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有受生种子,说要是没有这个的话,那么“诸器世间”和“有情世间”,“生起差别,应不得成”。也就是说,要是没有共相种子、无受生种子,器世间生起差别就不能成立,没有这种子当然生不起现行。要是没有不共相种子,有情世间的生起差别也不能成立了。原因就是没有种子就生不起现行。
复有麤重相及轻安相
粗重相、轻安相也得说说。
麤重相者,谓烦恼随烦恼种子。轻安相者,谓有漏善法种子。
“麤重”的“麤”是恶的意思,指不好的东西,无性释中说,“恶故名粗”,在371页。“重”是沉没的意思,就是说这件事会使你沉没,使你不能上升。“麤重”就是指“烦恼随烦恼种子”,烦恼、随烦恼就是《百法明门论》中说过的。而“轻安相者,谓有漏善法种子”,说,轻安相是指的有漏善法种子,有漏就是不清净,但毕竟是善,这不清净就是因为末那识。
此若无者,所感异熟无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别,应不得成。
要是阿赖耶识里没有麤重相、轻安相,那么“所感异熟,无所堪能”就成立不了,“所感异熟,有所堪能”也成立不了。“无所堪能”就是指没有能力,没有的是修行的能力、行善的能力。“有所堪能”就是指有修行的能力。粗重相就是烦恼、随烦恼种子,如果没有粗重相――烦恼、随烦恼的种子,那么你就可以行善、可以修行,要是有烦恼种子,比如说现在烦恼种子现行了,你就作恶,因为作恶,你得到恶道受报,在恶道你修行的可能性就太小了。要是没有轻安相,就是说没有有漏善的种子,那么你就不能行善,有了轻安相,你就可以行善,可以行善就是有所堪能。“所依差别”的“所依”是指生命体,生命体的不一样就是所依差别。现在我们每个有情的所依差别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阿赖耶识是有麤重相的种子、有轻安相的种子,这都有。
复有有受尽相无受尽相
阿赖耶识还有受尽相的问题。
有受尽相者,谓已成熟异熟果善不善种子。无受尽相者,谓名言熏习种子,无始时来种种戏论流转种子故。
“有受尽相”就是你的果报有穷尽的时候。“受”就是内心的分别,你觉得苦、觉得乐等。这些感受是有时间性的,过一会儿就没有了。说,“有受尽相”是指“已成熟异熟果善不善种子”,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有善的,有不善的,可多了,它们成熟的时候就招感果报。这些种子都是有受尽相的。它们在感果的时候你有苦乐之觉,但当它们力量尽了的时候,你的异熟果报体也就告一段落。“无受尽相”是指“名言熏习种子”,“名言熏习种子”就是内心的分别,你内心一分别就熏习种子了。这名言熏习的种子无著论师告诉说,它是“无始以来”的“种种戏论流转种子故”,就是说,它其实是各式各样的名言戏论,“戏论”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虚妄分别。我们说这是色、声、香、味、触,这是眼、耳、鼻、舌、身,就是这些境界困住了我们,但我们不知道这是没有真实意义的,在里边执著,产生种种戏论,这些戏论种子流转不断,这种子是“无受尽相”。这我在《唯识三十颂》中讲过的,其实就是业种子、名言种子。
此若无者,已作已作善恶二业,与果受尽,应不得成。又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
阿赖耶识里要是没有“有受尽相”的种子,那么“已作已作善恶二业,与果受尽”就不能成立了。“已作已作善恶”实际上就是“已作善、已作恶”,“与果受尽,应不得成”是说,你作善就给你乐的果报,你作了恶就给你苦的果报,要是没有有受尽相,你这果报就要无限地受下去,可是事实上并不是,是有结束的时候的,有结束的时候就是有受尽相。要是阿赖耶识里没有“无受尽相”的种子,那么“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就是说,我们的阿赖耶识里边有以前旧有的名言种子,要是没有这旧有的名言种子,新的名言种子也就生不起来,为啥?因为我们现在之所以心能够分别,就是依赖于以前旧有的种子,旧有的种子现行了,心才能分别。我们现在可以分别,就说明了原来有种子,正因为原来有种子,现在的新名言种子才能熏习,有现在的熏习了,现在一熏习,就又熏习了种子,这样呢,这名言种子就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了。要是没有“无受尽相”的种子,新名言种子就不能生起。刚才已经说了,名言熏习种子就是内心的分别,心里的分别是无穷无尽的,它是不能结束的。有受尽相的善不善种子不是无穷无尽,就是说,有受尽相的种子,果报成就之后,一结束它就没有了。
复有譬喻相
阿赖耶识还有一个譬喻相。我们现在面对的任何都西都可以有譬喻相。
谓此阿赖耶识,幻焰梦翳为譬喻故。
这里的如幻、如焰、如梦、如翳,都是譬喻它不真实。“幻”,就是幻化师、魔术师,他用幻术变现出一个东西,他变出来的东西我们看上去好象是真的,但其实不是。“焰”就是阳焰,刚下过大雨不久骤然出了大太阳,快速蒸发,水蒸汽腾腾的,远远一看,像有水一样。看起来象有水,但实际上没有。“梦”,作梦,作梦的时候好象真的有什么东西,但实际上没有。“翳”,就是眼睛有毛病,因而看见月亮长了毛,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注意,这些例子我们要正确理解,不要搞错。比如说幻化师,他拿一块石头,三折腾两折腾的在台上变出一匹马来,他变出的这匹马是根本就没有的,但人用的石头是有的。“焰”也是这样,水是没有的,但腾腾的汽儿还是有的。“梦”更是,你梦见的那只大老虎是根本就没有的,但你作了一个大老虎的梦还是真的,不然你为什么吓出一身汗呢?“翳”也是,月亮毛是根本就没有的,但月亮还是有的。这个一定要说对。还有一点儿,你作梦见到了一只老虎,梦中的大老虎是没有的,但现实中是有大老虎的,不然你怎么知道梦见的是老虎而不是一只小狗?你还是能分清楚的!阿赖耶识也是不真实的,正因为它不真实,所以我们可以改变它。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把阿赖耶识讲成本体,这是彻底的错误,比如说太虚法师他们,他的四大弟子之一法舫法师在其《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中说,“阿赖耶识――本体论”,还有林国良教授的《成唯识论直解》等,都把阿赖耶识讲成本体。这都是有问题的书。
此若无者,由不实遍计种子故,颠倒缘相应不得成。
说,阿赖耶识如果没有虚妄性的话,“由不实遍计种子故”,“不实遍计”就是虚妄分别,“不实”是不真实,“遍计”是遍计执。“遍”是普遍,在时间上说,一直是虚妄分别,在空间上说,在任何地方都虚妄分别。本来是不真实的,如幻、如焰、如梦、如翳,可我们认为是真实的,起了种种的执著、分别。这样就熏成了种子,这就是“不实遍计种子”。因为不实遍计种子,“颠倒缘相应不得成”,“不实遍计种子”就是我们搞错了,把不真实的境界当成了真实的,这就是“颠倒”。阿赖耶识就是个颠倒的所缘,因为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切境界都是虚幻的,但我们执著它,有我执、法执,这虚妄分别造成了虚妄分别的种子,由种子又变现了种种虚妄的境界,就这样流转。所以,要是阿赖耶识不是虚幻的,我们的“颠倒缘相”就没有了。
复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谓诸具缚者,名具足相。世间离欲者,名损减相。
阿赖耶识里还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说,具足相就是“诸具缚者”,啥是具缚者?就是有烦恼系缚,他的烦恼都有,根本烦恼、随烦恼他都有,一点儿也不少。下边儿一句说,“世间离欲者,名损减相”,就是说,这不具足相又叫损减相,就是指“世间离欲”,所谓世间离欲,就是舍弃了世间的五欲――色、声、香、味、触,没有五欲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叫“损减相”。有时候世间的舍弃是有另外的含义,比如在《至高利益》中,副省长赵达功是一个标准的政客,他老婆刘璐璐贪钱把他气得要死:你说我们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作为一个副省长,钱对他没有一点儿意义,他不贪钱!这里的世间离欲得是真舍!
有学声闻及诸菩萨,名一分永拔相。
刚才那一句“世间离欲”是说的世间非佛教徒,这一句是说的佛教徒。佛教徒他修学佛法,只是在学,还没有证到最高圣果――小乘最高圣果是四果阿罗汉,还没有证阿罗汉果就是有学声闻,这里的有学声闻是指已入圣道,但还没证最高的四果。咱们常说的“声闻”,“声”是指佛陀说的法语,“闻”就是指听了佛陀的法语而欢喜,所以就照着佛说的来作,实际上菩萨也是这样的,只不过他们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所以被叫成声闻。“及诸菩萨”,很多的菩萨。“有学声闻及诸菩萨,名一分永拔相”,这是指入了圣道的声闻和菩萨,在凡夫位的不算。“名一分永拔相”就是指这些入了圣位的声闻和菩萨已经把一部分的烦恼消灭了,这里是“永拔”,就是彻底断除,把这一部分烦恼彻底断除了。
阿罗汉、独觉及诸如来,名烦恼障全永拔相,及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应。
刚才说的声闻、菩萨,都是指见道位以上的圣人,刚见道就算。“阿罗汉、独觉及诸如来,名烦恼障全永拔相”,这里进一步,从初果到二果、三果、四果,菩萨呢,就是从初地到二地、三地……直到成佛。“阿罗汉”就是杀贼,他把爱烦恼贼、见烦恼贼等都消灭了。又叫无生,他没有生死了,他得大解脱了。也叫应供,他是众生的福田,能受得起人天的供养了。“独觉”是不需要师长教导,自己就能觉悟圣道。“及诸如来”,圆满的佛陀。这是三乘圣人:阿罗汉、独觉、如来。这三乘圣人,“名烦恼障全永拔相”,烦恼分为两类,一个烦恼障,一个所知障。烦恼障就是指我们的情绪方面的烦恼,这些烦恼扰乱我们的心神,障碍圣道,使我们留在这苦恼的地方不能解脱。“全永拔相”就是完全清除了,一点儿也没有留下来。还有“及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所知障是认识方面的障碍,阿罗汉、辟支佛把烦恼障消灭干净了,但还有所知障没有消灭。如果把烦恼障、所知障完全清除了,就成佛了。“如其所应”就是指该断的就断,阿罗汉、辟支佛要把烦恼障彻底消灭,佛要把烦恼障、所知障都彻底消灭。为什么罗汉只断烦恼障就可以了呢?因为罗汉是自度的,把烦恼障消除就自度了,我根本不用度他,所以所知障不用管。就象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一样,我只要作事儿,总有犯错的时候,我干脆不作事儿,当然永远没有犯错的机会。所知障实际上就是障所知,就是一个错误,度众生就是我说的作事儿了,作事就有作对的有作错的,就是会犯错误,不度众生就是不作事儿,根本不会犯错误――根本用不着断所知障。“有学声闻”是永拔一分烦恼障,见道以上“诸菩萨”是永断烦恼所知障各一分,这叫“一分永拔相”。无学的阿罗汉、独觉,是拔去全分烦恼障,叫“烦恼障全永拔相”。诸如来要完全拔去烦恼所知二障,叫“烦恼所知全永拔相”。都不一样。
此若无者,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
具足相、损减相、一分永拔相、全永拔相,这就是差别。要是没有这差别相的话,“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这杂染还灭的次第,就不能成就了。我们现在只有一个流转,要修行,那就有一个还灭的问题。还灭就是损减,把烦恼给损减掉。在这儿呢,妙老说,按唯识的说法,众生的种性不同,有的人可以成佛,他就能够烦恼障、所知障全断除,有的众生只能成罗汉、成辟支佛,他就有烦恼障全永拔相。有的众生没有三乘圣人的清净性,他就完全不能拔除,只能在生死里流转。这种说法按我的理解可能不是这样的。这要涉及到种子的本有、新熏问题。咱们放在课后专门说。
何因缘故善不善法能感异熟,其异熟果无覆无记?
这是说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性。“何因缘故”,就是为什么?下边儿说“善不善法能感异熟,其异熟果无覆无记”,就是说,我们做善业能招感可爱异熟果,我们做不善业能得到不可爱异熟果。造业时有善、不善的区别,得果报时有可爱、不可爱的不同。但这果报是可爱、不可爱而不能说是善还是不善,只能说是无覆无记。为啥因有善、恶而果没有呢?“无覆无记”的“覆”就是障碍、遮盖,“无覆”就是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是因为没有烦恼来相应,有烦恼来相应就叫有覆,无烦恼相应就叫无覆。《唯识三十颂》中说,末那识是有覆无记,就是因为它有四烦恼常与相应,它能障碍圣道。这阿赖耶识是“无覆”,它没有烦恼法来相应。“无记”就是不可以说它是善、是恶。前七转识做善、做恶,阿赖耶识始终是无记的。为什么不管我造善还是造恶所得的异熟果只是无覆无记呢?道理在哪儿?
由异熟果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善与不善互相违故。
因为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这样它“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就是说,这样它才可以接受七转识放进来的种子,前六识做善时熏成的种子它接受,你做恶时熏成的种子它也接受。假如说阿赖耶识不是无记而是善的,这就坏事儿了,为啥?“善与不善互相违故”,就是说,阿赖耶识要是善的话,前六识作恶时熏成的种子它就不接受了。所以,阿赖耶识必须无记,不无记不行!这样呢,佛教在建立阿赖耶识的时候就建立了一个无记的阿赖耶。
若异熟果善不善性,杂染还灭应不得成。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
要是阿赖耶识不是无记而是善、不善性的话,杂染还灭就没法儿成立。比如说它是善的,善有世间善,有出世间善,它要是出世间善,“杂染应不得成”,就是说世间的流转生死就不能安立了,那我们就不会在生死中流转,也就没有轮回了。它要是世间善,世间的恶法也就不能成立,因为善恶是水火不容的,它不接受恶的熏习。它要是不善的话,“还灭应不得成”,就是说你修学不了圣道,修学圣道是善,可阿赖耶是恶,它不接受正闻熏习的法界种子。“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所以,阿赖耶识只能是无覆无记。只有这样,世间的杂染、出世间的还灭才能成立。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