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P10

  ..續本文上一頁。“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爲其自性”,“異熟識”就是阿賴耶識,它是阿賴耶識是果相。“異熟”有好幾個意思,一個是異時而熟,就是過去造業,以後感果,這就異時而熟。還有異類而熟,就是因有善惡,但果唯無記。還有一個是變異而熟,就是說我是一個人,我造了業,後來感得我到餓鬼道去受生,人造業可餓鬼受苦,這就是變異而熟。異熟識是果相,就是雜染品類諸法從無始以來這樣熏習,阿賴耶識這樣相續地存在,就叫果相。說異熟識是果相,也就是說阿賴耶識就是這樣存在的。“一切種子爲其自性”,這是說異熟識果相,是因爲有一切種子的關系,無始以來這雜染品類諸法的熏習,而有了很多很多的種子,所以他能夠成爲異熟識,所以又能接受雜染品類諸法的熏習,又成爲一切種子……因爲因,所以果,因爲果,所以因……緣起就是這樣一回事兒。果是由一切種子的因而來的,一切種子是由雜染品類諸法的熏習而有的,所以,我們可以從因著手修行。“能攝叁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說,異熟識可以攝盡叁界,因爲叁界都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變現的。“一切自體”的“自體”是指生命體,就是衆生。“一切趣”就是六道。這就是說,阿賴耶識統攝叁界、六道。下邊兒說種子。

  此中五頌:

  接下來有五個頌子。

  外、內。不明了于二唯世俗

  勝義。諸種子當知有六種

  剎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

  決定、待衆緣 唯能引自果。

  這是前兩個頌子。我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頌子打散讀。先看“外內”,它是說,種子有兩類,一類是外種子,一是是內種子。外種子就是麥種、玉米種等這一些,這是隨世間說法而說的,內種就是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再看“不明了、于二”,“不明了”是說外種子的性質沒有善、惡,統統是無記的。“于二”是說內種子是有清淨、雜染之分的。整體阿賴耶是無覆無記,但單說裏邊兒的種子,那是有善、惡的。“唯世俗、勝義”,世俗是指外種子,勝義是指內種子。“諸種子當知有六種”,種子六義。下邊兒就要說了,符合六義的是種子,否則就不是。“剎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這就是六義。接著稍微介紹一下。“剎那滅”,這是第一個條件。某一法一出現,一下子它就得滅,剎那生、剎那滅,如果它生起來後要停一下再滅,那是不行的,沒有生滅,就成無爲法,更不能作種子了。這刹那滅就是說生滅只是刹那間的事兒,生滅刹那,永無停息。幹脆就說是生滅同時,生即是滅。生起後不能停留,立馬就得滅。它生的時候就是它滅的時候。佛教說的生、住、異、滅,中間有個“住”,這個“住”是指前後念的差異太小而已,根本就沒有停的時候,必須刹那刹那都變,假如說在某一個刹那它停住了,那麼後邊兒的變化過程就沒有辦法繼續。刹那滅是念念生滅,但不一不異,無多大差別。第二個是“果俱有”,就是指因與果是同時有的。如果說這個種子滅掉了,滅掉了就沒有了,沒有了它咋再去生果呢?所以一定得“俱有”。滅了後它就不能生果了。種子生起現行,刹那即滅,但並不是滅後才生成果,而是刹那生滅之際,因果同時。這果實際上就是新熏的種子。果俱有,就是說不是因果前後相生,也不是因果相離他身而生,爲啥?因爲異時——因果前後相生就是異時,還有異處——因果相離他身而生就是異處,若異時異處的話,就不能和合。所以,果俱有就是:不是種子滅了,現行才起,而是只要衆緣具備,因果立馬同時俱存,而且不只同時還要同地,即“同時同地俱生俱滅”。第叁是“恒隨轉”,種子起現行,刹那即滅,但不是滅了就完了,而是前滅後生,刹那刹那,相似隨轉。種子後念的生滅與前念的生滅中間沒空隙,其性類似,相續不斷。種子、現行與果同時俱有,才生即滅,但在滅了之後,現行成爲新熏種子,再起現行,這叫做“種子自類相生”。換句話說,種子、現行、新熏種子,叁者一類相續轉起,沒有間斷轉易。這恒隨轉說明了種子在未得對治時,余勢不絕,還說明有轉易間斷之法不能做種子。種子一直隨逐阿賴耶識繼續地存在,它生果的功能是不會失掉的。只有當感了果之後,那它就沒有了。還有一種就是對治,你把這種子對治了,它也就不感果了。不然的話它就一直存在。頌子的“恒隨轉”後邊兒有兩個字兒――“應知”,就是說我們應該注意這個、應該知道這個。第四是“性決定”。就是說作了善只能感得好的果報,作了惡只能感得苦的果報,絕對不會作善得苦報、作惡得樂報,是不會有這樣的事兒的。也就是說,現行的苦、樂、無記是由種子本身的善、惡、無記決定的。善種生起樂的現行,惡種生起苦的現行,這個因果法則不能混亂。就是說,一旦有了種子之後,直到現行,它的性質不會改變。我們做好事,就種下的善因,我們做好事是善種子産生的現行,我們做好事本身又熏習善的種子,這個熏習的過程使我們的生命中的善的力量得到一次壯大,然後我們又做一次好事,又是善的種子的現行,善的力量在我們的生命中就又得到一次壯大,這種力量是不會變的,它不會說因爲你做了一次壞事就使得它變成了惡。你幹了壞事是惡因在現行,是惡的力量在壯大,這是兩回事兒。惡種子不會因爲善的力量而消除,善種子也不會因爲惡的力量而消除。種子與現行相互熏習,而且同性熏習,善種生樂現行, 苦現行熏惡種子。這說明種子的性類是不同的,也說明種子與異性現行是不能成因的。也就是說,一個東西一定有它特定的原因,必須是這個東西生起這個東西,這個決定了。種瓜就得瓜,種豆就得豆。第五是“待衆緣”,就是指種子要生起現行,必須衆緣和合。緣若不具,絕對生不起果報。種子的功能雖然是任運而轉的,但法不孤起,種子必須有衆緣配合方可生果。也可以這麼說,一個東西要生起現行,不可能什麼時間都能生起,一定得等到緣具的時間。這是必然的,必然是這樣子,它決定不能一切時都可以,它要衆緣具備。生起是必然要生起的,必然生起這個而不是那個,但又不是隨時想要隨時就有。貓生下的必然是小貓,但絕不是隨時就可以生只小貓出來,一定得經過叁個月懷胎孕育。第六是“引自果”,種子不是一因生衆果,而是各各引生自果。就是說色法種子只能引生色法,心法種子只能引生心法,此一法則不能混亂。種子六義就是這個,下邊兒就是熏習的問題。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爲熏習相

  

這個頌子是說熏習的,說到熏習,咱們知道,有能熏、有所熏,能熏有什麼條件?所熏又有什麼條件?這個頌子就說了條件。先看所熏四要件。第一是“堅”,堅住性,強調不間斷。這堅住性就要求無始以來一直相似相續,一刹那也不能停止,而且還不能有太大的變動,就是穩定、穩當。世親釋中舉了風的例子,翻開書110頁:“堅者,堅住方可受熏,非如動風。所以者何?風性流動,不能任持,所有熏氣一踰膳那彼諸熏氣亦不隨轉,占博迦油能持香氣百踰膳那彼諸香氣亦能隨轉。”什麼意思?就是說,風的流動性太大,它任持、攝持香氣的能力就很小,風吹花香,風能吹到很遠的地方,但是香氣不會隨風跑到很遠的地方!油裏面有香的時候,它就能夠一直執持香氣不散,把油拿到百踰膳那,香也能隨著到百踰膳那遠的地方去,就是因爲油比風穩定一點。這阿賴耶識是始終一味的、無記的,長時期不間斷,它比較堅住、比較穩定,所以它有攝持種子的功能。前六識不行,前六識一下善,一下惡,一下又間斷,它就沒有堅住性。“無記”是第二個條件。不能是善,不能是惡。只有這樣它才能夠善的、惡的都接受。若它本身是善,那惡的來了它就排斥,若它本身是惡,那善的來了它也會排斥,所以不行。“可熏”是第叁個條件。就是它可以受熏,它有容受種子的功能,它能接受種子。阿賴耶識就是一切種子識。這可熏主要說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自主,就象心所,心所沒有自主,就不行;一個是不堅密常住,堅密常住就是頑固不化、固定不變的東西。他已經固定了,就不可再造就了。這是剔除無爲法,說無爲法不行。象《大乘起信論》裏邊兒說的真如無明互相熏習,就是不對的。這可熏性就要求它既有自主權,又不是頑固分子。“與能熏相應”是第四個條件。就是可以與能熏相和合。“相應”就是“同時同處,非一非異,不相分離”。同處就是說我自己的前七識與第八識,不可能我的前七識造下業種子卻熏習到你們的第八識裏;同時就是因果同時。或者說是“同時同處俱生俱滅”,必須同時,不能是前後。“所熏非異此,是爲熏習相。”就是說,具足了這四個條件的才是所熏。我們看符合這四個條件是是誰呀?是阿賴耶識。就是說,阿賴耶識是所熏,前七轉識都不夠格兒。在《成唯識論》中補充了能熏的四個條件,這《攝大乘論》中是沒有的。能熏的四個條件就是:一、有生滅。有生滅就是無常法,恒常的東西是不能起作用的。爲什麼人永遠不能與上帝平等,就因爲上帝恒常如一。受熏的堅住、穩重,能熏的就活潑,二者互補,就構成完美的事件。二、有勝用。這個有勝用主要是排除異熟心心所,因爲這異熟心心所勢力太弱,受熏的無記,能熏也無記,就都成老好人兒了,那怎麼行?叁、有增減。這個有增減有點兒象馬太效應,你若是個窮人,窮得叮铛響,只剩兩個硬幣在口袋中碰,那麼我就要把你僅有的兩個硬幣奪過來,把你逼入死路,就是古話說的“逼入死地而後生”。你若是富人,富得流油,我還要把窮人的那兩個硬幣也給你富人,也就是讓你香的更香,臭的更臭。四、與所熏處相和合。也就是說得和所熏不即不離。把能熏、所熏都說了,這更圓滿。

  六識無相應叁差別相違

  二念不俱有類例余成失

  這是第四個頌子,就是說轉識是不能…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