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彼修差別分第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四無礙辯才: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智無礙,有了這四無礙辯才,菩薩才能好好地度衆生。

  第十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陀羅尼門、叁摩地門自在依止義。

  十地菩薩是遠離“諸法中未得自在無明”,而證悟“業自在法界”。“業”就是身、口、意叁業,十地菩薩可以在十方界廣度衆生,叁業是自在的。長行中還有“陀羅尼門、叁摩地門自在”,“陀羅尼”就是總持。“陀羅尼”有四種: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陀羅尼、忍陀羅尼。法總持就是對佛陀的教法明記不忘;義總持是指對諸法的義理不忘失;咒總持是說菩薩依定而說咒,這咒可以除衆生的災患;忍總持是說菩薩持法之實相而不失。“陀羅尼門、叁摩地門”的這個“門”,咱們知道,你要想進屋,這個屋必須有門,沒門你就進不去,這就表示說,你要想通達陀羅尼、通達叁摩地,也得有個門――下手處,或者說成方法,陀羅尼的文字就是陀羅尼的“門”,叁摩地的解釋文字就是叁摩地的“門”――下手處。要是沒有文字,道理就說不成。在金剛經中,須菩提問佛一個問題,佛先是默然,默然是最好的回答,但是須菩提不懂,佛就只得用語言文字來說。佛法的道理也是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所以說,文字就是一個“門”。“門”就是符號。“叁摩地”是定,或者說成等持。陀羅尼門自在、叁摩地門自在,就是說,十地菩薩有無量無邊的陀羅尼,十地菩薩可以拿任何事物、東西作陀羅尼,還有無量無邊的“叁摩地門”。十地就說完了,就是說,要對治十種無明、十種障礙,所以說建立十地就可以了。

  此中有叁頌:

  下邊兒無著論師說了叁個頌子,來把前邊兒的內容再說一遍,以便于我們記憶。

  遍行,最勝義及與勝流義

  如是無攝義相續無別義

  無雜染淨義種種無別義

  不增不減義四自在依義

  先看一下這兩個頌子。這兩個頌子是把十法界相給說一下。“遍行”是初地遍行法界,“最勝”是二地最勝法界,“及與勝流”是叁地勝流法界,“如是無攝義”是四地無攝受法界,“相續無別義”是五地相續無差別法界,“無雜染淨義”是六地無雜染清淨法界,“種種無別義”是七地種種法無差別法界,“不增不減義”是八地不增不減法界,“四自在依義”是說的九地、十地,九地是智自在法界,十地的業自在法界、陀羅尼門自在法界、叁摩地門自在法界。

  法界中有十不染汙無明

  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這是第叁個頌子。說,十相法界之中有十種染汙、十種無明、十種障礙,“治此所治障”,十地菩薩要對治這十種障礙,所以要成立十地的不同。

  複次,應知如是無明于聲聞等非染汙,于諸菩薩是染汙。

  剛才說了,建立十地是爲了對治十種無明、十種障礙,但實際上來說,這十種無明在小乘中是不當成無明的,只是在大乘中才說是無明。“于聲聞等非染汙”就是說,在聲聞乘看來,那不是染汙。“于諸菩薩是染汙”,對菩薩乘來說才是無明,因爲菩薩要得證無上菩提,可不是自己入涅槃就夠了的。妙老法師說,這十種障礙是只障礙菩提而不障礙涅槃。印順法師說這十種無明是所知障而不是煩惱障。

  複次,何故初地說名極喜?由此最初得能成辨自他義利勝功能故。

  下邊兒是解釋十地的名字的含義的。說爲什麼初地叫極喜地呢?“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說,這是因爲修行人剛剛進入聖道,剛剛能夠成辦自他的義利――剛剛成就了根本無分別智,斷了煩惱,他要繼續努力修行,就可以得證無上菩提。同時,他也成就了後得智,能教化衆生。因爲他有這樣殊勝的功德,所以叫做極喜地。咱們用世俗情況來乇(tuo)的話,比如說有一個故事:某官員找裁縫作件衣服,裁縫問,你當官有多久了,然後裁縫給他說了一套道理,剛當官的人一般會趾高氣揚的,表露出來春風得意,衣服要前短後長;當官久了的話,知道要巴結上級了,就得前長後短。現在這位行者就是剛入聖位,表露出來了,因爲他表露的很清楚,所以叫極喜地。

  何故二地說名離垢?由極遠離犯戒垢故。

  二地爲什麼叫離垢地?說是因爲初地菩薩有時候還犯微細戒,到了二地的時候,才能不犯輕微戒,所以說是“極遠離犯戒”――永遠不犯戒了,犯戒就是垢染,不犯戒了,就是離垢。這主要是戒清淨了。

  何故叁地說名發光?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

  叁地爲什麼叫發光地?“由無退轉等持”,在叁地的時候,成就了等持,就不會失掉了。等持是叁摩地。還有一個“等至所依止”,“等止”是色界定、無色界定。叁地就是“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要是沒證到叁地,你的定還是會退轉的,所以說,叁地是無退轉等持、等止“所依止”――的靠山。“大法光明所依止故”,“大法”就是殊勝的法、殊勝的教法,“光明”是聞思修的智慧。叁地之所以叫發光地,發光的就是“大法光明”,因爲有大法光明,所以才有無退轉的等持、等至,所以妙老說,“大法光明”是能依止、不退轉的等持、等至是所依止。不退轉的等持、等至都是定,不過是不同的定,而“大法光明”是慧,依定能夠發慧,所以叫“依止”。修行有些情況是很特別的,我們是先有信佛按佛說的一步步修來的,而有的人不是,比如外道,他們可能是先修定的,已經得了四禅之類,到這時候遇到了佛法,才開始發菩提心、開始學佛法,這樣的人可以很快得初地、二地……他在初地的時候就有等持、等至了,但我們一般來說,是到叁地才能成就等持、等至的。

  何故四地說名焰慧?由諸菩提分法焚滅一切障故。

  四地爲什麼叫焰慧地?“焰”就是火,表示光明、智慧。“由諸菩提分法”,“菩提分”是叁十七道品中的內容。因爲菩薩修行叁十七道品了,看,我們把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之類說成小乘法,其實是基礎,是必須得學的。《地藏十輪經》中說,不習二乘法,何能修大乘?現在就是說,修行叁十七道品而得智慧,這智慧就象火焰一樣,所以叫“焰”。這個火焰能夠“焚滅一切障故”,能燒掉一切的障礙,所以叫焰慧地。聖人也還是有無明的,要憑修行消滅。

  何故五地名極難勝?由真谛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

  五地爲啥叫極難勝地?“由真谛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真谛智”是無分別的,說五地菩薩用真谛智觀察苦集滅道等,得知一切法本空,是離一切名相的、是無分別的。“世間智”是有分別的,五地菩薩要廣度衆生,因爲衆生有種種名相、分別,所以菩薩就假借種種的名相、分別來開示衆生。所以,“世間智”表現出來的就是有分別、緣名相。這樣來看,“真谛智”與“世間智”是“更互相違”的――互相違反、不一致。“合此難合令相應故”,要是我們的話,把兩個互相矛盾的事物合在一起是不可能的,水火不容,但五地菩薩能夠把這兩種互相違反的事物合起來,“令相應”,所以叫極難勝地。

  何故六地說名現前?由緣起智爲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

  六地爲什麼叫現前地?“由緣起智爲所依止”,這個“緣起智”就是觀察十二緣起的智慧。“由緣起智爲所依止”就是說,依止于十二緣起的智慧而修行。你來觀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然後再拐回來,觀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一直到生滅則老死滅。經過這樣的觀察,最後你就“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就是說能使般若智慧、無分別智現前。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一直到生滅則老死滅,這是轉凡成聖的還滅門,是清淨緣起的境界。你要是正著流轉的話,就是染汙境界。清淨出現,染汙就沒有了,但要是沒有染汙的話,二元對立的清淨就也沒有了,這就清淨、染汙都沒有了、都不可得,就成了無分別。無分別智現前,就叫現前地。

  何故七地說名遠行?至功用行最後邊故。

  七地爲啥叫遠行地?長行中說是“至功用行最後邊故”,“功用”的“功”就是努力,努力修行,就是勇猛精進。“至功用行最後邊故”就是說,從開始修行就要努力精進,就是要刻意地努力,可是到七地的時候,這是到了刻意用功這個情況是最後邊兒了,過了這個邊以後就不用刻意用功了,成了不刻意用功自然用功,這叫遠行地。

  何故八地說名不動?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

  八地爲什麼叫不動地呢?有兩個原因:一切相不能動、有功用行不能動。“一切相不能動”的“相”,就是指心裏所緣慮的境界,心裏有時緣慮世間相、有時緣慮出世間相,既然有相那就有分別。我們在開始修行的時候,我們說心不要爲煩惱所動,不要爲貪瞋癡所動,這就是清淨,但到八地的時候,我們說那實際上還不是清淨,要不爲“一切相”所動才行,就是說我們也不能爲清淨法所動。再看“有功用行不能動”,這是指沒有了要修行的念頭,因爲他一直在修行、自然不修行。因爲這二個不動,所以叫不動地。

  何故九地說名善慧?由得最勝無礙智故。

  爲什麼九地叫善慧地呢、就是因爲九地菩薩得了“最勝無礙智”,“最勝”就是最殊勝,“無礙”是無障礙,無障礙主要有法無障礙、義無障礙、詞無障礙、智無障礙。法無障礙是指佛法,九地菩薩通達無量無邊的佛法,“法”就是能诠顯道理的名相。義無障礙是指佛法名相所诠顯的道理九地菩薩都通達無礙,法華經他通達,華嚴經他也通達,大般若經他也通達,阿含經他也通達……所有的修多羅他都通達。詞無障礙的“詞”,就是語言文字,衆生有無量無邊,那麼衆生的語言就有無量無邊,人有人言、獸有獸語,人還有各地的方言等等,這些呢,對九地菩薩來說,都不是障礙。智無障礙是智慧廣大。

  何故十地說名法雲?…

《《攝大乘論》要義 彼修差別分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