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圓滿故。
十地爲什麼叫法雲地?叁個理由,“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法雲地的“雲”,本是一個比喻,雲在空中飄,它含藏著水,現在拿雲來比喻“總緣一切法智”,就是說十地菩薩的無分別智把一切智(真谛智、世間智,或者說成惑、智二障)都含藏了。還能“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陀羅尼”是總持(總是保持、一直保持,即“念”心所――令心明記不忘)十地菩薩的念能總持一切佛法、總持無量無邊的修多羅。“叁摩地”是禅定。十地菩薩的無分別智含藏有這麼多的東西,所以叫法雲地。第二個理由是“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這裏用了一個虛空的比喻。虛空是非常廣大的,雲彩是可以普遍于虛空裏。“雲”剛才說了,是比喻“總緣一切法智”。這個虛空則是比喻“廣大障”,障有煩惱障、所知障。現在這一句長行就是說,十地菩薩所成就的一切法智猶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覆”就是蓋、破壞。也就是說,十地菩薩的智能夠破壞廣大的、無量無邊的煩惱障、所知障,能把這些染汙法都完全破壞掉。所以說叫法雲地。再看第叁個理由。“又于法身能圓滿故”,“法身”就是真如。法身圓滿自然就是證悟真如。雲是比喻無分別法智,無分別法法智能夠證悟真如,所以叫法雲地。這樣就有叁個理由: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這是成就的功德;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這是破除一切煩惱;及于法身能圓滿故――這是證悟法性之理。
得此諸地雲何可見?
我怎麼知道證悟了初地、二地,乃至十地?
由四種相:
有四種表現,根據這四種表現就知道了。
一、得勝解,謂得諸地深信解故。
勝解就是深刻的理解、殊勝的見解。你對十地的情況有深刻的見解。“得諸地深信解故”,你說你登初地了,可你對初地沒有深刻的見解、殊勝的見解,你說你登五地了,可你對五地還沒有殊勝的見解,這可能嗎?你對十地沒有深深地信解而且通達,你說你登十地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是第一個條件。
二、得正行,謂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故。
這個正行,各地有各地的正行,“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一般說正行就比較籠統地說,這兒說是十地各有其相應的正行。印順法師、妙老都是用辨中邊論中的十種正行說的,是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思惟、修習。書寫就是抄經;供養是用燈呀、花呀之類的供養,就是說你要把抄寫的經恭恭敬敬地供養、尊重;施他是說你要多抄幾本經書送給別人;聽聞是指聽經,要聽別人講經;披讀是指要讀誦經。受持是要不斷地溫習,要一次一次地讀,不要忘了;正開演是要給別人講解;諷誦就是要會背,背的時候還要象唱歌一樣有韻味兒;思惟就是在閑靜時要思惟經的道理,不要想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修習就是修行了。這十種裏,前八種是聞慧,第九種是思惟、就是思慧,第十種是修慧,這都是正行。無性釋473頁也是這樣,“得於教法十種法行:謂於諸地相應教法,書寫、供養、轉施、聽聞、披讀、受持、開示、諷誦、思惟、修習。”
叁、得通達,謂于初地達法界時,遍能通達一切地故。
什麼是得通達?長行中說,你一登初地,就明白了十地法界的情況。我們現在一般有一句話,是常說的,叫“初地不知二地事”,看起來不象,因爲論上說的很清楚,“于初地達法界時,遍能通達一切地”,不過這一句可以這麼說,通達了初地法界,就知道了十地法界,這是因爲法界是無差別的。
四、得成滿,謂修諸地到究竟故。
“得成滿”是智慧的圓滿成就,在第叁相“得通達”時是一登初地就知道了二地、叁地,乃至于十地法界的情況,現在的得成滿是說,你不但知道了,而且親自到了。長行說是“修諸地到究竟”,就是說圓滿成就了初地的功德、圓滿成就了二地的功德、圓滿成就了叁地的功德,一直到圓滿成就了十地的功德。
在四相這裏,印順法師和妙老都說第一、第二相是地前,後二相才是地上。我覺得這是印順法師、妙老說錯了。無性釋、世親釋中都沒有說“第一、第二是地前,第叁、第四是地上”的說法。初地有初地的勝解、正行、通達、圓滿,二地有二地的勝解、正行、通達、圓滿,乃至十地有十地的勝解、正行、通達、圓滿,各不相同。
修此諸地,雲何可見?
菩薩也是得修止觀,你的止觀該怎麼修呢?初地怎麼修、二地怎麼修?
謂諸菩薩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由五相修。
菩薩在諸地修止觀,有五種修法。
何等爲五?謂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
你說有五種修法,具體是哪五種修法呢?第一是“集總修”,所謂集總修,就是把所有的教法放在一起,觀察這教法的根本相通之處,發現一切法都有空性。這是用無分別智觀察真如。“集總”就是總括一切教法,一切修多羅、一切陀羅尼、一切止觀等,反正是一切的一切。這個集總修就是說,在修布施波羅蜜多的時候,同時我就修了其他的波羅密多,修這一個法的同時我就修了其他所有的法。第二是“無相修”,就是離一切相,修布施離布施相,修持戒離持戒相,反正是修什麼就離什麼相。第叁是“無功用修”,就是不刻意地修而一直在修。也就是不動念而修一切功德。第四是“熾盛修”,就是勇猛精進地修行。第五是“無喜足修”,就是當有了成就的時候,不得少爲足,還要繼續用功,最後達到無上菩提。菩薩修行,地地都要這麼修。
如是五修,令諸菩薩成辦五果:
這五修能夠使菩薩成就五果。
謂念念中銷融一切麤重依止,
菩薩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時候,“念念中銷融一切麤重依止”,不管你是集總修,還是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你修行中的每一念都與真如相應,每一念都“銷融”一切“麤重依止”。“銷融”就是破壞,“麤重”就是煩惱種子,煩惱種子會産生種種的錯誤、種種的過失。這個“依止”就是煩惱種子的依止,當然就是阿賴耶。現在就是說,你修行了,在每地,念念都在破壞煩惱種子,煩惱種子怎麼才能破壞,當然得深入法性,不深入法性是不能夠破除煩惱種子的。這個咱們就知道了,外道行者,可以成就四禅八定,但煩惱種子不動,不管你有什麼樣的神通了等等,你仍然是凡夫,因爲你煩惱沒動麼~~有一個禅宗公案,一個禅師與一個人一同走路,在一條河邊兒,那個人踏水而過,禅師過不去,禅師說,早知道這樣我就把你的腿打斷。你有了神通也仍然是凡夫。你有沒有修行就是看你的煩惱種子有沒有去掉,你念念都在去煩惱種子,這就是你修行了,不然就不是。
離種種相得法苑樂,
世親釋220頁和無性釋473頁中都是“離種種想得法苑樂”。我們現在按“種種相”說。這個是說,你在修行的時候,沒有分別,這是我、那是法、這是佛、那是魔等等的想法、分別都沒有,這也就是無分別之境界。到了無分別的境界,就“得法苑樂”,就是離一切的戲論分別,安住于無分別智,有種種法樂。“苑”就是花園,一個園子裏種了很多漂亮的花,你到這裏就心情愉悅,這是形容你得了法樂、真如叁昧。
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
“能正了知”,“正”就是沒有錯誤,你的了知、認識沒有錯誤就叫“正了知”。“周遍無量”,“周遍”就是一切。“能正了知周遍無量”就是對一切都正確地了知了。“無分限相”是沒有分際、沒有界限、沒有隔礙,“相”就是表現出來的,這就是說沒有表現出界限、隔礙的情況、相貌。長行中的“大法光明”,“大法”就是指佛說的佛法。這第叁果就是說,無量的佛法是圓融無礙的,菩薩通達了一切佛法。第一果是能念念消融一切煩惱,第二果是能得真如叁昧樂,叁果是能通達無量的佛法。
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
這是四果。“順清淨分”的“順”是隨順,“清淨”就是圓成實性、真如,“無所分別”,順于真如的智慧是無分別智。“無相現行”是說無分別智是離一切相的。這是根本智。前頭的“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等,是有分別的,是後得智。
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
如果在修行的時候,只修奢摩他而不修毗缽舍那,這樣呢,你就想著怎樣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樣的情況是有的。而有的是修毗缽舍那的,你要毗缽舍那的話,你的目的就是見真如,這樣呢,因爲目的的不同,所以結果大不相同。從表面上看,他們都是在那兒靜坐。我們現在說的是修毗缽舍那的情況。如果你修毗缽舍那,那麼最開始的奢摩他,是幫助修毗缽舍那的手段,修毗缽舍那的目的是爲了見法身、見真如。現在這個五果就是修奢摩他,也修毗缽舍那,目的是“爲令法身圓滿成辦”,這是希望自己的修行能夠圓滿成辦。世親釋221頁說,“第十地法身說名圓滿,第十一佛地法身說名成辦。”無性釋475頁說,“第十地說名圓滿,若在佛地,說名成辦。”這是一致的,不過世親把佛地說成十一地倒是很好玩兒的。最後邊兒還有一句“能正攝受後後勝因”,這是總括起來說的。“攝受”就是成就,說菩薩由初地到十地,前前諸地的修行是成就後後諸地的勝因。“勝因”是殊勝的因,初地是二地的因,二地是叁地的因……九地是十地的因,十地是佛地的因。這樣呢,前前成就後後,菩薩的一切功德就逐漸圓滿了。
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
“增勝”就是指菩薩一直修呀修,所修的功德很多很多。“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本來呢,波羅蜜多是一攝一切的,但是各地還是各有側重點兒的不同。初地側重于修布施波羅蜜多,二地側重于修持戒波羅蜜多…
《《攝大乘論》要義 彼修差別分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