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尽了,既然已经断尽了一切障了,所以你就不用再断了,因为不用再断了,所以你就永远断不尽二障了。还有第三个颂子。
无种或无体若许为转依
无彼二无故转依不应理
“无种”,没有种子,没有杂染的种子。“或无体”,没有识体。无种和无体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无种是转依,就是阿赖耶识里的杂染种子都没有了;而无体呢?则是说没有识体,没有阿赖耶识的识体,这就成了没有阿赖耶识(转识成智了)。要是不承认阿赖耶识,转依根本就没有办法确立。阿赖耶识里没有杂染种子,就成清净了,就是转识成智了,阿赖耶识转成的智是大圆镜智。“无种或无体,若许为转依”就是说,要是没有阿赖耶识,无种、无体是怎么回事儿呢?要是把这叫成转依的话,“无彼二无故”。要是没有阿赖耶识的话,那么,当我们清净心现前的时候,这清净心就是因为正闻熏习、如理作意而有的,当我们清净心现前的时候,因为没有阿赖耶,这清净心来对治谁?有阿赖耶识的话,清净心是对治杂染种子的,现在没有杂染种子、没有阿赖耶识识体,有劲没处使。“无彼二无故”就是说,既然没有杂染种子、没有阿赖耶识的识体来被清净心对治,那么要清净心干吗?“转依不应理”,清净心就是对治杂染种子的,现在没有杂染种子可以对治,外人就说了,这不正好是清净么~~把这叫转依就行了。无著论师说这叫转依是不对的,所谓转依,就是转染依成净依,现在根本没有染依可转呀~~平白无故地送我一个好处,我不敢要,无功不受禄呀~~要是有阿赖耶识,那就不一样了。有阿赖耶识,当你初登圣地,这时候你还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边儿有很多杂染种子,你继续修呀修,就可以把杂染种子消灭掉,这叫“无种”,没有了杂染的种子,杂染的阿赖耶识也没有了,这叫“二无”。不承认阿赖耶识,这俩无都没有。这就没有办法成立转依了。只有承认阿赖耶识,修学圣道,把杂染识转为清净识(即大圆镜智),把杂染种子消灭掉,成为“无种”、“无体”,这样渐渐就可以转依了。不承认阿赖耶识,转依确实不能成就,所以不承认阿赖耶识是不合道理的。
复次,此阿赖耶识差别云何?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
前边儿一直讲的是阿赖耶识总相方面的情况,从这儿开始,就是讲阿赖耶识的差别相,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的熏习的情况、种子的作用的不同情况等。阿赖耶识的差别相是怎么回事儿呢?“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说,从种子的熏习情况来说,可以分三种情况,或者分成四种情况。
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
先说分成三种的,也就是说,熏习有三种情况的不同。三种熏习情况的不同,导致了阿赖耶识的三种差别。
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
先列出名字,到所知相那儿再说。这儿只简单说一下,“名言熏习差别”,“名言”就是语言文字、概念了,名言有表义名言、显境名言二种,表义名言是诠义的音声,也就是诠解诸法的名、句、文之类,显境名言是指心、心所,也就是心里的种种分别。我们说一个事物,想把它描述清楚,就得有语言文字以及心里的思维等。“名言熏习”,就是你说话时,心得动、得想,你就是不说话,心里还是要动、要想的,也就是说,你只要心动,那就熏习阿赖耶识了。一熏习,阿赖耶识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种子,这些种子作为诸法生起的亲因缘,然后在缘具的情况下就生起诸法。各种各样的种子不同,所以叫“名言熏习差别”。“我见熏习差别”,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去执著诸法,诸法是什么?从本质上说就是名言。这里的分别心主要是指第七末那识,第七末那识执著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这执著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这我执,所以有了种种的分别,也就是说,其他的分别都是这我执衍化出来的。我执有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但总起来都是我执,它是虚妄的。我执的熏习,造成种子,这叫“我见熏习差别”。“有支熏习差别”,“有”就是三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支”就是因,“有支”就是三有的因。因为有三有的因,所以你就生在三界之中。生在三界的因是啥?就是业力,或善业、或恶业等,这都是有漏的业。因为这个才使得我们感得三界之苦乐果报。这三种熏习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名言熏习。到所知相的时候再详细说。
四种者,一、引发差别、二、异熟差别,三、缘相差别,四、相貌差别。
先列出四种的名字,下边儿再解释。
此中引发差别者,谓新起熏习。
第一个是引发差别,啥是引发差别呢?这里说,引发差别就是“新起熏习”,既然是“新起”的,就说明了它不是以前有的。阿赖耶识里有名言种子,然后新起熏习(就是造业来熏习、炒作),而后感得果报。名言种子是亲因缘,这新起熏习是增上缘。
此若无者,行为缘识,取为缘有,应不得成。
新起熏习这个增上缘,也是很重要的。“此若无者”,要是这能引发的新起熏习没有的话,则十二缘起中的“行为缘识,取为缘有”,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爱缘取,取缘有,一直到生、老死。“行为缘识”的“行”是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它们一活动,就在阿赖耶识里熏成种子,也就对阿赖耶里的同类种子进行了炒作,使同类种子的力量更加强大。《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业增长广大,这是业果四原则之一,不过宗喀巴大师说的不清楚,只说有这样一个原则,但其原理并没有说清楚。这是宗喀巴大师的特征,几乎都是这样,都没有讲清原理,我带来了这本书,《下士道·深信业果》这儿,118页第二行,“业增长广大者。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故如内身因果增长,诸外因果无能等者,此亦如集法句云,“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从轻微业起广大果,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如阿笈摩说,牧人喜欢,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五百饿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缘。并贤愚经说,金天金宝牛護因缘,当从阿笈摩及贤愚经、百业经等,求发定解……”象这样的说法实在来说,讲不清道理。说,造一点儿业,会感很大的果,当时我们学的时候是听日常法师的带子,日常法师讲的确实很好,也并没有说清楚原理。我记得日常法师举的金猫因缘什么的例子,经典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但原理是什么?它可不是象树一样,种下去发了芽就会长大的,业可不是这样的。其原理实际上就是展转熏习、互相作增上缘,我们说的增长广大是指:本来有一些业种,你再造业,熏成了种子,比如说是恶业,这样同类种子就多了一些,同类种子增多也还是各个种子是各个种子,只不过多了以后就人多势众,形成势力,互为增上缘,使得种子缘具的可能性更大,机会更多,就更容易感果,感果以后,我们知道,一个感果了,人的念头不是可以前后相续作等无间缘么~~等无间缘就是前念给后念让出位子,并在大体上给后念一个规定性,前一念是恶,后一念大体上也是恶,因为恶种子很多,恶就可以把持很长时间,这就叫增长广大。宗大师说他这本书总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反正对无著道轨是没说清,通书给我这样的感觉,可不是一丁点儿。
如果我们不新起熏习,那么,就只有里头先有的种子,那就没有增上缘,就不容易感果,你造业了,就有新起熏习。当然,造业本身它就有名言种子的作用,同时也有有支业力的活动,我见熏习差别更少不了(三种差别都有),不过这里不说它,就是说造业不是单纯的。名言种子的熏习是亲因缘,有支熏习(即业力的熏习)是增上缘。现在我们从业力这一方面来说,新起熏习是增上缘,它就是引发差别。这引发差别要是没有,我们三业的活动,不能在阿赖耶识里熏成种子,那就不能引发果报了。世亲说,他是把行缘识、取缘有放在一起的,说,是在136页,“诸行生灭熏习成识”,就是说,识是由诸行在生灭之间熏习成的。再看“取为缘有”不能成立。十二因缘中的“……触缘受,受缘爱,爱缘起,取缘有……”爱增长就叫“取”,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取有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四种,欲取是指由于对五欲的执爱――五欲是色、声、香、味、触――而造业。见取他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最殊胜的,因而作出排斥别的的业。戒禁取是指把戒律进行死板的解释因而造下业,比如非说要结夏安居因而你夏天把庙门关上,使得谁都不乐意――政府不乐意、游客不乐意……我语取的“语”就是说,就是老说这是我,实际上还是执著于我,这是我!当这些执著活动的时候,就有业。爱特别强的时候,就影响了业。也就是说,以前它就有这业种子,只不过增上缘不够,还没有感果,现在爱特别强,就成了取,这一取,唉~~增上缘有了,就感果了。要是没有引发差别,行对识就没有力量,取对有没有力量,既然没有引发的力量,就感不了果。十二缘起中的这个“有”,取缘有的“有”,世亲是这样解释的,还是136页,“能有后生,故名为有”,就是说能够有后生,这就成了条件已经具备了,这就是决定了。我们现在很多事情实际上是不决定的,比如说,我造恶业了,比如我打某人了一个耳光,会得什么果报呢?受报应是一定的,但受什么报应实际上是不一定的,因为缘要是不同的话,果就不同,也要看条件。也就是说,什么是“有”,条件决定了才是。我们一般的就是“取缘有”,一取就有,你要是取了半天没取来呢?那就不是“有”了。
此中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此若无者,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应不成。
再说“异熟差别”,“异熟差别”实际上就是种子、果报种子。说,三界里各式各样的众生的果报…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