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戒和尚、阿阇梨将其安置到尼众僧团,原有戒腊依然有效。比丘尼变成男众时,处理方法相同。

   如果是变为双性人,又该如何对待呢?《四分律》记载:

  尔时有一比丘变为男女二形,诸比丘念言:“应灭摈不?”佛言:“应灭摈。”尔时有一比丘尼变为男女二形,诸比丘尼念言:“应灭摈不?”佛言:“应灭摈。”9

  此处,佛陀明确规定,若是男女二形的双性人,应该驱逐出僧团。因为这类人既不适合住在男众僧团,也不适合住在女众僧团。而且这一生理状况会使心性极不稳定,对修行构成诸多障碍,不宜再以出家身份修道。

   【4.其 他】

  《清净道论》所说的根律仪、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也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根律仪是对六根的防护,《论》曰:

  彼人眼见色已,不取于相,不取细相。因为他的眼根若不防护而住,则为贪忧诸恶不善法所侵入,故彼防护而行道,保护眼根,作眼根律仪。如是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触所触已,意知法已,不取于相……乃至意根律仪。10

   当六根面对六尘时,要以正念防护六根,不取于相,否则就会随串习攀缘境界,进而引发贪著、嗔恨等诸不善法。这种防护六根的戒,为根律仪。

   活命遍净戒是关于谋生手段的戒律,也就是说,依此“活命”的方式应遍达于净性。《论》曰:

  舍离由于违犯为活命之因而制定的六种学处(所起的邪命)以及(离弃)由诡诈、虚谈、现相、嗔骂示相、以利求利等恶法所起的邪命,为活命遍净戒。11

   出家人要远离邪命,奉行清净如法的生活,这样才能与修道相应,与解脱相应。关于正当的谋生手段,比丘戒及其他经论中有不少说明。

   资具依止戒是关于出家人衣食等生活用品的戒律,《论》曰:

   如理抉择,受用衣服仅为防护寒热,防护虻、蚊、风、炎、爬行类之触,仅为遮蔽羞部。如理抉择,受用团食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仅为此身住续维持,为止害,为助梵行……如理抉择,受用医药资具仅为防护生病恼受,而至究竟无苦而已。12

  色身须假衣食存活。但我们要知道,受用这一切仅仅是为了延续生命,用以修道,而不是贪图享乐,所以要少欲知足,以免产生贪著。

  三、戒律的作用

  【1.基本的行为准则】

  戒律,是佛弟子的基本行为准则。就像公民要遵守法律一样,作为佛弟子,也要以戒为师,依戒行事。可以说,戒律就相当于佛教的公民守则。

   佛教有七众弟子,根据他们的身份及修学方式,佛陀分别施设了不同的戒律。其中,在家二众要遵守五戒或八戒。出家众则须根据所受戒体的不同,遵守相应的戒律和威仪,如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戒律中,不仅对不能做的事有一定之规(止持),还规定了必须做的部分,也就是作持,如布萨、安居、自恣、忏悔、说净等。如果不做,同样是属于犯戒。

   【2.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律,还是佛弟子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出家人,戒律几乎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具体而鲜活的。但人们往往忽略这一点,一味将戒律神圣化。神圣到将其束之高阁,除初一、十五隆重地诵一下之外,并不关心戒律究竟讲些什么,究竟用来做些什么。

   事实上,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套与解脱相应的行为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具有简单、道德两大特点。

  (1)简 单

   为了和解脱相应,佛陀要求弟子过一种少欲知足的简朴生活。

   在僧团成立之初,弟子请示佛陀:“我们应该穿什么?吃什么?住在哪里?生病后怎么办?”佛陀对他们说:“应该穿粪扫衣,把别人扔掉的布捡来清洗后缝成衣服;应该常乞食,信众布施什么就吃什么;应该在树下坐,于水边林下随意而居;生病了,只须把别人吃剩的草药熬过再吃。”

   这是佛陀最初为追随者提供的生活方式,又称“行四依”。随着僧众日渐增多,很难让所有人接受如此简陋的生活。根据大众需要,佛陀又有三衣之制,并听许拥有相应的生活用品,如“百一物”,但仍是以简单为原则,与四依法的精神一脉相承。

   此外,佛教中还有头陀行。头陀是梵语,意为去除尘垢。作为头陀行者,应遵守十二种生活方式,分别是:

   一、居阿兰若,住在远离喧闹城市的山林寂静处。

   二、常行乞食,以乞食为生,对食物不加挑剔,不生好恶想。

   三、次第乞食,在乞食时依次而乞,没有贫富分别,不作任何选择。

   四、受一食法,一天只吃一顿。

   五、节量食,饮食适量有度,不因日食一餐而暴饮暴食。

   六、中后不得饮浆,中午以后除清水外不喝任何饮料。

   七、着弊衲衣,也就是粪扫衣,以废弃布料缝制。

   八、但三衣,除三衣外不储存更多衣物。

   九、冢间住,住于墓地,以念死无常为修道增上缘。

   十、树下止,在树下禅修、悟道。

   十一、露地住,在旷野中休息。

   十二、但坐不卧,不躺卧休息,以精进道业,又称“不倒单”。

   虽然佛陀并不要求所有出家人都过头陀生活,但多次对此表示赞叹。《增一阿含经》说:

  其有叹说诸头陀行者,则为叹说我已。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诸头陀行。其有毁辱诸头陀行者,则为毁辱我已……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13

  《杂阿含经》中,也记载了佛陀对头陀第一迦叶尊者的礼遇和赞叹:

  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善来迦叶,于此半座。”……尔时,世尊复欲警悟诸比丘,复以尊者摩诃迦叶同己所得殊胜广大功德为现众故,告诸比丘:“我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诃迦叶亦复如我,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14

   凡夫心是有粘性的,拥有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贪著,也就离解脱越远。所以,除简单的物质生活外,佛陀还要求弟子们保持单纯的人际关系。原始僧团的管理非常松散,没有严谨的行政组织,僧众都依据戒律生活,享有充分自由。一旦出现问题,便由僧团开会裁决。但这种松散的管理只适用于高素质团体,对道德要求极高。如果整体素质不够,就必须依靠外在力量进行约束,否则就会无法无天,道仪不存。

   此外,佛陀还要求弟子们经常改变住处,云游四方,这也是从修道角度而言。长居一处,往往会发展出许多人际关系,并对此地产生眷恋。久而久之,甚至把出家生活当成是过日子,进而产生种种需求。

   人的需求从哪里来?这些需求有没有必然性?其实,这些都是不一定的。在我们感觉中,似乎必须依赖什么才能过日子,但这种感觉只是我们自己建立的,并非生活所必需。现代人拥有的很多物质,如电灯、电视、电话、电脑等,古人都没有,但他们照样在过日子,照样可以吟诗作画,逍遥自在。但今天的人如果没有这些,就会觉得处处不便,甚至坐立不安。这种烦恼来自哪里?其实并不在电灯、电话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建立并习惯了某种需要。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痛苦就随之而来。

   人所以会建立这么多需要,就是因为不了解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生命的真正所需,于是在妄心驱使下不断攀缘。当外在诱惑和攀缘心相应时,就会形成需要。如果继续重复这一需要,就会逐渐形成依赖,并由此建立执著,进而产生贪、嗔、我执及一系列妄想。

   需求越多,依赖就越多,不满足也会越多。当我们有一种需求时,只会有一种不满足;有两种需求时,就会有两种不满足;有一百种需求时,则可能有一百种不满足。同样的收入,有一种需求的人觉得绰绰有余,但有一百种需求的人却觉得缺少很多。生命本来是自足的,没有任何需求时,当下所呈现的,就是满足而非不满足的状态。所有的不满足,都来自我们建立的需求之上。

   所以,佛陀特别为弟子们制定生活规范,并形成法律性条文。通过这种简单的生活,帮助我们简化内心,将心安住于道业,安住于正法。

  (2)道 德

   别解脱戒是以“诸恶莫作”为重点。所以,出家人的所作所为都应建立在止恶的前提下,尤其是谋生手段,须以正命为生。与正命相对的是邪命,即不正当的谋生手段。

   那么,什么是出家人必须远离的非法谋生手段呢?《大智度论》列举了九种。其中四种出自卷三,分别是:

   一、下口食:“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活命者,是名下口食15。”在印度,出家人皆以乞食为生,若为个人生存而种地、行医,也属邪命范畴,为下口食。那么,中国丛林为什么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呢?主要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民俗使然。

   二、仰口食:“有出家人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16。”为了个人生存,以察看风水、星相、天气之类谋取衣食,为仰口食。

   三、方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17。”为了个人生存,巴结权贵,对有财有势者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以此获得供养,为方口食。

   四、维口食:“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卜筮吉凶如是等种种不净活命者,是名四维口食18。”为了个人生存,以咒术、卜筮、算卦之类谋取衣食,为维口食。

   上述四点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为了得到个人利养。另外还有五种邪命,出自《大智度论》十九卷:

   一、“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19。”为了得到供养,故意显现得与众不同,并热衷于怪力乱神,以此蛊惑人心。

   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20。”为了得到供养,炫耀自己的功德或修行境界,甚至编造不实之词。

   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21。”为了得到利养,为人算卦占卜,预测吉凶。

   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22。”为了得到供养…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