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十地为什么叫法云地?三个理由,“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法云地的“云”,本是一个比喻,云在空中飘,它含藏着水,现在拿云来比喻“总缘一切法智”,就是说十地菩萨的无分别智把一切智(真谛智、世间智,或者说成惑、智二障)都含藏了。还能“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陀罗尼”是总持(总是保持、一直保持,即“念”心所――令心明记不忘)十地菩萨的念能总持一切佛法、总持无量无边的修多罗。“三摩地”是禅定。十地菩萨的无分别智含藏有这么多的东西,所以叫法云地。第二个理由是“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这里用了一个虚空的比喻。虚空是非常广大的,云彩是可以普遍于虚空里。“云”刚才说了,是比喻“总缘一切法智”。这个虚空则是比喻“广大障”,障有烦恼障、所知障。现在这一句长行就是说,十地菩萨所成就的一切法智犹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覆”就是盖、破坏。也就是说,十地菩萨的智能够破坏广大的、无量无边的烦恼障、所知障,能把这些染污法都完全破坏掉。所以说叫法云地。再看第三个理由。“又于法身能圆满故”,“法身”就是真如。法身圆满自然就是证悟真如。云是比喻无分别法智,无分别法法智能够证悟真如,所以叫法云地。这样就有三个理由: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这是成就的功德;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这是破除一切烦恼;及于法身能圆满故――这是证悟法性之理。
得此诸地云何可见?
我怎么知道证悟了初地、二地,乃至十地?
由四种相:
有四种表现,根据这四种表现就知道了。
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
胜解就是深刻的理解、殊胜的见解。你对十地的情况有深刻的见解。“得诸地深信解故”,你说你登初地了,可你对初地没有深刻的见解、殊胜的见解,你说你登五地了,可你对五地还没有殊胜的见解,这可能吗?你对十地没有深深地信解而且通达,你说你登十地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第一个条件。
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
这个正行,各地有各地的正行,“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一般说正行就比较笼统地说,这儿说是十地各有其相应的正行。印顺法师、妙老都是用辨中边论中的十种正行说的,是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思惟、修习。书写就是抄经;供养是用灯呀、花呀之类的供养,就是说你要把抄写的经恭恭敬敬地供养、尊重;施他是说你要多抄几本经书送给别人;听闻是指听经,要听别人讲经;披读是指要读诵经。受持是要不断地温习,要一次一次地读,不要忘了;正开演是要给别人讲解;讽诵就是要会背,背的时候还要象唱歌一样有韵味儿;思惟就是在闲静时要思惟经的道理,不要想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修习就是修行了。这十种里,前八种是闻慧,第九种是思惟、就是思慧,第十种是修慧,这都是正行。无性释473页也是这样,“得於教法十种法行:谓於诸地相应教法,书写、供养、转施、听闻、披读、受持、开示、讽诵、思惟、修习。”
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
什么是得通达?长行中说,你一登初地,就明白了十地法界的情况。我们现在一般有一句话,是常说的,叫“初地不知二地事”,看起来不象,因为论上说的很清楚,“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不过这一句可以这么说,通达了初地法界,就知道了十地法界,这是因为法界是无差别的。
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得成满”是智慧的圆满成就,在第三相“得通达”时是一登初地就知道了二地、三地,乃至于十地法界的情况,现在的得成满是说,你不但知道了,而且亲自到了。长行说是“修诸地到究竟”,就是说圆满成就了初地的功德、圆满成就了二地的功德、圆满成就了三地的功德,一直到圆满成就了十地的功德。
在四相这里,印顺法师和妙老都说第一、第二相是地前,后二相才是地上。我觉得这是印顺法师、妙老说错了。无性释、世亲释中都没有说“第一、第二是地前,第三、第四是地上”的说法。初地有初地的胜解、正行、通达、圆满,二地有二地的胜解、正行、通达、圆满,乃至十地有十地的胜解、正行、通达、圆满,各不相同。
修此诸地,云何可见?
菩萨也是得修止观,你的止观该怎么修呢?初地怎么修、二地怎么修?
谓诸菩萨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相修。
菩萨在诸地修止观,有五种修法。
何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
你说有五种修法,具体是哪五种修法呢?第一是“集总修”,所谓集总修,就是把所有的教法放在一起,观察这教法的根本相通之处,发现一切法都有空性。这是用无分别智观察真如。“集总”就是总括一切教法,一切修多罗、一切陀罗尼、一切止观等,反正是一切的一切。这个集总修就是说,在修布施波罗蜜多的时候,同时我就修了其他的波罗密多,修这一个法的同时我就修了其他所有的法。第二是“无相修”,就是离一切相,修布施离布施相,修持戒离持戒相,反正是修什么就离什么相。第三是“无功用修”,就是不刻意地修而一直在修。也就是不动念而修一切功德。第四是“炽盛修”,就是勇猛精进地修行。第五是“无喜足修”,就是当有了成就的时候,不得少为足,还要继续用功,最后达到无上菩提。菩萨修行,地地都要这么修。
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
这五修能够使菩萨成就五果。
谓念念中销融一切麤重依止,
菩萨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时候,“念念中销融一切麤重依止”,不管你是集总修,还是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你修行中的每一念都与真如相应,每一念都“销融”一切“麤重依止”。“销融”就是破坏,“麤重”就是烦恼种子,烦恼种子会产生种种的错误、种种的过失。这个“依止”就是烦恼种子的依止,当然就是阿赖耶。现在就是说,你修行了,在每地,念念都在破坏烦恼种子,烦恼种子怎么才能破坏,当然得深入法性,不深入法性是不能够破除烦恼种子的。这个咱们就知道了,外道行者,可以成就四禅八定,但烦恼种子不动,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神通了等等,你仍然是凡夫,因为你烦恼没动么~~有一个禅宗公案,一个禅师与一个人一同走路,在一条河边儿,那个人踏水而过,禅师过不去,禅师说,早知道这样我就把你的腿打断。你有了神通也仍然是凡夫。你有没有修行就是看你的烦恼种子有没有去掉,你念念都在去烦恼种子,这就是你修行了,不然就不是。
离种种相得法苑乐,
世亲释220页和无性释473页中都是“离种种想得法苑乐”。我们现在按“种种相”说。这个是说,你在修行的时候,没有分别,这是我、那是法、这是佛、那是魔等等的想法、分别都没有,这也就是无分别之境界。到了无分别的境界,就“得法苑乐”,就是离一切的戏论分别,安住于无分别智,有种种法乐。“苑”就是花园,一个园子里种了很多漂亮的花,你到这里就心情愉悦,这是形容你得了法乐、真如三昧。
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
“能正了知”,“正”就是没有错误,你的了知、认识没有错误就叫“正了知”。“周遍无量”,“周遍”就是一切。“能正了知周遍无量”就是对一切都正确地了知了。“无分限相”是没有分际、没有界限、没有隔碍,“相”就是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说没有表现出界限、隔碍的情况、相貌。长行中的“大法光明”,“大法”就是指佛说的佛法。这第三果就是说,无量的佛法是圆融无碍的,菩萨通达了一切佛法。第一果是能念念消融一切烦恼,第二果是能得真如三昧乐,三果是能通达无量的佛法。
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
这是四果。“顺清净分”的“顺”是随顺,“清净”就是圆成实性、真如,“无所分别”,顺于真如的智慧是无分别智。“无相现行”是说无分别智是离一切相的。这是根本智。前头的“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等,是有分别的,是后得智。
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如果在修行的时候,只修奢摩他而不修毗钵舍那,这样呢,你就想着怎样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的情况是有的。而有的是修毗钵舍那的,你要毗钵舍那的话,你的目的就是见真如,这样呢,因为目的的不同,所以结果大不相同。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在那儿静坐。我们现在说的是修毗钵舍那的情况。如果你修毗钵舍那,那么最开始的奢摩他,是帮助修毗钵舍那的手段,修毗钵舍那的目的是为了见法身、见真如。现在这个五果就是修奢摩他,也修毗钵舍那,目的是“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这是希望自己的修行能够圆满成办。世亲释221页说,“第十地法身说名圆满,第十一佛地法身说名成办。”无性释475页说,“第十地说名圆满,若在佛地,说名成办。”这是一致的,不过世亲把佛地说成十一地倒是很好玩儿的。最后边儿还有一句“能正摄受后后胜因”,这是总括起来说的。“摄受”就是成就,说菩萨由初地到十地,前前诸地的修行是成就后后诸地的胜因。“胜因”是殊胜的因,初地是二地的因,二地是三地的因……九地是十地的因,十地是佛地的因。这样呢,前前成就后后,菩萨的一切功德就逐渐圆满了。
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
“增胜”就是指菩萨一直修呀修,所修的功德很多很多。“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本来呢,波罗蜜多是一摄一切的,但是各地还是各有侧重点儿的不同。初地侧重于修布施波罗蜜多,二地侧重于修持戒波罗蜜多…
《《摄大乘论》要义 彼修差别分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