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P21

  ..續本文上一頁種子都不一樣,這就叫異熟差別,也就是名言種子。“此中異熟差別者,謂行有爲緣”,“行有爲緣”就是指十二緣起中的“行”、“有”,“于諸趣中異熟差別”,因爲行、有,所以你的活動就在阿賴耶識裏面種下了諸趣果報的差別種子,這種子種下了,從親因緣來說,它是名言種子。“此若無者”,要是沒有異熟差別,“則無種子”,阿賴耶識裏就沒有種子了,“後有諸法生應不成”,“後有”就是以後的果報,現在沒有種子了,以後就沒有果報再生起了。沒有果報生起了,就斷滅了。斷滅了就是斷見,這是外道,不是佛教。

  此中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

  這四種分法中的“緣相差別”其實就是叁種分法中的“我見熏習差別”。說,“緣相差別”就是“意中我執緣相”,就是第七末那識執著阿賴耶識爲我。“意”就是末那識,在佛教中,一般心是指阿賴耶識,意是指末那識,識是指前六識。

  此若無者,染汙意中我執所緣,應不得成。

  要是沒有“緣相差別”,末那識執著爲我就不成立了。“染汙意”就是末那識,因爲它老執著有我,所以叫染汙,他身邊兒還有四煩惱從不離開。阿賴耶識本身無分別――指沒有隨念分別、計度分別,轉識有各種分別,苦、樂感覺,貪、嗔、癡等都有,但阿賴耶是平靜的、不受苦樂影響的,末那識就把阿賴耶識的這相續不斷的無分別明了性認成了“我”。

  此中相貌差別者:謂即此識有共相,有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等。

  第四種是相貌差別。這裏總標一下,下邊兒再說。

  共相者,謂器世間種子。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種子。共相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種子。

  阿賴耶識的共相是啥?“謂器世間種子”,原來共相就是指器世間種子,器世間就是我們居住的世界。我們以前說過共變、不共變,共變就是指有情共業所變的境界。但我們知道,實際上每一個有情他所受用的只能是他自己變現的境界,那麼可能有人要問了,比如這山,你可以受用,我也可以受用,他也可以受用,怎麼能說是自己受用自己的所變境呢?關于這一個問題,佛教是這樣說的,常舉的例子是燈,比如說一個屋子裏有很多盞燈,燈點亮的時候每一盞燈都可以照亮整個屋子,“其相相似,一一自別”,燈光相互涉入,其中的一盞燈滅了,屋裏還照樣是亮的。燈燈之間還有一個增上的功能。共變就是這樣。器世間就是這樣。現在說的共相不是指器世間,而是說器世間種子,就是生起器世間的功能。種子是因,器世間是果。啥是阿賴耶識的不共相呢?“謂各別內處種子”,就是每一個衆生,他自己的“內處種子”。在《唯識二十頌》中有一句頌子,叫“爲成內外處,佛說彼爲十”,外處就是色、聲、香、味、觸,內處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兒的眼、耳、鼻、舌、身是指淨色根,淨色根就是發識的功能,我們注意,因爲淨色根只是發識的功能,所以說絕對是不可以看見的,象佛滢法師在講《八識規矩頌》的時候,因爲他是醫生出身,所以他就畫一個眼睛的解剖圖,說外邊兒的眼球玻璃體等是浮塵根,裏邊兒的視神經是淨色根,這個根本是不對的。視神經仍然是浮塵根。現在說的內處種子,內處是淨色根。內處種子是阿賴耶識的不共相。接著無著論師說,“共相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種子”,“共相”是器世間,“不共相”是我們的生命體。這兒說共相是“無受生種子”,就是沒有感覺,這個“受”就是覺受,器世間是四大和合的,是沒有感覺的,所以器世間種子生起器世間,就叫“無受生”――沒有受生起,你打它它不會痛,也不會有嗔恨心,你保護它,它也不會有歡喜心。而“不共相”是有感受生出來的,你要是打他,他就會痛,然後他要報複你,你要是對他好,他就感激你,還會報你的恩等。

  對治生時,唯不共相所對治滅。共相爲他分別所持,但見清淨。

  我們現在在生死中流轉,我們的正報、依報都是下劣的,依報是共相,正報是不共相。我們要是努力修行了,我們的正報、依報都變化了,也就是共相、不共相變化了,比如說我們念佛,結果我們生到了極樂世界,那麼我們的依正二報就成了莊嚴的。這裏的“對治生時”,就是指我們修學聖道的時候,因爲我們覺得現在的共相、不共相都不好,于是想改變。在我們修學聖道的時候,“唯不共相所對治滅”,聖道把不共相給對治了,也就是把我們的各別內處種子給消滅掉。不共相是各別內處種子,我們現在的各別內處種子都是雜染的,當我們修學聖道,比如說得證羅漢果,就把這些雜染的煩惱種子給消滅了。“共相爲他分別所持,但見清淨”,“共相”是指世界,這世界是大家共同的業力所創造的種子而變現的,我們現在所面對的這個世界,是我們用煩惱創造出來的。當我們修行證得聖果的時候,象釋迦牟尼,他成佛了,他就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成的佛,可是我們的這個世界還在呀~~還是染汙的,這是爲什麼?“爲他分別所持”,這個“他”就是別人,沒有證聖的人,就是說,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是我們這些沒有證聖果的人的分別心創造出來的。釋迦牟尼他成佛了,他的世界是清淨的,但我們沒有,所以我們的世界是染汙的。這也就是我前邊兒說的各人受用各人的世界,我受用不了你的,你也受用不了我的,但我們的業報相似,所以你受用的看起來給我受用的差不多。“但見清淨”就是指聖人所見的世界是清淨的世界。

  如瑜伽師於一物中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

  還是這個世界,我們看見的給佛眼所見的不一樣,這一句話中舉了一個瑜伽師的例子。瑜伽師就是指修禅定、修止觀修成功了,與真實相應了的修行者。這些瑜伽師呢,“于一物中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就是對同一個事物,作種種的不同觀想,觀想什麼就見什麼。因爲他禅定的力量很大,他在禅定中的思維表現在外的就給我們不一樣。不是有一個故事麼,人問文殊菩薩,你的五臺山這道場怎麼這麼不堪呢?文殊菩薩用手往地上一指,于是他看見原來五臺山是黃金爲地。注意,是誰觀想誰得見,可不是我觀你見,這要搞對,搞錯是會鬧笑話的。老和尚修水觀結果小和尚看見滿屋子水。你把一個事物觀想成什麼都可以,隨你自己,觀想什麼就見什麼。

  此中二頌:

  這裏有兩個頌子,是對前邊兒的論文的總結。

  難斷難遍知應知名共結

  瑜伽者心異由外相大故

  淨者雖不滅而于中見淨

  又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

  “難斷難遍知,應知名共結”,“難斷”是說煩惱很不容易斷,需要我們精進修行,懈怠不得。“遍知”是指一切法的真實相。“難斷難遍知”的“斷”是目的、是果,“遍知”是因,你得先遍知了才能斷,也就是說,你得通達了一切法的真實相,你才能把煩惱斷掉,不然就是妄想。要想“知”,你就得聞、思、修。下邊兒的第二句“應知名共結”是說,這是共相,前邊兒說過,說共相是器世間種子。“難斷”“難遍知”,可不是不能斷、不能遍知,還是可以的,只不過是難一點兒而已。這個“結”字兒很有意思,結就是把兩根繩綁成一個疙瘩,這一綁起來,很難解開。就是說共相很難破,釋迦牟尼成佛了,可我們還是看見這個世界是髒的。“瑜伽者心異。由外相大故”。“瑜伽者心異”是說瑜伽師在禅定中有不同的觀想,因爲有不同的觀想,所以表現出來的就是種種的不同境界。“由外相大故”就是指前邊兒的“難斷難遍知,應知名共結”,說外邊這器世間的相貌、體相太廣大了,很多很多的衆生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境界,也就是說太多了,很難斷、很難遍知。“淨者雖不滅,而于中見淨”,這兩句頌子要這樣讀,“淨者,雖不滅,而于中見淨”。“淨者”是指證了聖位、沒了煩惱的人。這個世界沒有滅,聖者也不能來滅了這世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作自受”,有些人說我可以替別人背業,這只是發願而已,就象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這都是一樣的,只是一個願,不是事實。地獄絕對不能空,地獄要是空了,佛教的六道輪回就不能成立,六道輪回不能成立還是佛教嗎?我們的這個世界是衆生的煩惱所成就的世界,聖者也滅不了這個世界――神通不抵業力。但是這個世界在聖者的眼裏是清淨的世界,因爲聖者所見到的是聖者的世界,根本就不是我剛曉所看見的世界。“又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前邊兒說的是淨者,不是佛,指的是菩薩,他們還不是究竟圓滿,現在說的是佛。說,要是究竟圓滿的佛,他看見的是究竟清淨的無漏世界。因爲成佛的時候,他的識裏――成佛後的識是清淨的,叫無垢識――有無量無邊的無漏的種子,無漏的種子所現出的當然是清淨的世界。

  複有別頌,對前所引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

  諸瑜伽師于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

  種種所見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識

  另外還有一個頌子,實際上這個頌子就是前邊兒的兩個頌子的又一個說法。“對前所引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就是說,另外的這個頌子,是說瑜伽師在修行中,因爲進行了不同的觀想而表現出了種種的不同所見,這都是可以成立的。“諸瑜伽師于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種種所見皆得成”,這叁句頌子很簡單,就是說,瑜伽師對一個事物進行不同的觀想,因此所見各不相同。“故知所取唯有識”,通過瑜伽師對一個事物進行不同的觀想就有不同的所見這麼一個事兒,就可以知道實際上我們所認取的只是心識所變現出來的,根本就不是事實真相。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就是我們心識所變現出來的。

  此若無者,諸器世間,有情世間生起差別,應不得成。

  這一句長行其實可以放在“複有別頌”的前邊兒,要是沒有“複有別頌”這個頌子,完全是可以的。“此若無者”就是指剛才說的共相種子、不共相種子,也就是無受生種…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