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子都不一样,这就叫异熟差别,也就是名言种子。“此中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行有为缘”就是指十二缘起中的“行”、“有”,“于诸趣中异熟差别”,因为行、有,所以你的活动就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了诸趣果报的差别种子,这种子种下了,从亲因缘来说,它是名言种子。“此若无者”,要是没有异熟差别,“则无种子”,阿赖耶识里就没有种子了,“后有诸法生应不成”,“后有”就是以后的果报,现在没有种子了,以后就没有果报再生起了。没有果报生起了,就断灭了。断灭了就是断见,这是外道,不是佛教。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
这四种分法中的“缘相差别”其实就是三种分法中的“我见熏习差别”。说,“缘相差别”就是“意中我执缘相”,就是第七末那识执著阿赖耶识为我。“意”就是末那识,在佛教中,一般心是指阿赖耶识,意是指末那识,识是指前六识。
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
要是没有“缘相差别”,末那识执著为我就不成立了。“染污意”就是末那识,因为它老执著有我,所以叫染污,他身边儿还有四烦恼从不离开。阿赖耶识本身无分别――指没有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转识有各种分别,苦、乐感觉,贪、嗔、痴等都有,但阿赖耶是平静的、不受苦乐影响的,末那识就把阿赖耶识的这相续不断的无分别明了性认成了“我”。
此中相貌差别者:谓即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
第四种是相貌差别。这里总标一下,下边儿再说。
共相者,谓器世间种子。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种子。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
阿赖耶识的共相是啥?“谓器世间种子”,原来共相就是指器世间种子,器世间就是我们居住的世界。我们以前说过共变、不共变,共变就是指有情共业所变的境界。但我们知道,实际上每一个有情他所受用的只能是他自己变现的境界,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比如这山,你可以受用,我也可以受用,他也可以受用,怎么能说是自己受用自己的所变境呢?关于这一个问题,佛教是这样说的,常举的例子是灯,比如说一个屋子里有很多盏灯,灯点亮的时候每一盏灯都可以照亮整个屋子,“其相相似,一一自别”,灯光相互涉入,其中的一盏灯灭了,屋里还照样是亮的。灯灯之间还有一个增上的功能。共变就是这样。器世间就是这样。现在说的共相不是指器世间,而是说器世间种子,就是生起器世间的功能。种子是因,器世间是果。啥是阿赖耶识的不共相呢?“谓各别内处种子”,就是每一个众生,他自己的“内处种子”。在《唯识二十颂》中有一句颂子,叫“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外处就是色、声、香、味、触,内处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儿的眼、耳、鼻、舌、身是指净色根,净色根就是发识的功能,我们注意,因为净色根只是发识的功能,所以说绝对是不可以看见的,象佛滢法师在讲《八识规矩颂》的时候,因为他是医生出身,所以他就画一个眼睛的解剖图,说外边儿的眼球玻璃体等是浮尘根,里边儿的视神经是净色根,这个根本是不对的。视神经仍然是浮尘根。现在说的内处种子,内处是净色根。内处种子是阿赖耶识的不共相。接着无著论师说,“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共相”是器世间,“不共相”是我们的生命体。这儿说共相是“无受生种子”,就是没有感觉,这个“受”就是觉受,器世间是四大和合的,是没有感觉的,所以器世间种子生起器世间,就叫“无受生”――没有受生起,你打它它不会痛,也不会有嗔恨心,你保护它,它也不会有欢喜心。而“不共相”是有感受生出来的,你要是打他,他就会痛,然后他要报复你,你要是对他好,他就感激你,还会报你的恩等。
对治生时,唯不共相所对治灭。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
我们现在在生死中流转,我们的正报、依报都是下劣的,依报是共相,正报是不共相。我们要是努力修行了,我们的正报、依报都变化了,也就是共相、不共相变化了,比如说我们念佛,结果我们生到了极乐世界,那么我们的依正二报就成了庄严的。这里的“对治生时”,就是指我们修学圣道的时候,因为我们觉得现在的共相、不共相都不好,于是想改变。在我们修学圣道的时候,“唯不共相所对治灭”,圣道把不共相给对治了,也就是把我们的各别内处种子给消灭掉。不共相是各别内处种子,我们现在的各别内处种子都是杂染的,当我们修学圣道,比如说得证罗汉果,就把这些杂染的烦恼种子给消灭了。“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共相”是指世界,这世界是大家共同的业力所创造的种子而变现的,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这个世界,是我们用烦恼创造出来的。当我们修行证得圣果的时候,象释迦牟尼,他成佛了,他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成的佛,可是我们的这个世界还在呀~~还是染污的,这是为什么?“为他分别所持”,这个“他”就是别人,没有证圣的人,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是我们这些没有证圣果的人的分别心创造出来的。释迦牟尼他成佛了,他的世界是清净的,但我们没有,所以我们的世界是染污的。这也就是我前边儿说的各人受用各人的世界,我受用不了你的,你也受用不了我的,但我们的业报相似,所以你受用的看起来给我受用的差不多。“但见清净”就是指圣人所见的世界是清净的世界。
如瑜伽师於一物中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还是这个世界,我们看见的给佛眼所见的不一样,这一句话中举了一个瑜伽师的例子。瑜伽师就是指修禅定、修止观修成功了,与真实相应了的修行者。这些瑜伽师呢,“于一物中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就是对同一个事物,作种种的不同观想,观想什么就见什么。因为他禅定的力量很大,他在禅定中的思维表现在外的就给我们不一样。不是有一个故事么,人问文殊菩萨,你的五台山这道场怎么这么不堪呢?文殊菩萨用手往地上一指,于是他看见原来五台山是黄金为地。注意,是谁观想谁得见,可不是我观你见,这要搞对,搞错是会闹笑话的。老和尚修水观结果小和尚看见满屋子水。你把一个事物观想成什么都可以,随你自己,观想什么就见什么。
此中二颂:
这里有两个颂子,是对前边儿的论文的总结。
难断难遍知应知名共结
瑜伽者心异由外相大故
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
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
“难断难遍知,应知名共结”,“难断”是说烦恼很不容易断,需要我们精进修行,懈怠不得。“遍知”是指一切法的真实相。“难断难遍知”的“断”是目的、是果,“遍知”是因,你得先遍知了才能断,也就是说,你得通达了一切法的真实相,你才能把烦恼断掉,不然就是妄想。要想“知”,你就得闻、思、修。下边儿的第二句“应知名共结”是说,这是共相,前边儿说过,说共相是器世间种子。“难断”“难遍知”,可不是不能断、不能遍知,还是可以的,只不过是难一点儿而已。这个“结”字儿很有意思,结就是把两根绳绑成一个疙瘩,这一绑起来,很难解开。就是说共相很难破,释迦牟尼成佛了,可我们还是看见这个世界是脏的。“瑜伽者心异。由外相大故”。“瑜伽者心异”是说瑜伽师在禅定中有不同的观想,因为有不同的观想,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种种的不同境界。“由外相大故”就是指前边儿的“难断难遍知,应知名共结”,说外边这器世间的相貌、体相太广大了,很多很多的众生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境界,也就是说太多了,很难断、很难遍知。“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这两句颂子要这样读,“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净者”是指证了圣位、没了烦恼的人。这个世界没有灭,圣者也不能来灭了这世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作自受”,有些人说我可以替别人背业,这只是发愿而已,就象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都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愿,不是事实。地狱绝对不能空,地狱要是空了,佛教的六道轮回就不能成立,六道轮回不能成立还是佛教吗?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众生的烦恼所成就的世界,圣者也灭不了这个世界――神通不抵业力。但是这个世界在圣者的眼里是清净的世界,因为圣者所见到的是圣者的世界,根本就不是我刚晓所看见的世界。“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前边儿说的是净者,不是佛,指的是菩萨,他们还不是究竟圆满,现在说的是佛。说,要是究竟圆满的佛,他看见的是究竟清净的无漏世界。因为成佛的时候,他的识里――成佛后的识是清净的,叫无垢识――有无量无边的无漏的种子,无漏的种子所现出的当然是清净的世界。
复有别颂,对前所引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
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
另外还有一个颂子,实际上这个颂子就是前边儿的两个颂子的又一个说法。“对前所引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就是说,另外的这个颂子,是说瑜伽师在修行中,因为进行了不同的观想而表现出了种种的不同所见,这都是可以成立的。“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这三句颂子很简单,就是说,瑜伽师对一个事物进行不同的观想,因此所见各不相同。“故知所取唯有识”,通过瑜伽师对一个事物进行不同的观想就有不同的所见这么一个事儿,就可以知道实际上我们所认取的只是心识所变现出来的,根本就不是事实真相。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就是我们心识所变现出来的。
此若无者,诸器世间,有情世间生起差别,应不得成。
这一句长行其实可以放在“复有别颂”的前边儿,要是没有“复有别颂”这个颂子,完全是可以的。“此若无者”就是指刚才说的共相种子、不共相种子,也就是无受生种…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