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彼修差别分第六▪P2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四无碍辩才: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智无碍,有了这四无碍辩才,菩萨才能好好地度众生。

  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

  十地菩萨是远离“诸法中未得自在无明”,而证悟“业自在法界”。“业”就是身、口、意三业,十地菩萨可以在十方界广度众生,三业是自在的。长行中还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陀罗尼”就是总持。“陀罗尼”有四种: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法总持就是对佛陀的教法明记不忘;义总持是指对诸法的义理不忘失;咒总持是说菩萨依定而说咒,这咒可以除众生的灾患;忍总持是说菩萨持法之实相而不失。“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的这个“门”,咱们知道,你要想进屋,这个屋必须有门,没门你就进不去,这就表示说,你要想通达陀罗尼、通达三摩地,也得有个门――下手处,或者说成方法,陀罗尼的文字就是陀罗尼的“门”,三摩地的解释文字就是三摩地的“门”――下手处。要是没有文字,道理就说不成。在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佛一个问题,佛先是默然,默然是最好的回答,但是须菩提不懂,佛就只得用语言文字来说。佛法的道理也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所以说,文字就是一个“门”。“门”就是符号。“三摩地”是定,或者说成等持。陀罗尼门自在、三摩地门自在,就是说,十地菩萨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十地菩萨可以拿任何事物、东西作陀罗尼,还有无量无边的“三摩地门”。十地就说完了,就是说,要对治十种无明、十种障碍,所以说建立十地就可以了。

  此中有三颂:

  下边儿无著论师说了三个颂子,来把前边儿的内容再说一遍,以便于我们记忆。

  遍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

  如是无摄义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种种无别义

  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义

  先看一下这两个颂子。这两个颂子是把十法界相给说一下。“遍行”是初地遍行法界,“最胜”是二地最胜法界,“及与胜流”是三地胜流法界,“如是无摄义”是四地无摄受法界,“相续无别义”是五地相续无差别法界,“无杂染净义”是六地无杂染清净法界,“种种无别义”是七地种种法无差别法界,“不增不减义”是八地不增不减法界,“四自在依义”是说的九地、十地,九地是智自在法界,十地的业自在法界、陀罗尼门自在法界、三摩地门自在法界。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

  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这是第三个颂子。说,十相法界之中有十种染污、十种无明、十种障碍,“治此所治障”,十地菩萨要对治这十种障碍,所以要成立十地的不同。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刚才说了,建立十地是为了对治十种无明、十种障碍,但实际上来说,这十种无明在小乘中是不当成无明的,只是在大乘中才说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就是说,在声闻乘看来,那不是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对菩萨乘来说才是无明,因为菩萨要得证无上菩提,可不是自己入涅槃就够了的。妙老法师说,这十种障碍是只障碍菩提而不障碍涅槃。印顺法师说这十种无明是所知障而不是烦恼障。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辨自他义利胜功能故。

  下边儿是解释十地的名字的含义的。说为什么初地叫极喜地呢?“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说,这是因为修行人刚刚进入圣道,刚刚能够成办自他的义利――刚刚成就了根本无分别智,断了烦恼,他要继续努力修行,就可以得证无上菩提。同时,他也成就了后得智,能教化众生。因为他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所以叫做极喜地。咱们用世俗情况来乇(tuo)的话,比如说有一个故事:某官员找裁缝作件衣服,裁缝问,你当官有多久了,然后裁缝给他说了一套道理,刚当官的人一般会趾高气扬的,表露出来春风得意,衣服要前短后长;当官久了的话,知道要巴结上级了,就得前长后短。现在这位行者就是刚入圣位,表露出来了,因为他表露的很清楚,所以叫极喜地。

  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

  二地为什么叫离垢地?说是因为初地菩萨有时候还犯微细戒,到了二地的时候,才能不犯轻微戒,所以说是“极远离犯戒”――永远不犯戒了,犯戒就是垢染,不犯戒了,就是离垢。这主要是戒清净了。

  何故三地说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

  三地为什么叫发光地?“由无退转等持”,在三地的时候,成就了等持,就不会失掉了。等持是三摩地。还有一个“等至所依止”,“等止”是色界定、无色界定。三地就是“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要是没证到三地,你的定还是会退转的,所以说,三地是无退转等持、等止“所依止”――的靠山。“大法光明所依止故”,“大法”就是殊胜的法、殊胜的教法,“光明”是闻思修的智慧。三地之所以叫发光地,发光的就是“大法光明”,因为有大法光明,所以才有无退转的等持、等至,所以妙老说,“大法光明”是能依止、不退转的等持、等至是所依止。不退转的等持、等至都是定,不过是不同的定,而“大法光明”是慧,依定能够发慧,所以叫“依止”。修行有些情况是很特别的,我们是先有信佛按佛说的一步步修来的,而有的人不是,比如外道,他们可能是先修定的,已经得了四禅之类,到这时候遇到了佛法,才开始发菩提心、开始学佛法,这样的人可以很快得初地、二地……他在初地的时候就有等持、等至了,但我们一般来说,是到三地才能成就等持、等至的。

  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

  四地为什么叫焰慧地?“焰”就是火,表示光明、智慧。“由诸菩提分法”,“菩提分”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内容。因为菩萨修行三十七道品了,看,我们把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之类说成小乘法,其实是基础,是必须得学的。《地藏十轮经》中说,不习二乘法,何能修大乘?现在就是说,修行三十七道品而得智慧,这智慧就象火焰一样,所以叫“焰”。这个火焰能够“焚灭一切障故”,能烧掉一切的障碍,所以叫焰慧地。圣人也还是有无明的,要凭修行消灭。

  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

  五地为啥叫极难胜地?“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真谛智”是无分别的,说五地菩萨用真谛智观察苦集灭道等,得知一切法本空,是离一切名相的、是无分别的。“世间智”是有分别的,五地菩萨要广度众生,因为众生有种种名相、分别,所以菩萨就假借种种的名相、分别来开示众生。所以,“世间智”表现出来的就是有分别、缘名相。这样来看,“真谛智”与“世间智”是“更互相违”的――互相违反、不一致。“合此难合令相应故”,要是我们的话,把两个互相矛盾的事物合在一起是不可能的,水火不容,但五地菩萨能够把这两种互相违反的事物合起来,“令相应”,所以叫极难胜地。

  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

  六地为什么叫现前地?“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这个“缘起智”就是观察十二缘起的智慧。“由缘起智为所依止”就是说,依止于十二缘起的智慧而修行。你来观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然后再拐回来,观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一直到生灭则老死灭。经过这样的观察,最后你就“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就是说能使般若智慧、无分别智现前。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一直到生灭则老死灭,这是转凡成圣的还灭门,是清净缘起的境界。你要是正着流转的话,就是染污境界。清净出现,染污就没有了,但要是没有染污的话,二元对立的清净就也没有了,这就清净、染污都没有了、都不可得,就成了无分别。无分别智现前,就叫现前地。

  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故。

  七地为啥叫远行地?长行中说是“至功用行最后边故”,“功用”的“功”就是努力,努力修行,就是勇猛精进。“至功用行最后边故”就是说,从开始修行就要努力精进,就是要刻意地努力,可是到七地的时候,这是到了刻意用功这个情况是最后边儿了,过了这个边以后就不用刻意用功了,成了不刻意用功自然用功,这叫远行地。

  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

  八地为什么叫不动地呢?有两个原因:一切相不能动、有功用行不能动。“一切相不能动”的“相”,就是指心里所缘虑的境界,心里有时缘虑世间相、有时缘虑出世间相,既然有相那就有分别。我们在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说心不要为烦恼所动,不要为贪瞋痴所动,这就是清净,但到八地的时候,我们说那实际上还不是清净,要不为“一切相”所动才行,就是说我们也不能为清净法所动。再看“有功用行不能动”,这是指没有了要修行的念头,因为他一直在修行、自然不修行。因为这二个不动,所以叫不动地。

  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

  为什么九地叫善慧地呢、就是因为九地菩萨得了“最胜无碍智”,“最胜”就是最殊胜,“无碍”是无障碍,无障碍主要有法无障碍、义无障碍、词无障碍、智无障碍。法无障碍是指佛法,九地菩萨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法”就是能诠显道理的名相。义无障碍是指佛法名相所诠显的道理九地菩萨都通达无碍,法华经他通达,华严经他也通达,大般若经他也通达,阿含经他也通达……所有的修多罗他都通达。词无障碍的“词”,就是语言文字,众生有无量无边,那么众生的语言就有无量无边,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人还有各地的方言等等,这些呢,对九地菩萨来说,都不是障碍。智无障碍是智慧广大。

  何故十地说名法云?…

《《摄大乘论》要义 彼修差别分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