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一定不會這樣作的,爲啥?我們看大師們的判教,其實是大師們自己根據自己的理解在給排序,在佛教中誰最圓滿?釋迦牟尼!可釋迦牟尼在《解深密經》中已經把順序說出來了,所以玄奘法師只要把這經譯出來就行了,根本不用自己來排。自己不用排當然也就不用自己解釋這樣排的理由,所以他沒有創宗立派。有人說,“玄奘法師作爲一個譯經大師是很成功的,但作爲一個創宗立派的大師是很失敗的”。這有點兒廢話。
這個《攝大乘論》的經本一般來說有四個,現在又多了一個,就五個。一個是佛陀扇多譯的,有二卷。一個是真谛法師譯的,有叁卷。一個就是玄奘法師譯的,叁卷。這叁個譯本都是收在大正藏第31冊裏邊兒。另外達摩笈多也譯過,你們翻到76頁,這是《世親攝論釋敘》,在倒數第五行中說,“譯斯本論,凡有四本。一爲後魏佛陀扇多。二陳真谛。叁隋笈多。四唐玄奘。”這裏就舉了四個。第五個是韓老譯的,彌勒網站上有,叫《總攝大乘綱領論》。
注釋呢,常用的有二個,就是世親釋、無性釋。世親釋有叁個譯本,563年真谛法師在譯《攝大乘論》的同時譯出了世親釋,後來成了攝論宗的根本所依。第二個譯本是答摩笈多等譯出來的,第叁個是玄奘法師譯的。至于無性的釋則只有玄奘法師的一個譯本。
現在有王恩洋的一個疏,印順老法師的一個講記,網上有妙老的講記,還有韓老的講記,我手邊兒還有一個正剛法師的《攝大乘論講義》,是正剛法師在中國佛學院講課的記錄稿,不過校對的不是甚仔細(補充:羅時憲先生有一個《攝大乘論疏》,是在《羅時憲全集》第六卷裏邊兒,不過羅先生的疏只是一點兒,《所知依》也沒有講完。羅時憲先生一九九叁年去世,其在世時曾被稱爲第一唯識大家)。參考資料大概就這麼多。王恩洋的疏比較難,印順法師其實是中觀家,他講的唯識實在不純,拿中觀來套。我們知道,中觀家講的唯識實際上不是唯識,他們講唯識的目的是爲了弘中觀,他們破唯識的目的實際上是爲了在破唯識的過程中顯示中觀,唯識他們說的根本不對,我們可以以法尊法師的《四宗要義》爲標本來觀察,確實是這樣的。你可以看看妙老法師的和韓老的。在大正藏裏還有幾個參考資料:有一個《攝大乘論略疏》,在第六十九冊,日本人寫的;第八十五冊也還有幾篇,《攝大乘論疏》、《攝大乘論抄》、《攝大乘論章》、《攝論章》等。
這部《攝大乘論》雖然說叫“論”,但它實際上是一個經釋,是無著菩薩對《阿毗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的一個解釋。另外咱們知道,誰解釋佛法也不能自己瞎解釋,都得有聖言量依據,那麼,無著菩薩在這個《攝大乘論》中也引用了不少經論。引用的有《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在第叁頁中說,“如《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這個《解深密經》在唯識宗中占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它是根本大典。我們常說的唯識宗所依的經典有六經十一論,實際上有點兒扯,比如《華嚴經》,說實在的,它與唯識的關系不是十分密切,只不過華嚴中說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已,其實在其他經中對唯心論述得更充分。我們說唯識所依的典籍有六經十一論,實際上是窺基法師在《成唯識論述記》中引用的經典有六經十一論而已。《攝大乘論》中對《華嚴經》的引用如第二十一頁中說,“如《十地經》薄伽梵說如是叁界皆唯有心。”這《十地經》就是《華嚴經·十地品》。還引用有增一阿笈摩的經文,在第五頁中說,“如彼增一阿笈摩說,世間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還引用有《如來出現功德經》,在第五頁的最後一行,“於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接著還引用了大衆部阿笈摩,說:“於大衆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忙根本識”。還引用有《辨中邊頌》、《分別瑜伽論》等等。
下邊兒就開始說正文。
總標綱要分第一
在無著論師本來的著作中,並沒有這樣的分法,這是後人給分的。現在我們看佛教典籍,發現不少都有科判,這總標綱要分第一、所知依分第二……其實就是簡單的科判了。佛教的經論一般情況下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個總標綱要分第一就相當于序分。這個序分是綱要。
一上來無著論師先成立大乘是佛說。大乘到底是不是佛說的問題,確實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到現在人們還提。無著論師在這裏成立大乘是佛說,不是用的旁的方法,而是用大乘自身來證大乘。我們就看論文。咱們手裏的這本書印的不錯,已經把段兒給斷了一下子。咱們一般情況下就按這斷過的段兒。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爲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叁者、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于大乘真是佛語。
第一句話是“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爲顯大乘體大故說。”這一句話是無著論師在介紹自己造這部論的目的。在一般的說法中,都說利樂有情故如何如何的,這裏呢,無著論師沒那麼說。《阿毗達磨大乘經》是無著論師寫這部《攝大乘論》的根本所依,所以,一上來無著論師就先說明了這個,也就是說,我下邊兒文字的思想都是有來源的。可惜的是,這部《阿毗達磨大乘經》沒有翻譯到中國來,所以我們只能憑無著論師的這個《攝大乘論》來了解這部經。“阿毗達磨”是梵語的音譯,用漢語說就是“對法”,“對”就是向、趣向,趣向什麼呢?趣向于“法”,這裏的“法”當然是指佛法了,不是指別的什麼,當你趣向于佛法的時候,你才可以得涅槃、證菩提。羅時憲先生疏中說,當阿毗達磨作對法講的時候,“法”應該指無住涅槃。“阿毗達磨”的“阿毗”還有“伏”的意思,那麼,“達磨”這個“法”就應該是指一切的種種邪論。“薄伽梵”,就是佛陀,有好多意思。能破義:就是說薄伽梵可以摧破一切煩惱。有德義:佛具足無量的功德。有名聲義:世出世間都知道佛。巧分別義:佛可以善巧地分別一切法、非法。自在義:沒有煩惱。等等,還有不少說法。“已能善入大乘菩薩”就是聖者了,可不是指我們這些初發心菩薩。“菩薩”是覺有情,就是可以使有情覺悟者。“體大”就是指教、理、行、果全都是最殊勝的。教就是語言文字。理是佛法之理。這是很重要的,我常說大乘佛教的語殊勝、義殊勝,這兩個是聯系在一起的,可不能分開,象現在有人把《心經》配上流行音樂在大街上傳唱,還要搞一些白話佛經之類,這都是損害佛教的殊勝語,語損失義也隨之損失,這都是要不得的。行就是行持。大乘的行持也是殊勝的,有六度萬行。果是果位。大乘的果也是殊勝的,是得大菩提。這一句話就是說,那些聖位菩薩,在佛陀面前,爲了勸我們學習大乘教法、發無上心而說了《阿毗達磨大乘經》。我無著現在來解說這《阿毗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當然也是這個目的。當時我們學這部論的時候,老師說這句話有兩個暗示,一個是暗示這部經不是佛所說,是菩薩所說而被佛印可了。另一個是暗示無著論師自己已經不是凡夫,而是善入大乘的菩薩。這個我們不管。
“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再看這一句。上一句說爲了顯示大乘體大故說,這一句就具體地說說了什麼。說根據大乘教法,諸佛有十種特別殊勝之處。這個“十相”的“相”就是表現出來可以被我們認識者。這個“殊勝殊勝”的第一個殊勝,應該是“摩诃”的同意詞,超越義。也就是所顯示的法。第二個殊勝是能顯示的教,也就是語言文字。也就是說,第一個殊勝是理,第二個殊勝是教。也就是義殊勝、語殊勝。世親說,“義因殊勝,故語果是殊勝”,也就是說,第一個殊勝是因,第二個殊勝是果。具體的十種殊勝之處是什麼呢?就是“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叁者、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其實這部《攝大乘論》就是講了這十相,下邊兒就是按照這十相來講的。因爲表現出了這十相,所以我們才說他殊勝。現在咱們只簡單知道一下,後邊兒再詳細說。“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于大乘真是佛語。”大乘是不是佛說,通過這十相就可以顯示出來,確實是佛說!
複次,雲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于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叁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叁、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叁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叁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叁、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由此所說十處,顯于大乘異聲聞乘;又顯最勝,世尊但爲菩薩宣說。是故應知但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
“複次,雲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于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大乘法是殊勝的,憑什麼說大乘法殊勝呢?就是因爲這十相殊勝在聲聞乘、緣覺乘裏都是沒有的,只是在大乘中說得是相當的充分,所以這才是殊勝殊勝語…
《《攝大乘論》要義 總標綱要分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