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P22

  ..續本文上一頁子、有受生種子,說要是沒有這個的話,那麼“諸器世間”和“有情世間”,“生起差別,應不得成”。也就是說,要是沒有共相種子、無受生種子,器世間生起差別就不能成立,沒有這種子當然生不起現行。要是沒有不共相種子,有情世間的生起差別也不能成立了。原因就是沒有種子就生不起現行。

  複有麤重相及輕安相

  粗重相、輕安相也得說說。

  麤重相者,謂煩惱隨煩惱種子。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

  “麤重”的“麤”是惡的意思,指不好的東西,無性釋中說,“惡故名粗”,在371頁。“重”是沈沒的意思,就是說這件事會使你沈沒,使你不能上升。“麤重”就是指“煩惱隨煩惱種子”,煩惱、隨煩惱就是《百法明門論》中說過的。而“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說,輕安相是指的有漏善法種子,有漏就是不清淨,但畢竟是善,這不清淨就是因爲末那識。

  此若無者,所感異熟無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別,應不得成。

  要是阿賴耶識裏沒有麤重相、輕安相,那麼“所感異熟,無所堪能”就成立不了,“所感異熟,有所堪能”也成立不了。“無所堪能”就是指沒有能力,沒有的是修行的能力、行善的能力。“有所堪能”就是指有修行的能力。粗重相就是煩惱、隨煩惱種子,如果沒有粗重相――煩惱、隨煩惱的種子,那麼你就可以行善、可以修行,要是有煩惱種子,比如說現在煩惱種子現行了,你就作惡,因爲作惡,你得到惡道受報,在惡道你修行的可能性就太小了。要是沒有輕安相,就是說沒有有漏善的種子,那麼你就不能行善,有了輕安相,你就可以行善,可以行善就是有所堪能。“所依差別”的“所依”是指生命體,生命體的不一樣就是所依差別。現在我們每個有情的所依差別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阿賴耶識是有麤重相的種子、有輕安相的種子,這都有。

  複有有受盡相無受盡相

  阿賴耶識還有受盡相的問題。

  有受盡相者,謂已成熟異熟果善不善種子。無受盡相者,謂名言熏習種子,無始時來種種戲論流轉種子故。

  “有受盡相”就是你的果報有窮盡的時候。“受”就是內心的分別,你覺得苦、覺得樂等。這些感受是有時間性的,過一會兒就沒有了。說,“有受盡相”是指“已成熟異熟果善不善種子”,阿賴耶識裏的種子,有善的,有不善的,可多了,它們成熟的時候就招感果報。這些種子都是有受盡相的。它們在感果的時候你有苦樂之覺,但當它們力量盡了的時候,你的異熟果報體也就告一段落。“無受盡相”是指“名言熏習種子”,“名言熏習種子”就是內心的分別,你內心一分別就熏習種子了。這名言熏習的種子無著論師告訴說,它是“無始以來”的“種種戲論流轉種子故”,就是說,它其實是各式各樣的名言戲論,“戲論”就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虛妄分別。我們說這是色、聲、香、味、觸,這是眼、耳、鼻、舌、身,就是這些境界困住了我們,但我們不知道這是沒有真實意義的,在裏邊執著,産生種種戲論,這些戲論種子流轉不斷,這種子是“無受盡相”。這我在《唯識叁十頌》中講過的,其實就是業種子、名言種子。

  此若無者,已作已作善惡二業,與果受盡,應不得成。又新名言熏習生起,應不得成。

  阿賴耶識裏要是沒有“有受盡相”的種子,那麼“已作已作善惡二業,與果受盡”就不能成立了。“已作已作善惡”實際上就是“已作善、已作惡”,“與果受盡,應不得成”是說,你作善就給你樂的果報,你作了惡就給你苦的果報,要是沒有有受盡相,你這果報就要無限地受下去,可是事實上並不是,是有結束的時候的,有結束的時候就是有受盡相。要是阿賴耶識裏沒有“無受盡相”的種子,那麼“新名言熏習生起,應不得成”,就是說,我們的阿賴耶識裏邊有以前舊有的名言種子,要是沒有這舊有的名言種子,新的名言種子也就生不起來,爲啥?因爲我們現在之所以心能夠分別,就是依賴于以前舊有的種子,舊有的種子現行了,心才能分別。我們現在可以分別,就說明了原來有種子,正因爲原來有種子,現在的新名言種子才能熏習,有現在的熏習了,現在一熏習,就又熏習了種子,這樣呢,這名言種子就無窮無盡地延續下去了。要是沒有“無受盡相”的種子,新名言種子就不能生起。剛才已經說了,名言熏習種子就是內心的分別,心裏的分別是無窮無盡的,它是不能結束的。有受盡相的善不善種子不是無窮無盡,就是說,有受盡相的種子,果報成就之後,一結束它就沒有了。

  複有譬喻相

  阿賴耶識還有一個譬喻相。我們現在面對的任何都西都可以有譬喻相。

  謂此阿賴耶識,幻焰夢翳爲譬喻故。

  這裏的如幻、如焰、如夢、如翳,都是譬喻它不真實。“幻”,就是幻化師、魔術師,他用幻術變現出一個東西,他變出來的東西我們看上去好象是真的,但其實不是。“焰”就是陽焰,剛下過大雨不久驟然出了大太陽,快速蒸發,水蒸汽騰騰的,遠遠一看,像有水一樣。看起來象有水,但實際上沒有。“夢”,作夢,作夢的時候好象真的有什麼東西,但實際上沒有。“翳”,就是眼睛有毛病,因而看見月亮長了毛,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注意,這些例子我們要正確理解,不要搞錯。比如說幻化師,他拿一塊石頭,叁折騰兩折騰的在臺上變出一匹馬來,他變出的這匹馬是根本就沒有的,但人用的石頭是有的。“焰”也是這樣,水是沒有的,但騰騰的汽兒還是有的。“夢”更是,你夢見的那只大老虎是根本就沒有的,但你作了一個大老虎的夢還是真的,不然你爲什麼嚇出一身汗呢?“翳”也是,月亮毛是根本就沒有的,但月亮還是有的。這個一定要說對。還有一點兒,你作夢見到了一只老虎,夢中的大老虎是沒有的,但現實中是有大老虎的,不然你怎麼知道夢見的是老虎而不是一只小狗?你還是能分清楚的!阿賴耶識也是不真實的,正因爲它不真實,所以我們可以改變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把阿賴耶識講成本體,這是徹底的錯誤,比如說太虛法師他們,他的四大弟子之一法舫法師在其《唯識史觀及其哲學》中說,“阿賴耶識――本體論”,還有林國良教授的《成唯識論直解》等,都把阿賴耶識講成本體。這都是有問題的書。

  此若無者,由不實遍計種子故,顛倒緣相應不得成。

  說,阿賴耶識如果沒有虛妄性的話,“由不實遍計種子故”,“不實遍計”就是虛妄分別,“不實”是不真實,“遍計”是遍計執。“遍”是普遍,在時間上說,一直是虛妄分別,在空間上說,在任何地方都虛妄分別。本來是不真實的,如幻、如焰、如夢、如翳,可我們認爲是真實的,起了種種的執著、分別。這樣就熏成了種子,這就是“不實遍計種子”。因爲不實遍計種子,“顛倒緣相應不得成”,“不實遍計種子”就是我們搞錯了,把不真實的境界當成了真實的,這就是“顛倒”。阿賴耶識就是個顛倒的所緣,因爲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一切境界都是虛幻的,但我們執著它,有我執、法執,這虛妄分別造成了虛妄分別的種子,由種子又變現了種種虛妄的境界,就這樣流轉。所以,要是阿賴耶識不是虛幻的,我們的“顛倒緣相”就沒有了。

  複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謂諸具縛者,名具足相。世間離欲者,名損減相。

  阿賴耶識裏還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說,具足相就是“諸具縛者”,啥是具縛者?就是有煩惱系縛,他的煩惱都有,根本煩惱、隨煩惱他都有,一點兒也不少。下邊兒一句說,“世間離欲者,名損減相”,就是說,這不具足相又叫損減相,就是指“世間離欲”,所謂世間離欲,就是舍棄了世間的五欲――色、聲、香、味、觸,沒有五欲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叫“損減相”。有時候世間的舍棄是有另外的含義,比如在《至高利益》中,副省長趙達功是一個標准的政客,他老婆劉璐璐貪錢把他氣得要死:你說我們要那麼多錢幹什麼?作爲一個副省長,錢對他沒有一點兒意義,他不貪錢!這裏的世間離欲得是真舍!

  有學聲聞及諸菩薩,名一分永拔相。

  剛才那一句“世間離欲”是說的世間非佛教徒,這一句是說的佛教徒。佛教徒他修學佛法,只是在學,還沒有證到最高聖果――小乘最高聖果是四果阿羅漢,還沒有證阿羅漢果就是有學聲聞,這裏的有學聲聞是指已入聖道,但還沒證最高的四果。咱們常說的“聲聞”,“聲”是指佛陀說的法語,“聞”就是指聽了佛陀的法語而歡喜,所以就照著佛說的來作,實際上菩薩也是這樣的,只不過他們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所以被叫成聲聞。“及諸菩薩”,很多的菩薩。“有學聲聞及諸菩薩,名一分永拔相”,這是指入了聖道的聲聞和菩薩,在凡夫位的不算。“名一分永拔相”就是指這些入了聖位的聲聞和菩薩已經把一部分的煩惱消滅了,這裏是“永拔”,就是徹底斷除,把這一部分煩惱徹底斷除了。

  阿羅漢、獨覺及諸如來,名煩惱障全永拔相,及煩惱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應。

  剛才說的聲聞、菩薩,都是指見道位以上的聖人,剛見道就算。“阿羅漢、獨覺及諸如來,名煩惱障全永拔相”,這裏進一步,從初果到二果、叁果、四果,菩薩呢,就是從初地到二地、叁地……直到成佛。“阿羅漢”就是殺賊,他把愛煩惱賊、見煩惱賊等都消滅了。又叫無生,他沒有生死了,他得大解脫了。也叫應供,他是衆生的福田,能受得起人天的供養了。“獨覺”是不需要師長教導,自己就能覺悟聖道。“及諸如來”,圓滿的佛陀。這是叁乘聖人:阿羅漢、獨覺、如來。這叁乘聖人,“名煩惱障全永拔相”,煩惱分爲兩類,一個煩惱障,一個所知障。煩惱障就是指我們的情緒方面的煩惱,這些煩惱擾亂我們的心神,障礙聖道,使我們留在這苦惱的地方不能解脫。“全永拔相”就是完全清除了,一點兒也沒有留下來。還有“及煩惱所知障全永拔相”,所知障是認識方面的障礙,阿羅漢、辟支佛把煩惱障消滅幹淨了,但還有所知障沒有消滅。如果把煩惱障、所知障完全清除了,就成佛了。“如其所應”就是指該斷的就斷,阿羅漢、辟支佛要把煩惱障徹底消滅,佛要把煩惱障、所知障都徹底消滅。爲什麼羅漢只斷煩惱障就可以了呢?因爲羅漢是自度的,把煩惱障消除就自度了,我根本不用度他,所以所知障不用管。就象每一個人都會犯錯誤一樣,我只要作事兒,總有犯錯的時候,我幹脆不作事兒,當然永遠沒有犯錯的機會。所知障實際上就是障所知,就是一個錯誤,度衆生就是我說的作事兒了,作事就有作對的有作錯的,就是會犯錯誤,不度衆生就是不作事兒,根本不會犯錯誤――根本用不著斷所知障。“有學聲聞”是永拔一分煩惱障,見道以上“諸菩薩”是永斷煩惱所知障各一分,這叫“一分永拔相”。無學的阿羅漢、獨覺,是拔去全分煩惱障,叫“煩惱障全永拔相”。諸如來要完全拔去煩惱所知二障,叫“煩惱所知全永拔相”。都不一樣。

  此若無者,如是次第雜染還滅應不得成。

  具足相、損減相、一分永拔相、全永拔相,這就是差別。要是沒有這差別相的話,“如是次第雜染還滅應不得成”,這雜染還滅的次第,就不能成就了。我們現在只有一個流轉,要修行,那就有一個還滅的問題。還滅就是損減,把煩惱給損減掉。在這兒呢,妙老說,按唯識的說法,衆生的種性不同,有的人可以成佛,他就能夠煩惱障、所知障全斷除,有的衆生只能成羅漢、成辟支佛,他就有煩惱障全永拔相。有的衆生沒有叁乘聖人的清淨性,他就完全不能拔除,只能在生死裏流轉。這種說法按我的理解可能不是這樣的。這要涉及到種子的本有、新熏問題。咱們放在課後專門說。

  何因緣故善不善法能感異熟,其異熟果無覆無記?

  這是說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性。“何因緣故”,就是爲什麼?下邊兒說“善不善法能感異熟,其異熟果無覆無記”,就是說,我們做善業能招感可愛異熟果,我們做不善業能得到不可愛異熟果。造業時有善、不善的區別,得果報時有可愛、不可愛的不同。但這果報是可愛、不可愛而不能說是善還是不善,只能說是無覆無記。爲啥因有善、惡而果沒有呢?“無覆無記”的“覆”就是障礙、遮蓋,“無覆”就是沒有障礙,沒有障礙是因爲沒有煩惱來相應,有煩惱來相應就叫有覆,無煩惱相應就叫無覆。《唯識叁十頌》中說,末那識是有覆無記,就是因爲它有四煩惱常與相應,它能障礙聖道。這阿賴耶識是“無覆”,它沒有煩惱法來相應。“無記”就是不可以說它是善、是惡。前七轉識做善、做惡,阿賴耶識始終是無記的。爲什麼不管我造善還是造惡所得的異熟果只是無覆無記呢?道理在哪兒?

  由異熟果無覆無記,與善不善互不相違,善與不善互相違故。

  因爲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這樣它“與善不善互不相違”,就是說,這樣它才可以接受七轉識放進來的種子,前六識做善時熏成的種子它接受,你做惡時熏成的種子它也接受。假如說阿賴耶識不是無記而是善的,這就壞事兒了,爲啥?“善與不善互相違故”,就是說,阿賴耶識要是善的話,前六識作惡時熏成的種子它就不接受了。所以,阿賴耶識必須無記,不無記不行!這樣呢,佛教在建立阿賴耶識的時候就建立了一個無記的阿賴耶。

  若異熟果善不善性,雜染還滅應不得成。是故異熟識唯無覆無記。

  要是阿賴耶識不是無記而是善、不善性的話,雜染還滅就沒法兒成立。比如說它是善的,善有世間善,有出世間善,它要是出世間善,“雜染應不得成”,就是說世間的流轉生死就不能安立了,那我們就不會在生死中流轉,也就沒有輪回了。它要是世間善,世間的惡法也就不能成立,因爲善惡是水火不容的,它不接受惡的熏習。它要是不善的話,“還滅應不得成”,就是說你修學不了聖道,修學聖道是善,可阿賴耶是惡,它不接受正聞熏習的法界種子。“是故異熟識唯無覆無記”,所以,阿賴耶識只能是無覆無記。只有這樣,世間的雜染、出世間的還滅才能成立。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