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戒和尚、阿阇梨將其安置到尼衆僧團,原有戒臘依然有效。比丘尼變成男衆時,處理方法相同。
如果是變爲雙性人,又該如何對待呢?《四分律》記載:
爾時有一比丘變爲男女二形,諸比丘念言:“應滅擯不?”佛言:“應滅擯。”爾時有一比丘尼變爲男女二形,諸比丘尼念言:“應滅擯不?”佛言:“應滅擯。”9
此處,佛陀明確規定,若是男女二形的雙性人,應該驅逐出僧團。因爲這類人既不適合住在男衆僧團,也不適合住在女衆僧團。而且這一生理狀況會使心性極不穩定,對修行構成諸多障礙,不宜再以出家身份修道。
【4.其 他】
《清淨道論》所說的根律儀、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也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根律儀是對六根的防護,《論》曰:
彼人眼見色已,不取于相,不取細相。因爲他的眼根若不防護而住,則爲貪憂諸惡不善法所侵入,故彼防護而行道,保護眼根,作眼根律儀。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觸所觸已,意知法已,不取于相……乃至意根律儀。10
當六根面對六塵時,要以正念防護六根,不取于相,否則就會隨串習攀緣境界,進而引發貪著、嗔恨等諸不善法。這種防護六根的戒,爲根律儀。
活命遍淨戒是關于謀生手段的戒律,也就是說,依此“活命”的方式應遍達于淨性。《論》曰:
舍離由于違犯爲活命之因而製定的六種學處(所起的邪命)以及(離棄)由詭詐、虛談、現相、嗔罵示相、以利求利等惡法所起的邪命,爲活命遍淨戒。11
出家人要遠離邪命,奉行清淨如法的生活,這樣才能與修道相應,與解脫相應。關于正當的謀生手段,比丘戒及其他經論中有不少說明。
資具依止戒是關于出家人衣食等生活用品的戒律,《論》曰:
如理抉擇,受用衣服僅爲防護寒熱,防護虻、蚊、風、炎、爬行類之觸,僅爲遮蔽羞部。如理抉擇,受用團食不爲嬉戲,不爲驕慢,不爲裝飾,不爲莊嚴,僅爲此身住續維持,爲止害,爲助梵行……如理抉擇,受用醫藥資具僅爲防護生病惱受,而至究竟無苦而已。12
色身須假衣食存活。但我們要知道,受用這一切僅僅是爲了延續生命,用以修道,而不是貪圖享樂,所以要少欲知足,以免産生貪著。
叁、戒律的作用
【1.基本的行爲准則】
戒律,是佛弟子的基本行爲准則。就像公民要遵守法律一樣,作爲佛弟子,也要以戒爲師,依戒行事。可以說,戒律就相當于佛教的公民守則。
佛教有七衆弟子,根據他們的身份及修學方式,佛陀分別施設了不同的戒律。其中,在家二衆要遵守五戒或八戒。出家衆則須根據所受戒體的不同,遵守相應的戒律和威儀,如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
戒律中,不僅對不能做的事有一定之規(止持),還規定了必須做的部分,也就是作持,如布薩、安居、自恣、忏悔、說淨等。如果不做,同樣是屬于犯戒。
【2.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律,還是佛弟子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對出家人,戒律幾乎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具體而鮮活的。但人們往往忽略這一點,一味將戒律神聖化。神聖到將其束之高閣,除初一、十五隆重地誦一下之外,並不關心戒律究竟講些什麼,究竟用來做些什麼。
事實上,戒律就是幫助我們建立一套與解脫相應的行爲及生活方式。這種生活,具有簡單、道德兩大特點。
(1)簡 單
爲了和解脫相應,佛陀要求弟子過一種少欲知足的簡樸生活。
在僧團成立之初,弟子請示佛陀:“我們應該穿什麼?吃什麼?住在哪裏?生病後怎麼辦?”佛陀對他們說:“應該穿糞掃衣,把別人扔掉的布撿來清洗後縫成衣服;應該常乞食,信衆布施什麼就吃什麼;應該在樹下坐,于水邊林下隨意而居;生病了,只須把別人吃剩的草藥熬過再吃。”
這是佛陀最初爲追隨者提供的生活方式,又稱“行四依”。隨著僧衆日漸增多,很難讓所有人接受如此簡陋的生活。根據大衆需要,佛陀又有叁衣之製,並聽許擁有相應的生活用品,如“百一物”,但仍是以簡單爲原則,與四依法的精神一脈相承。
此外,佛教中還有頭陀行。頭陀是梵語,意爲去除塵垢。作爲頭陀行者,應遵守十二種生活方式,分別是:
一、居阿蘭若,住在遠離喧鬧城市的山林寂靜處。
二、常行乞食,以乞食爲生,對食物不加挑剔,不生好惡想。
叁、次第乞食,在乞食時依次而乞,沒有貧富分別,不作任何選擇。
四、受一食法,一天只吃一頓。
五、節量食,飲食適量有度,不因日食一餐而暴飲暴食。
六、中後不得飲漿,中午以後除清水外不喝任何飲料。
七、著弊衲衣,也就是糞掃衣,以廢棄布料縫製。
八、但叁衣,除叁衣外不儲存更多衣物。
九、冢間住,住于墓地,以念死無常爲修道增上緣。
十、樹下止,在樹下禅修、悟道。
十一、露地住,在曠野中休息。
十二、但坐不臥,不躺臥休息,以精進道業,又稱“不倒單”。
雖然佛陀並不要求所有出家人都過頭陀生活,但多次對此表示贊歎。《增一阿含經》說:
其有歎說諸頭陀行者,則爲歎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諸頭陀行。其有毀辱諸頭陀行者,則爲毀辱我已……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于世。13
《雜阿含經》中,也記載了佛陀對頭陀第一迦葉尊者的禮遇和贊歎:
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葉:“善來迦葉,于此半座。”……爾時,世尊複欲警悟諸比丘,複以尊者摩诃迦葉同己所得殊勝廣大功德爲現衆故,告諸比丘:“我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诃迦葉亦複如我,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14
凡夫心是有粘性的,擁有越多,就越容易産生貪著,也就離解脫越遠。所以,除簡單的物質生活外,佛陀還要求弟子們保持單純的人際關系。原始僧團的管理非常松散,沒有嚴謹的行政組織,僧衆都依據戒律生活,享有充分自由。一旦出現問題,便由僧團開會裁決。但這種松散的管理只適用于高素質團體,對道德要求極高。如果整體素質不夠,就必須依靠外在力量進行約束,否則就會無法無天,道儀不存。
此外,佛陀還要求弟子們經常改變住處,雲遊四方,這也是從修道角度而言。長居一處,往往會發展出許多人際關系,並對此地産生眷戀。久而久之,甚至把出家生活當成是過日子,進而産生種種需求。
人的需求從哪裏來?這些需求有沒有必然性?其實,這些都是不一定的。在我們感覺中,似乎必須依賴什麼才能過日子,但這種感覺只是我們自己建立的,並非生活所必需。現代人擁有的很多物質,如電燈、電視、電話、電腦等,古人都沒有,但他們照樣在過日子,照樣可以吟詩作畫,逍遙自在。但今天的人如果沒有這些,就會覺得處處不便,甚至坐立不安。這種煩惱來自哪裏?其實並不在電燈、電話的本身,而是因爲我們建立並習慣了某種需要。一旦需要得不到滿足,痛苦就隨之而來。
人所以會建立這麼多需要,就是因爲不了解自己,不知道什麼才是生命的真正所需,于是在妄心驅使下不斷攀緣。當外在誘惑和攀緣心相應時,就會形成需要。如果繼續重複這一需要,就會逐漸形成依賴,並由此建立執著,進而産生貪、嗔、我執及一系列妄想。
需求越多,依賴就越多,不滿足也會越多。當我們有一種需求時,只會有一種不滿足;有兩種需求時,就會有兩種不滿足;有一百種需求時,則可能有一百種不滿足。同樣的收入,有一種需求的人覺得綽綽有余,但有一百種需求的人卻覺得缺少很多。生命本來是自足的,沒有任何需求時,當下所呈現的,就是滿足而非不滿足的狀態。所有的不滿足,都來自我們建立的需求之上。
所以,佛陀特別爲弟子們製定生活規範,並形成法律性條文。通過這種簡單的生活,幫助我們簡化內心,將心安住于道業,安住于正法。
(2)道 德
別解脫戒是以“諸惡莫作”爲重點。所以,出家人的所作所爲都應建立在止惡的前提下,尤其是謀生手段,須以正命爲生。與正命相對的是邪命,即不正當的謀生手段。
那麼,什麼是出家人必須遠離的非法謀生手段呢?《大智度論》列舉了九種。其中四種出自卷叁,分別是:
一、下口食:“有出家人合藥、種谷、植樹等不淨活命者,是名下口食15。”在印度,出家人皆以乞食爲生,若爲個人生存而種地、行醫,也屬邪命範疇,爲下口食。那麼,中國叢林爲什麼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呢?主要是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傳統民俗使然。
二、仰口食:“有出家人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雳不淨活命者,是名仰口食16。”爲了個人生存,以察看風水、星相、天氣之類謀取衣食,爲仰口食。
叁、方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者,是名方口食17。”爲了個人生存,巴結權貴,對有財有勢者阿谀奉承,溜須拍馬,以此獲得供養,爲方口食。
四、維口食:“有出家人學種種咒術、蔔筮吉凶如是等種種不淨活命者,是名四維口食18。”爲了個人生存,以咒術、蔔筮、算卦之類謀取衣食,爲維口食。
上述四點都有一個前提,就是爲了得到個人利養。另外還有五種邪命,出自《大智度論》十九卷:
一、“爲利養故,詐現異相奇特19。”爲了得到供養,故意顯現得與衆不同,並熱衷于怪力亂神,以此蠱惑人心。
二、“爲利養故,自說功德20。”爲了得到供養,炫耀自己的功德或修行境界,甚至編造不實之詞。
叁、“爲利養故,占相吉凶爲人說21。”爲了得到利養,爲人算卦占蔔,預測吉凶。
四、“爲利養故,高聲現威,令人畏敬22。”爲了得到供養…
《戒律的名稱及作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