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盡了,既然已經斷盡了一切障了,所以你就不用再斷了,因爲不用再斷了,所以你就永遠斷不盡二障了。還有第叁個頌子。
無種或無體若許爲轉依
無彼二無故轉依不應理
“無種”,沒有種子,沒有雜染的種子。“或無體”,沒有識體。無種和無體實際上是不一樣的,無種是轉依,就是阿賴耶識裏的雜染種子都沒有了;而無體呢?則是說沒有識體,沒有阿賴耶識的識體,這就成了沒有阿賴耶識(轉識成智了)。要是不承認阿賴耶識,轉依根本就沒有辦法確立。阿賴耶識裏沒有雜染種子,就成清淨了,就是轉識成智了,阿賴耶識轉成的智是大圓鏡智。“無種或無體,若許爲轉依”就是說,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無種、無體是怎麼回事兒呢?要是把這叫成轉依的話,“無彼二無故”。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的話,那麼,當我們清淨心現前的時候,這清淨心就是因爲正聞熏習、如理作意而有的,當我們清淨心現前的時候,因爲沒有阿賴耶,這清淨心來對治誰?有阿賴耶識的話,清淨心是對治雜染種子的,現在沒有雜染種子、沒有阿賴耶識識體,有勁沒處使。“無彼二無故”就是說,既然沒有雜染種子、沒有阿賴耶識的識體來被清淨心對治,那麼要清淨心幹嗎?“轉依不應理”,清淨心就是對治雜染種子的,現在沒有雜染種子可以對治,外人就說了,這不正好是清淨麼~~把這叫轉依就行了。無著論師說這叫轉依是不對的,所謂轉依,就是轉染依成淨依,現在根本沒有染依可轉呀~~平白無故地送我一個好處,我不敢要,無功不受祿呀~~要是有阿賴耶識,那就不一樣了。有阿賴耶識,當你初登聖地,這時候你還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裏邊兒有很多雜染種子,你繼續修呀修,就可以把雜染種子消滅掉,這叫“無種”,沒有了雜染的種子,雜染的阿賴耶識也沒有了,這叫“二無”。不承認阿賴耶識,這倆無都沒有。這就沒有辦法成立轉依了。只有承認阿賴耶識,修學聖道,把雜染識轉爲清淨識(即大圓鏡智),把雜染種子消滅掉,成爲“無種”、“無體”,這樣漸漸就可以轉依了。不承認阿賴耶識,轉依確實不能成就,所以不承認阿賴耶識是不合道理的。
複次,此阿賴耶識差別雲何?略說應知或叁種,或四種。
前邊兒一直講的是阿賴耶識總相方面的情況,從這兒開始,就是講阿賴耶識的差別相,實際上就是阿賴耶識的熏習的情況、種子的作用的不同情況等。阿賴耶識的差別相是怎麼回事兒呢?“略說應知或叁種,或四種”,說,從種子的熏習情況來說,可以分叁種情況,或者分成四種情況。
此中叁種者,謂叁種熏習差別故。
先說分成叁種的,也就是說,熏習有叁種情況的不同。叁種熏習情況的不同,導致了阿賴耶識的叁種差別。
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叁、有支熏習差別。
先列出名字,到所知相那兒再說。這兒只簡單說一下,“名言熏習差別”,“名言”就是語言文字、概念了,名言有表義名言、顯境名言二種,表義名言是诠義的音聲,也就是诠解諸法的名、句、文之類,顯境名言是指心、心所,也就是心裏的種種分別。我們說一個事物,想把它描述清楚,就得有語言文字以及心裏的思維等。“名言熏習”,就是你說話時,心得動、得想,你就是不說話,心裏還是要動、要想的,也就是說,你只要心動,那就熏習阿賴耶識了。一熏習,阿賴耶識裏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種子,這些種子作爲諸法生起的親因緣,然後在緣具的情況下就生起諸法。各種各樣的種子不同,所以叫“名言熏習差別”。“我見熏習差別”,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去執著諸法,諸法是什麼?從本質上說就是名言。這裏的分別心主要是指第七末那識,第七末那識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爲我,這執著是與生俱來的,因爲這我執,所以有了種種的分別,也就是說,其他的分別都是這我執衍化出來的。我執有俱生我執、分別我執,但總起來都是我執,它是虛妄的。我執的熏習,造成種子,這叫“我見熏習差別”。“有支熏習差別”,“有”就是叁有、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支”就是因,“有支”就是叁有的因。因爲有叁有的因,所以你就生在叁界之中。生在叁界的因是啥?就是業力,或善業、或惡業等,這都是有漏的業。因爲這個才使得我們感得叁界之苦樂果報。這叁種熏習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名言熏習。到所知相的時候再詳細說。
四種者,一、引發差別、二、異熟差別,叁、緣相差別,四、相貌差別。
先列出四種的名字,下邊兒再解釋。
此中引發差別者,謂新起熏習。
第一個是引發差別,啥是引發差別呢?這裏說,引發差別就是“新起熏習”,既然是“新起”的,就說明了它不是以前有的。阿賴耶識裏有名言種子,然後新起熏習(就是造業來熏習、炒作),而後感得果報。名言種子是親因緣,這新起熏習是增上緣。
此若無者,行爲緣識,取爲緣有,應不得成。
新起熏習這個增上緣,也是很重要的。“此若無者”,要是這能引發的新起熏習沒有的話,則十二緣起中的“行爲緣識,取爲緣有”,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愛緣取,取緣有,一直到生、老死。“行爲緣識”的“行”是身、口、意叁業的活動,它們一活動,就在阿賴耶識裏熏成種子,也就對阿賴耶裏的同類種子進行了炒作,使同類種子的力量更加強大。《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業增長廣大,這是業果四原則之一,不過宗喀巴大師說的不清楚,只說有這樣一個原則,但其原理並沒有說清楚。這是宗喀巴大師的特征,幾乎都是這樣,都沒有講清原理,我帶來了這本書,《下士道·深信業果》這兒,118頁第二行,“業增長廣大者。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此亦如集法句雲,“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谷豐熟”。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複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象這樣的說法實在來說,講不清道理。說,造一點兒業,會感很大的果,當時我們學的時候是聽日常法師的帶子,日常法師講的確實很好,也並沒有說清楚原理。我記得日常法師舉的金貓因緣什麼的例子,經典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但原理是什麼?它可不是象樹一樣,種下去發了芽就會長大的,業可不是這樣的。其原理實際上就是展轉熏習、互相作增上緣,我們說的增長廣大是指:本來有一些業種,你再造業,熏成了種子,比如說是惡業,這樣同類種子就多了一些,同類種子增多也還是各個種子是各個種子,只不過多了以後就人多勢衆,形成勢力,互爲增上緣,使得種子緣具的可能性更大,機會更多,就更容易感果,感果以後,我們知道,一個感果了,人的念頭不是可以前後相續作等無間緣麼~~等無間緣就是前念給後念讓出位子,並在大體上給後念一個規定性,前一念是惡,後一念大體上也是惡,因爲惡種子很多,惡就可以把持很長時間,這就叫增長廣大。宗大師說他這本書總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反正對無著道軌是沒說清,通書給我這樣的感覺,可不是一丁點兒。
如果我們不新起熏習,那麼,就只有裏頭先有的種子,那就沒有增上緣,就不容易感果,你造業了,就有新起熏習。當然,造業本身它就有名言種子的作用,同時也有有支業力的活動,我見熏習差別更少不了(叁種差別都有),不過這裏不說它,就是說造業不是單純的。名言種子的熏習是親因緣,有支熏習(即業力的熏習)是增上緣。現在我們從業力這一方面來說,新起熏習是增上緣,它就是引發差別。這引發差別要是沒有,我們叁業的活動,不能在阿賴耶識裏熏成種子,那就不能引發果報了。世親說,他是把行緣識、取緣有放在一起的,說,是在136頁,“諸行生滅熏習成識”,就是說,識是由諸行在生滅之間熏習成的。再看“取爲緣有”不能成立。十二因緣中的“……觸緣受,受緣愛,愛緣起,取緣有……”愛增長就叫“取”,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取有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四種,欲取是指由于對五欲的執愛――五欲是色、聲、香、味、觸――而造業。見取他認爲自己的見解是最殊勝的,因而作出排斥別的的業。戒禁取是指把戒律進行死板的解釋因而造下業,比如非說要結夏安居因而你夏天把廟門關上,使得誰都不樂意――政府不樂意、遊客不樂意……我語取的“語”就是說,就是老說這是我,實際上還是執著于我,這是我!當這些執著活動的時候,就有業。愛特別強的時候,就影響了業。也就是說,以前它就有這業種子,只不過增上緣不夠,還沒有感果,現在愛特別強,就成了取,這一取,唉~~增上緣有了,就感果了。要是沒有引發差別,行對識就沒有力量,取對有沒有力量,既然沒有引發的力量,就感不了果。十二緣起中的這個“有”,取緣有的“有”,世親是這樣解釋的,還是136頁,“能有後生,故名爲有”,就是說能夠有後生,這就成了條件已經具備了,這就是決定了。我們現在很多事情實際上是不決定的,比如說,我造惡業了,比如我打某人了一個耳光,會得什麼果報呢?受報應是一定的,但受什麼報應實際上是不一定的,因爲緣要是不同的話,果就不同,也要看條件。也就是說,什麼是“有”,條件決定了才是。我們一般的就是“取緣有”,一取就有,你要是取了半天沒取來呢?那就不是“有”了。
此中異熟差別者,謂行有爲緣,于諸趣中異熟差別。此若無者,則無種子,後有諸法生應不成。
再說“異熟差別”,“異熟差別”實際上就是種子、果報種子。說,叁界裏各式各樣的衆生的果報…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