22-813中。

   10.覺音尊者《清淨道論·說戒品第一》

   11.覺音尊者《清淨道論·說戒品第一》

   12.覺音尊者《清淨道論·說戒品第一》

   13.《增一阿含經》卷5,T02-570上-中。

   14.《雜阿含經》卷41,T02-302上。

   15.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3,T25-79下。

   16.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3,T25-79下。

   17.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3,T25-79下。

   18.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3,T25-79下。

   19.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19,T25-203上。

   20.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19,T25-203上。

   21.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19,T25-203上。

   22.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19,T25-203上。

   23.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19,T25-203上。

  

  

《戒律的名稱及作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