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彼修差别分第六▪P4

  ..续本文上一页,三地侧重于修忍辱波罗蜜多,四地侧重于修精进波罗密多,五地侧重于禅定波罗密多,六地侧重于般若波罗密多,七地侧重于方便善巧波罗密多,八地侧重于愿波罗密多,九地侧重于力波罗密多,十地侧重于智波罗密多。实际上从总相上来说呢,每一地都修六波罗蜜多、十波罗蜜多的,不过各有侧重而已。

  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

  十波罗蜜多的前六种,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前六地各各侧重的,这六波罗蜜多在前边儿彼入因果处已经说过了,这儿就不说了。

  后四地中所修四者:

  这儿从七地侧重的开始说。七地、八地、九地、十地这四地侧重的四种是什么呢?

  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

  七地侧重的是“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什么叫“方便善巧”?无性释476页说,“方便善巧者,谓不捨生死而求涅槃,是则说名方便善巧。”现在这儿的长行是说,把前六地所修的六波罗密多所积聚的善根、所成就的功德,回向给无量众生,希求无量众生都成就佛道、成就无上菩提。这个就是方便善巧。

  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

  这是八地菩萨所侧重的。什么是愿波罗密多呢?发愿实际上就是作计划。“谓发种种微妙大愿”,菩萨所发的愿是种种微妙大愿,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凭所发的愿,可以“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菩萨凭他所发的愿,可以成就波罗密多的种种殊胜因缘,就是说,凭这个愿可以成就一方净土,方便众生修行成道。发愿就是计划,按这个计划来创造净土,有缘的众生也来帮助你成就。这是八地菩萨所侧重的。

  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

  这是九地菩萨所侧重的。“力波罗蜜多”的“力”,长行中解释说是“思择、修习”,这个“力波罗密多”就是说,菩萨因为思择、修习的力量,可以让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无间现行”。“思择”就是思惟、简择、观察。“修习”就是采取行动。圣人就是因为思择、修习的力量,所以六波罗密多一直现行,而我们凡夫则一下就懈怠了。

  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

  智波罗密多是说,因为菩萨一直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多,而使自己成就了智慧,由智慧再来推动六波罗蜜多的现行,再增长自己的智慧,这样相互增上。“成立”就是成就,“妙智”就是不可思议的智慧。“受用法乐”,说因为菩萨有这样的妙智,所以你可以听懂佛法,听懂了佛法,你就得大法乐。然后是“成熟有情”,因为你有六波罗蜜多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妙智,你在十方世界观察众生的根性,然后去广度众生,用各种善巧的方法令众生的善根得以成熟,以成就道果。这就是利益众生。

  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

  方便善巧波罗密多、愿波罗密多、力波罗密多、智波罗密多这四种,我们要知道它是“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就是说,这四波罗密多实际上是六波罗密多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开出来的,是般若波罗密多无分别智(根本智)开出来的,就是说,般若波罗密多是根本智,因为有根本智,所以成就了这四波罗蜜多,这四波罗密多属于后得智。我们在说六波罗密多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这四波罗密多包括进去了,这四波罗密多被包括在般若波罗密多里边儿了,要是按十波罗蜜多来说的话,这时的般若波罗蜜多只是无分别的根本智,后四波罗蜜多则是属于后得智。

  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这是说,虽然我们说初地修布施波罗密多,其实是十波罗密多都修的;我们说二地修持戒波罗密多,实际上其他九波罗密多他也是修的……十地都是这样子。这十波罗密多法门,实际上是一切大乘佛法的总称,一切大乘佛法都被包括在十波罗密多法门中了。

  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

  这是问修行得多长时间才能圆满。

  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

  “五补特伽罗”就是五个位次,每一个修行人都要经过五个位次。“经三无数大劫”,就是咱们常说的三大阿僧祗劫。就是说,修行人要经过五个位次、三大阿僧祗劫,然后成佛。

  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五个位次的第一个是“胜解行”。菩萨从初发无上菩提心开始,这时候他还没有证悟真如,还是凡夫,但他对佛法有深刻的信解(我们把这叫胜解行菩萨),“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这位菩萨要经一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圆满。也就是说,在胜解行地要一阿僧祗劫的时间。这一个实际上就是《唯识三十颂》中说的资粮位、加行位。这胜解行地按四十二位的说法来说的话,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

  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清净增上意乐行”是指菩萨登地了,已得无生法忍了,见道了,入圣位了,十地菩萨都是清净增上意乐行。在十地菩萨里面,前六地菩萨是“有相行”,第七地是“无相行”。“相”就是表现出来,就是内心有所分别。修行的时候内心有分别就叫有相行,修行的时候内心无分别就叫无相行。这是说,从初地到七地圆满是一大阿僧祗劫。注意这个有分别,佛也是有分别的,佛的有分别是凭后得智分别的,佛的有分别但没有染污,我们的有分别是染污的,这不一样。

  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在七地时的修行,还是有功用行,就是说心里还要动念头,从八地开始,成无功用行了。从八地经九地、十地到成佛,圆满了,“经第三无数大劫”,这又得一大阿僧祗劫。五个位次是:胜解行补特伽罗、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无功用行补特伽罗。其中的“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可以包括有相行、无相行、无功用行三个补特伽罗。这五补特伽罗的说法并不通用,到后来世亲在《唯识三十颂》中说五个位次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

  此中有颂:

  把这些内容用个颂子说一下。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

  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这个颂里说了清净力、增上力、坚固心力、升进力。“清净”就是清净力,就是善根。菩萨五十二位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么,把十信摄入十住,就成了四十二位。这个“清净”就是指十信位菩萨栽培的善根达到清净的程度了。这时的清净可不是没有烦恼,烦恼还是有的,但他们要是一提起正念,马上就可以战胜染污心,就指这清净。现在说清净力,就是正念战胜烦恼了,它有这个力量。“增上力”是说的善知识的力量。善知识有帮助你的力量,所以叫增上力。“清净力”是自己本身的力量,“增上力”是善知识的帮助力量。“坚固心”是指在遇到恶知识的时候,你的菩提心不动摇。“升进”就是说,由于自己的清净力,善知识的增上力,加上坚固心,你就时时用功修行,这样就一步步上升。“名菩萨初修”就是说,你要是有这四种力,你就是开始修行的菩萨了。“无数三大劫”,你就进入了三大阿僧祗劫的计算范围之内了。

  

《《摄大乘论》要义 彼修差别分第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