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地側重于修忍辱波羅蜜多,四地側重于修精進波羅密多,五地側重于禅定波羅密多,六地側重于般若波羅密多,七地側重于方便善巧波羅密多,八地側重于願波羅密多,九地側重于力波羅密多,十地側重于智波羅密多。實際上從總相上來說呢,每一地都修六波羅蜜多、十波羅蜜多的,不過各有側重而已。
于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先已說。
十波羅蜜多的前六種,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是前六地各各側重的,這六波羅蜜多在前邊兒彼入因果處已經說過了,這兒就不說了。
後四地中所修四者:
這兒從七地側重的開始說。七地、八地、九地、十地這四地側重的四種是什麼呢?
一、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
七地側重的是“方便善巧波羅蜜多”。什麼叫“方便善巧”?無性釋476頁說,“方便善巧者,謂不捨生死而求涅槃,是則說名方便善巧。”現在這兒的長行是說,把前六地所修的六波羅密多所積聚的善根、所成就的功德,回向給無量衆生,希求無量衆生都成就佛道、成就無上菩提。這個就是方便善巧。
二、願波羅蜜多,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衆緣故。
這是八地菩薩所側重的。什麼是願波羅密多呢?發願實際上就是作計劃。“謂發種種微妙大願”,菩薩所發的願是種種微妙大願,不是爲自己,而是爲衆生,憑所發的願,可以“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衆緣故”,菩薩憑他所發的願,可以成就波羅密多的種種殊勝因緣,就是說,憑這個願可以成就一方淨土,方便衆生修行成道。發願就是計劃,按這個計劃來創造淨土,有緣的衆生也來幫助你成就。這是八地菩薩所側重的。
叁、力波羅蜜多,謂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
這是九地菩薩所側重的。“力波羅蜜多”的“力”,長行中解釋說是“思擇、修習”,這個“力波羅密多”就是說,菩薩因爲思擇、修習的力量,可以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波羅蜜“無間現行”。“思擇”就是思惟、簡擇、觀察。“修習”就是采取行動。聖人就是因爲思擇、修習的力量,所以六波羅密多一直現行,而我們凡夫則一下就懈怠了。
四、智波羅蜜多,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故。
智波羅密多是說,因爲菩薩一直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波羅蜜多,而使自己成就了智慧,由智慧再來推動六波羅蜜多的現行,再增長自己的智慧,這樣相互增上。“成立”就是成就,“妙智”就是不可思議的智慧。“受用法樂”,說因爲菩薩有這樣的妙智,所以你可以聽懂佛法,聽懂了佛法,你就得大法樂。然後是“成熟有情”,因爲你有六波羅蜜多所成就的不可思議妙智,你在十方世界觀察衆生的根性,然後去廣度衆生,用各種善巧的方法令衆生的善根得以成熟,以成就道果。這就是利益衆生。
又此四種波羅蜜多,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
方便善巧波羅密多、願波羅密多、力波羅密多、智波羅密多這四種,我們要知道它是“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就是說,這四波羅密多實際上是六波羅密多中的般若波羅蜜多開出來的,是般若波羅密多無分別智(根本智)開出來的,就是說,般若波羅密多是根本智,因爲有根本智,所以成就了這四波羅蜜多,這四波羅密多屬于後得智。我們在說六波羅密多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把這四波羅密多包括進去了,這四波羅密多被包括在般若波羅密多裏邊兒了,要是按十波羅蜜多來說的話,這時的般若波羅蜜多只是無分別的根本智,後四波羅蜜多則是屬于後得智。
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
這是說,雖然我們說初地修布施波羅密多,其實是十波羅密多都修的;我們說二地修持戒波羅密多,實際上其他九波羅密多他也是修的……十地都是這樣子。這十波羅密多法門,實際上是一切大乘佛法的總稱,一切大乘佛法都被包括在十波羅密多法門中了。
複次,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
這是問修行得多長時間才能圓滿。
有五補特伽羅,經叁無數大劫:
“五補特伽羅”就是五個位次,每一個修行人都要經過五個位次。“經叁無數大劫”,就是咱們常說的叁大阿僧祗劫。就是說,修行人要經過五個位次、叁大阿僧祗劫,然後成佛。
謂勝解行補特伽羅,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五個位次的第一個是“勝解行”。菩薩從初發無上菩提心開始,這時候他還沒有證悟真如,還是凡夫,但他對佛法有深刻的信解(我們把這叫勝解行菩薩),“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這位菩薩要經一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圓滿。也就是說,在勝解行地要一阿僧祗劫的時間。這一個實際上就是《唯識叁十頌》中說的資糧位、加行位。這勝解行地按四十二位的說法來說的話,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
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及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清淨增上意樂行”是指菩薩登地了,已得無生法忍了,見道了,入聖位了,十地菩薩都是清淨增上意樂行。在十地菩薩裏面,前六地菩薩是“有相行”,第七地是“無相行”。“相”就是表現出來,就是內心有所分別。修行的時候內心有分別就叫有相行,修行的時候內心無分別就叫無相行。這是說,從初地到七地圓滿是一大阿僧祗劫。注意這個有分別,佛也是有分別的,佛的有分別是憑後得智分別的,佛的有分別但沒有染汙,我們的有分別是染汙的,這不一樣。
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從此已上至第十地,經第叁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在七地時的修行,還是有功用行,就是說心裏還要動念頭,從八地開始,成無功用行了。從八地經九地、十地到成佛,圓滿了,“經第叁無數大劫”,這又得一大阿僧祗劫。五個位次是:勝解行補特伽羅、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其中的“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可以包括有相行、無相行、無功用行叁個補特伽羅。這五補特伽羅的說法並不通用,到後來世親在《唯識叁十頌》中說五個位次是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
此中有頌:
把這些內容用個頌子說一下。
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
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
這個頌裏說了清淨力、增上力、堅固心力、升進力。“清淨”就是清淨力,就是善根。菩薩五十二位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麼,把十信攝入十住,就成了四十二位。這個“清淨”就是指十信位菩薩栽培的善根達到清淨的程度了。這時的清淨可不是沒有煩惱,煩惱還是有的,但他們要是一提起正念,馬上就可以戰勝染汙心,就指這清淨。現在說清淨力,就是正念戰勝煩惱了,它有這個力量。“增上力”是說的善知識的力量。善知識有幫助你的力量,所以叫增上力。“清淨力”是自己本身的力量,“增上力”是善知識的幫助力量。“堅固心”是指在遇到惡知識的時候,你的菩提心不動搖。“升進”就是說,由于自己的清淨力,善知識的增上力,加上堅固心,你就時時用功修行,這樣就一步步上升。“名菩薩初修”就是說,你要是有這四種力,你就是開始修行的菩薩了。“無數叁大劫”,你就進入了叁大阿僧祗劫的計算範圍之內了。
《《攝大乘論》要義 彼修差別分第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