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

  

所知依分第二

  在總標綱要分中已經把線索標出來了,現在還得詳細地說明。標題“所知依分第二”中的“所知依”,就是阿賴耶。“第二”是次序,第一是總標綱要,第二是所知依。看正文。

  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

  本論一開始正文就要先說所知依――阿賴耶。“此中”就是這裏;“且說”的“且”是將要的意思,表示下邊兒馬上就要開始說了,這個“且”要是放在句首的話,是做語助,這裏不是句首。這裏要先說說所知依就是阿賴耶。關于阿賴耶,大乘要成立它,你就得有理由,無著論師是先用聖教量成立,再用比量成立。下邊兒我們就看。

  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

  這是一個問,是大乘模擬反對派的口氣而發問。說:你說阿賴耶不行,得釋迦牟尼佛說那才行,我只信服釋迦牟尼,你們說的不管用。釋迦牟尼說過阿賴耶嗎?這一個問呢,實際上是這樣的,先是說:釋迦牟尼說所知依是阿賴耶嗎?就是說我們所面對的一切的所依處是阿賴耶,這是佛說的嗎?在哪兒說的呢?再是說:阿賴耶真的就是阿賴耶嗎?也就是說,釋迦牟尼說的阿賴耶真的就是阿賴耶嗎?就是說,佛這話是不是方便說呢?

  謂薄伽梵于阿毘達磨大乘經伽陀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外人問了,說佛在哪兒說的阿賴耶?小乘說我怎麼沒聽說過呢~~現在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確實是說過阿賴耶,這不是我們瞎編的。說,比如說在《阿毗達磨大乘經》中,就有這樣的話: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說,我們從這幾句話中就可以知道。“薄伽梵”就是佛。“伽陀”就是頌子。說我們從這個頌子中就可以知道阿賴耶。“無始時來界”的“始”就是開頭,“無始”就是沒有開頭,“無始時”就是沒有開始的時間,你向前找,根本就找不到一個開頭,找不到一個開始。對時間的理解,印度和中國的民族習俗差異很大,印度不注意時間,中國相對來說注意得多。經典中間常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之類,就是有那麼一個時候,到底啥時候,不知道。法師們講經的時候,說這是時成就,說要是有具體的時間的話就不是時成就了,你可能會說,那是某個年代的情況了,現在已經不合適了,現在是“一時”,根本不說具體時間,你怎麼比?這是有些侃了。你寫“一時”也不耽誤這問題的出現,這其實是民族特點而已。根本不用那麼玄的,但宗教必須保持神秘,沒有神秘感就不是宗教了。爲什麼不說具體時間呢?主要是人們的思維會不由自主的聯想,比如我給你說秦朝時,你立馬就想到秦朝的某事兒,這是“法爾俱思維”。我記得說過一個咒語爲什麼盡用冷僻字的事兒,就是爲了擋住你的思維。現在不說具體時間也是這個意思。“界”就是因,就是所知依的依,也就是種子,就是阿賴耶裏邊兒的種子。這裏的種子包括染汙的種子也包括清淨的種子。“一切法等依”,“一切法”就是所有的法,“等”是說法有很多很多。“依”就是依靠,一切法都得依靠它。“由此有諸趣”,“由此”就是由“無始時來界”,“此”就是“界”,就是種子,由于染汙的種子而有“諸趣”,諸趣就是六道,叁惡道、叁善道,這就是因爲無始以來貪、瞋、癡等煩惱的熏習,所以我們在六道裏流轉不停。因爲無始以來的種子,所以就有了六道輪回的變現。“及涅槃證得”,因爲我們在生死裏流轉,有的衆生感覺到苦惱了,于是要解脫,而有些呢,他不是想解脫,而是麻痹自己的神經,苦中作樂,在苦中找出一些相對的快樂,要不然就騙騙自己,這些人我們不說他。我們只說想要解脫的這一部分衆生,他們要解脫,就去修學聖道,由戒、定、慧而滅除了無始時來的“界”,那麼就證得涅槃了。從這一個偈頌,就可以知道阿賴耶識就是所知依,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有了阿賴耶才有六道輪回,才有涅槃證果。記好:“界”就是種子,種子集起來就是阿賴耶。

  即于此中複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剛才引了《阿毗達磨大乘經》中的一個頌子,來證明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現在再引一個頌子來證明阿賴耶真的是阿賴耶。“即于此中”,說,還是這《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複說頌曰”在《阿毗達磨大乘經》中還說有這樣一個頌子,“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攝藏諸法”就是指一切種子識攝藏諸法。因爲一切種子識能夠攝藏諸法,所以我們叫它阿賴耶。阿賴耶就是藏的意思。“攝”是持的意思,我們把一個東西捏到手裏、掌握住了,就叫持。前六識的一切活動,都被阿賴耶攝持,也就是說都在阿賴耶的掌握之中。當然,不是說阿賴耶這會兒高興了,說耳識你活動活動,耳識就得起來活動活動,不是這樣的,它的掌握可不是這樣掌握的,它是有一定的規則的。前六識的活動,被阿賴耶識攝持,阿賴耶接受前六識那個印象就叫攝,接受了以後不使它失壞就叫“藏”。無始以來,阿賴耶識裏攝持了無量無邊的種子,這些種子遇到因緣,它就會成爲果報。從這一方面來說,阿賴耶識有攝藏一切法的種子的這種功能,我們叫它“一切種子識”。我們經常說種子,種子是什麼?你們接觸過唯識了,應該知道習氣,種子就是習氣,就是無始以來所形成的種種習氣。習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經驗,經驗有很多,對我們來說,有人生的經驗、有修行的經驗。這都是種子。種子與本識的關系,被後來的論師們給解釋的可複雜了,本論說是不一不異,但有人說種子不是本識,攝持種子的才是本識等等,以後再說。“一切種子識”的“識”,按傳統的說法,就是了別,就是覺了、分別,這裏先按傳統的說法來說。種子組合起來就是一切種子識,這些種子不是死的,是一直在活動著的,妙老法師在講的時候說,“如果阿賴耶識不在,就是死亡了”,說實在的,我不喜歡這說法,因爲人死了也不是阿賴耶識不在了,只是某一業種子勢力用盡而已,阿賴耶識是種子流,所以我覺得這說法不好。“種子識”不斷地攝藏諸法的種子,“故名阿賴耶”,因爲它不斷地攝藏諸法的種子,所以就叫“阿賴耶”。最後一句是“勝者我開示”,“勝者”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說,阿賴耶識這個事兒呢,佛只對大菩薩們說,對其他人是不說的。

  以上是無著論師引用經中的說法來證明阿賴耶,說這也是佛陀說的。人們對權威才臣服,所以必須拿出權威來,臣服權威是成熟的標志,所以你拿出權威了,我就信了。在佛教中,最大的權威的佛陀,是聖教量,你得拿出這個來,無著論師這裏就是拿出的《阿毗達磨大乘經》。

  如是且引阿笈摩證,複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

  前邊兒拿出來了經典,但裏面的具體內含還是得說說的。“如是且引阿笈摩證”,這是指前面引的一段經文,說經文已經引過了。“複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爲什麼把此識叫阿賴耶呢?下邊兒說了攝藏、執藏兩個意思。咱們一個一個來看。

  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

  這是說的攝藏義。“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有生”,就是指有爲法,有爲法是有生有滅的。“雜染品法”,好,就是有漏的那一些。“品”就是種類,法有有漏、無漏兩類,“雜染品法”就是有漏這一類。我們現在所作的一切,壞事兒也罷、好事兒也罷,因爲有“我見”在裏邊兒,所以都是有漏的。“于此攝藏爲果性故”,世親論師把攝藏解釋成“于中轉故”,這句話在九十一頁。“于中轉”就是說,這些有生雜染品法都是在一切種子識裏邊兒活動的。“轉”就是生起現行,就是活動,也就是刹那生滅。這一個“于此攝藏爲果性故”是說,這些雜染品法是一切種子識的果性,阿賴耶是一切雜染品法的因性。這就是因爲雜染品法是種子的變現。不過我們要知道,阿賴耶識和種子不可分離的,就是說,雜染品法是種子的果性,雜染品法是阿賴耶識的果性。

  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上一句說雜染品法是種子識阿賴耶的果性,這一句是說阿賴耶是一切雜染品法的因性,或者說阿賴耶識裏面攝藏的種子是雜染品法的因性。種子是因,一切雜染品法是果。“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所以叫做藏識。“攝藏”印順法師、妙老都說成共生共滅、俱生俱滅,這本沒什麼,可他們說是阿賴耶與雜染品法俱生俱滅,我想應該是某種子與這種子現行的法。要是說成阿賴耶的話,則阿賴耶包括太廣。當然了,我們沒有辦法把種子和阿賴耶識分開,因爲阿賴耶本就是種子組合體,離了種子就沒有阿賴耶可得,但我們用語言說的時候還是得注意的。大乘佛教建立阿賴耶,就是要替流轉還滅的一切法找一個立足點,有了阿賴耶,才可以說明萬法的生起,及滅後功能的存在。阿賴耶是一切法的所依,諸法從之而生起,諸法的功能因之而保存,它有攝藏的性能,所以稱爲阿賴耶。我們往下看。

  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剛才說了攝藏,現在說的是執藏義。“或諸有情”,這個“或”可不是或者的意思,而是有、有的的意思,又的意思,咱們古漢語中的用法。有人把這個“或”,講成或者,很不順。“諸有情”的“諸”當然是很多,這就給“或”對應上了。說,有的人、有的衆生,“攝藏此識”,“攝藏此識”就是執著這阿賴耶,以爲這阿賴耶就是自我。這一“攝藏此識爲自我”,就是說執著這個阿賴耶識是有我的體性的意思,如果說只是假名爲我的話,那就沒有多大關系了,以爲是有真實體性的“我”,這可就大大的不妙了。阿賴耶識不是無爲法,無爲法是沒有生住異滅的。而阿賴耶識,它是剎那剎那生住異滅,因爲它刹那刹那生住異滅,以致于我們認爲它不生住異滅了。就是這樣,比如說我,我是一個十分純粹的佛教徒,是一個…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