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异熟识”就是阿赖耶识,它是阿赖耶识是果相。“异熟”有好几个意思,一个是异时而熟,就是过去造业,以后感果,这就异时而熟。还有异类而熟,就是因有善恶,但果唯无记。还有一个是变异而熟,就是说我是一个人,我造了业,后来感得我到饿鬼道去受生,人造业可饿鬼受苦,这就是变异而熟。异熟识是果相,就是杂染品类诸法从无始以来这样熏习,阿赖耶识这样相续地存在,就叫果相。说异熟识是果相,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就是这样存在的。“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这是说异熟识果相,是因为有一切种子的关系,无始以来这杂染品类诸法的熏习,而有了很多很多的种子,所以他能够成为异熟识,所以又能接受杂染品类诸法的熏习,又成为一切种子……因为因,所以果,因为果,所以因……缘起就是这样一回事儿。果是由一切种子的因而来的,一切种子是由杂染品类诸法的熏习而有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因着手修行。“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说,异熟识可以摄尽三界,因为三界都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的。“一切自体”的“自体”是指生命体,就是众生。“一切趣”就是六道。这就是说,阿赖耶识统摄三界、六道。下边儿说种子。
此中五颂:
接下来有五个颂子。
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
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
剎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
决定、待众缘 唯能引自果。
这是前两个颂子。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颂子打散读。先看“外内”,它是说,种子有两类,一类是外种子,一是是内种子。外种子就是麦种、玉米种等这一些,这是随世间说法而说的,内种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再看“不明了、于二”,“不明了”是说外种子的性质没有善、恶,统统是无记的。“于二”是说内种子是有清净、杂染之分的。整体阿赖耶是无覆无记,但单说里边儿的种子,那是有善、恶的。“唯世俗、胜义”,世俗是指外种子,胜义是指内种子。“诸种子当知有六种”,种子六义。下边儿就要说了,符合六义的是种子,否则就不是。“剎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这就是六义。接着稍微介绍一下。“剎那灭”,这是第一个条件。某一法一出现,一下子它就得灭,剎那生、剎那灭,如果它生起来后要停一下再灭,那是不行的,没有生灭,就成无为法,更不能作种子了。这刹那灭就是说生灭只是刹那间的事儿,生灭刹那,永无停息。干脆就说是生灭同时,生即是灭。生起后不能停留,立马就得灭。它生的时候就是它灭的时候。佛教说的生、住、异、灭,中间有个“住”,这个“住”是指前后念的差异太小而已,根本就没有停的时候,必须刹那刹那都变,假如说在某一个刹那它停住了,那么后边儿的变化过程就没有办法继续。刹那灭是念念生灭,但不一不异,无多大差别。第二个是“果俱有”,就是指因与果是同时有的。如果说这个种子灭掉了,灭掉了就没有了,没有了它咋再去生果呢?所以一定得“俱有”。灭了后它就不能生果了。种子生起现行,刹那即灭,但并不是灭后才生成果,而是刹那生灭之际,因果同时。这果实际上就是新熏的种子。果俱有,就是说不是因果前后相生,也不是因果相离他身而生,为啥?因为异时——因果前后相生就是异时,还有异处——因果相离他身而生就是异处,若异时异处的话,就不能和合。所以,果俱有就是:不是种子灭了,现行才起,而是只要众缘具备,因果立马同时俱存,而且不只同时还要同地,即“同时同地俱生俱灭”。第三是“恒随转”,种子起现行,刹那即灭,但不是灭了就完了,而是前灭后生,刹那刹那,相似随转。种子后念的生灭与前念的生灭中间没空隙,其性类似,相续不断。种子、现行与果同时俱有,才生即灭,但在灭了之后,现行成为新熏种子,再起现行,这叫做“种子自类相生”。换句话说,种子、现行、新熏种子,三者一类相续转起,没有间断转易。这恒随转说明了种子在未得对治时,余势不绝,还说明有转易间断之法不能做种子。种子一直随逐阿赖耶识继续地存在,它生果的功能是不会失掉的。只有当感了果之后,那它就没有了。还有一种就是对治,你把这种子对治了,它也就不感果了。不然的话它就一直存在。颂子的“恒随转”后边儿有两个字儿――“应知”,就是说我们应该注意这个、应该知道这个。第四是“性决定”。就是说作了善只能感得好的果报,作了恶只能感得苦的果报,绝对不会作善得苦报、作恶得乐报,是不会有这样的事儿的。也就是说,现行的苦、乐、无记是由种子本身的善、恶、无记决定的。善种生起乐的现行,恶种生起苦的现行,这个因果法则不能混乱。就是说,一旦有了种子之后,直到现行,它的性质不会改变。我们做好事,就种下的善因,我们做好事是善种子产生的现行,我们做好事本身又熏习善的种子,这个熏习的过程使我们的生命中的善的力量得到一次壮大,然后我们又做一次好事,又是善的种子的现行,善的力量在我们的生命中就又得到一次壮大,这种力量是不会变的,它不会说因为你做了一次坏事就使得它变成了恶。你干了坏事是恶因在现行,是恶的力量在壮大,这是两回事儿。恶种子不会因为善的力量而消除,善种子也不会因为恶的力量而消除。种子与现行相互熏习,而且同性熏习,善种生乐现行, 苦现行熏恶种子。这说明种子的性类是不同的,也说明种子与异性现行是不能成因的。也就是说,一个东西一定有它特定的原因,必须是这个东西生起这个东西,这个决定了。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第五是“待众缘”,就是指种子要生起现行,必须众缘和合。缘若不具,绝对生不起果报。种子的功能虽然是任运而转的,但法不孤起,种子必须有众缘配合方可生果。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东西要生起现行,不可能什么时间都能生起,一定得等到缘具的时间。这是必然的,必然是这样子,它决定不能一切时都可以,它要众缘具备。生起是必然要生起的,必然生起这个而不是那个,但又不是随时想要随时就有。猫生下的必然是小猫,但绝不是随时就可以生只小猫出来,一定得经过三个月怀胎孕育。第六是“引自果”,种子不是一因生众果,而是各各引生自果。就是说色法种子只能引生色法,心法种子只能引生心法,此一法则不能混乱。种子六义就是这个,下边儿就是熏习的问题。
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
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
这个颂子是说熏习的,说到熏习,咱们知道,有能熏、有所熏,能熏有什么条件?所熏又有什么条件?这个颂子就说了条件。先看所熏四要件。第一是“坚”,坚住性,强调不间断。这坚住性就要求无始以来一直相似相续,一刹那也不能停止,而且还不能有太大的变动,就是稳定、稳当。世亲释中举了风的例子,翻开书110页:“坚者,坚住方可受熏,非如动风。所以者何?风性流动,不能任持,所有熏气一踰膳那彼诸熏气亦不随转,占博迦油能持香气百踰膳那彼诸香气亦能随转。”什么意思?就是说,风的流动性太大,它任持、摄持香气的能力就很小,风吹花香,风能吹到很远的地方,但是香气不会随风跑到很远的地方!油里面有香的时候,它就能够一直执持香气不散,把油拿到百踰膳那,香也能随着到百踰膳那远的地方去,就是因为油比风稳定一点。这阿赖耶识是始终一味的、无记的,长时期不间断,它比较坚住、比较稳定,所以它有摄持种子的功能。前六识不行,前六识一下善,一下恶,一下又间断,它就没有坚住性。“无记”是第二个条件。不能是善,不能是恶。只有这样它才能够善的、恶的都接受。若它本身是善,那恶的来了它就排斥,若它本身是恶,那善的来了它也会排斥,所以不行。“可熏”是第三个条件。就是它可以受熏,它有容受种子的功能,它能接受种子。阿赖耶识就是一切种子识。这可熏主要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自主,就象心所,心所没有自主,就不行;一个是不坚密常住,坚密常住就是顽固不化、固定不变的东西。他已经固定了,就不可再造就了。这是剔除无为法,说无为法不行。象《大乘起信论》里边儿说的真如无明互相熏习,就是不对的。这可熏性就要求它既有自主权,又不是顽固分子。“与能熏相应”是第四个条件。就是可以与能熏相和合。“相应”就是“同时同处,非一非异,不相分离”。同处就是说我自己的前七识与第八识,不可能我的前七识造下业种子却熏习到你们的第八识里;同时就是因果同时。或者说是“同时同处俱生俱灭”,必须同时,不能是前后。“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就是说,具足了这四个条件的才是所熏。我们看符合这四个条件是是谁呀?是阿赖耶识。就是说,阿赖耶识是所熏,前七转识都不够格儿。在《成唯识论》中补充了能熏的四个条件,这《摄大乘论》中是没有的。能熏的四个条件就是:一、有生灭。有生灭就是无常法,恒常的东西是不能起作用的。为什么人永远不能与上帝平等,就因为上帝恒常如一。受熏的坚住、稳重,能熏的就活泼,二者互补,就构成完美的事件。二、有胜用。这个有胜用主要是排除异熟心心所,因为这异熟心心所势力太弱,受熏的无记,能熏也无记,就都成老好人儿了,那怎么行?三、有增减。这个有增减有点儿象马太效应,你若是个穷人,穷得叮铛响,只剩两个硬币在口袋中碰,那么我就要把你仅有的两个硬币夺过来,把你逼入死路,就是古话说的“逼入死地而后生”。你若是富人,富得流油,我还要把穷人的那两个硬币也给你富人,也就是让你香的更香,臭的更臭。四、与所熏处相和合。也就是说得和所熏不即不离。把能熏、所熏都说了,这更圆满。
六识无相应三差别相违
二念不俱有类例余成失
这是第四个颂子,就是说转识是不能…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