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世間”,佛爲了斷滅衆生的執著,所以爲衆生宣說正法。聽法的人,爲了斷滅對阿賴耶的誤執,所以在佛說法的時候“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這樣他就感覺到,如來出現世間,演說正法,是很難得的,佛要是不出現,則根本就聽不到這樣的正法。
于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
在《如來出現四德經》裏面,已經說到了阿賴耶,《如來出現四德經》就是增一阿含中的一部小經,剛才說的愛阿賴耶、樂阿賴耶……這一段經文就是《如來出現四德經》裏面的。也就是說,釋迦牟尼在聲聞乘中間實際上已經說到了阿賴耶,只不過是沒有詳細給說而已。
于大衆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
剛才引用了有部增一阿含中《如來出現四德經》來證明,現在又拿了大衆部阿笈摩,到下邊兒還有化地部的說法等,反正就是說各部都有。有部說到了阿賴耶,大衆部也說到,不過大衆部經典中不是叫阿賴耶,而是說它叫根本識。“根本識”是指它是前六識的依止處。“如樹依根”,前六識依止這根本識,就象樹依止于根一樣,要是沒有根,樹就不得活了,要是沒有根本識,前六識就不能起現行了。就是說,大衆部說的“根本識”,其實就是阿賴耶識,只不過是名字不同罷了。這就是“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
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
這是化地部的說法,在化地部其實也說到了阿賴耶,不過他用的名字是“名窮生死蘊”,他說的“窮生死蘊”實際上就是阿賴耶。在化地部經典中,這個“蘊”有叁種:一念頃蘊、一期生蘊、窮生死蘊。“一念頃蘊”就是指我們現在現行著的色、受、想、行、識,他們是剎那生滅的。“一期生蘊”是指在這一期生命之中,這一期生命就是幾個月、一年、到幾十年、好多年等,有些小生命壽命很短,有些有情的壽命很長,這不一定,和這一期生命共存亡的叫一期生蘊。“窮生死蘊”是指有情的壽命雖然有限,但它得一直到你得了無學道才盡,這就是窮生死蘊――只要你在生死中流轉,它就一直與你相伴。
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
說,化地部說的窮生死蘊就是阿賴耶識。“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這一句話實際上是“有處見色斷、有時見心斷”,“有處”,指的是無色界,在無色界的衆生,他的生命體中沒有色,沒有地、水、火、風的組合,物質的生理組織斷了。“有時”是指無想定,無想定是色界第四禅裏的,說,入了這無想定的時候,六識就斷了,這斷是不起現行的意思。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個識都不活動了。不過,無色界衆生的色身沒有、無想天衆生的心識沒有,可不是阿賴耶識裏的種子沒有了,種子還是有的,因爲種子還有,所以說當你從無色界到欲界、色界的時候,你的色身就又有了,當你從無想定出來的時候,六識就又活動了,這就是“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也就是說有時有處色、心斷,但換個時間、換的地方色、心就又有了,這就是因爲種子還在,它斷的只是現行而已。一切種子就是阿賴耶。
如是所知依,說阿賴耶識爲性,阿陀那識爲性,心爲性,阿賴耶爲性,根本識爲性,窮生死蘊爲性等;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
這是對前邊兒的說法的總結,說這所知依,也就是“無始時來界”的“界”,把阿賴耶識說成他的體性,把阿陀那識說成他的體性,把心說成他的體性,把阿賴耶說成他的體性,把根本識說成他的體性,把窮生死蘊說成他的體性等等,這在經典中都說過。把阿賴耶識說成他的體性,把阿陀那識說成他的體性,把心說成他的體性這是大乘佛教中說的。把阿賴耶說成他的體性,把根本識說成他的體性,把窮生死蘊說成他的體性等是小乘中說過的。長行中還有一個“等”字兒,就是指正量部的“果報識”,上座部分別論者的“有分識”之類的。“有分識”的“有”就是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分”就是因。說這個識是普遍的,是叁界之因。也就是阿賴耶識了。“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有這麼多的理由,是完全可以證明阿賴耶的。“成大王路”就是指理由很充足,不容否定。大王路當然是很堅固、很寬闊的了,沒有障礙(即沒有否定的理由)。接下來是無著論師糾正了一些錯誤的說法。
複有一類,謂心意識義一文異。是義不成。
剛才說阿賴耶識是大王路,建立阿賴耶識的理由是很充足的,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同意自己,永遠沒有100%的,所以還是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只要有人提出來,你就得給解答一下。“複有一類”,就是說有些人這麼說,還有這樣的一些人。“謂心意識義一文異”,他們說,心、意、識這叁個名字,他們所诠顯的根本就是一回事兒,只不過是在文字上叫心、叫意、叫識,意思其實是一樣的。無著論師當然不同意這說法了,說,“是義不成”,這說法是不對的,爲什麼不對呢?
意識兩義差別可得,當知心義亦應有異。
前面已經說過,“意”有等無間滅意和染汙意兩種,而“識”是了別性,就是前六識,在《唯識叁十頌》中有一句,“了別于自境界識”,這是韓老譯本中的句子,前六識各自了別自己的境界,誰也別幫助誰,你根本就幫不了別人。各掃自己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說,意和識它們兩個所诠顯的道理不一樣。既然意和識不一樣,你卻說心、意、識叁者一樣,這對嗎?當然不對!既然你說的不對,所以說“當知心義亦應有異”,也就是說,心與意、與識也應該不一樣,它也應該有它自己的所诠義。
複有一類,謂薄伽梵所說衆生愛阿賴耶,乃至廣說,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
無著論師把用“義一文異”來否認有阿賴耶識的小乘論師說倒了,又有一個小乘論師來說話了。說,你用大乘義理來解釋增一阿含不是行的,這方法不對。“複有一類”,又有一些人這樣說,“謂薄伽梵所說衆生愛阿賴耶,他們說佛在增一阿含裏所說的“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乃至于廣說的,佛在那兒說的阿賴耶不能象你大乘這樣的解釋。增一阿含裏說的阿賴耶,實際上應該是指我們衆生的五取蘊,五取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才是一切衆生的愛著處。我們所說的了生死就是要把這色、受、想、行、識給消滅掉。對于這種說法,無著論師到下邊兒再破。
有余複謂貪俱樂受名阿賴耶。
又有人說,“貪俱樂受名阿賴耶”,“樂受”是叁受之一,或者五受之一,叁受就是苦受、樂受、舍受,要是再加上憂受、喜受就是五受。“貪俱樂受”則是指對樂受的貪愛,貪是能愛,樂受是所愛,能愛與所愛同時就叫作“俱”。這貪俱樂受就是阿賴耶。“貪俱樂受”當然和五取蘊關系很鐵,因爲貪愛樂受,所以愛著五蘊。
有余複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
還有人說這個薩迦耶見就是阿賴耶。薩迦耶見就是我見,認爲五蘊裏一定有我,然後去愛這個我。現在人家就說,這個我見就是阿賴耶,根本就不是你大乘的那麼個說法。下邊兒無著論師要來破斥了。
此等諸師,由教及證,愚阿賴耶,故作此執。
“此等諸師”,你們這些人。“由教及證,愚阿賴耶”,你們所學的阿含教典,佛在裏邊兒沒有給你們說清楚阿賴耶識的道理。你們對佛法的領悟,都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所以你們對阿賴耶識的道理不明白。佛沒給你們說清楚,你們自己也沒有領悟對,所以“愚阿賴耶”,愚阿賴耶就是說,對阿賴耶識識的道理有誤解。“故作此執”,所以有這樣那樣的執著,比如說五取蘊就是阿賴耶,比如說貪俱樂受是阿賴耶,比如說薩迦耶見是阿賴耶等。
如是安立阿賴耶名,隨聲聞乘安立道理,亦不相應。
你們這樣的說法,把五取蘊說成阿賴耶,把貪俱樂受說成阿賴耶,把薩迦耶見說成阿賴耶,即使用小乘的道理來說,也是不對的,與阿含教義也是相違的。
若不愚者,取阿賴耶識安立彼說阿賴耶名,如是安立則爲最勝。
“若不愚者”,就是指教、證都好的、都對的,教就是指對教義的領悟,證是指修行的境界。要是這樣的人,則一定把阿賴耶解釋成我大乘說的這樣。把阿賴耶解釋成我大乘這樣的,這樣才是最殊勝的、最圓滿的、最正確的。
雲何最勝?
爲什麼我說我這說法才是最殊勝的呢?
若五取蘊名阿賴耶,生惡趣中一向苦處,最可厭逆,衆生一向不起愛樂,于中執藏不應道理,以彼常求速舍離故。
要說我大乘的解釋法的殊勝之處,我就先說說剛才你們這幾位的說法的錯誤之處在啥地方。第一個先來說說把五取蘊當阿賴耶識的錯誤在哪兒。阿賴耶識是普遍的,一切衆生都有。比如說我生到了惡道中,那可是連一點兒的快樂也沒有,“一向苦處”就是一直是苦,連一點兒的樂也沒有。生到了這樣的地方,那是“最可厭逆”的,我一點兒也不喜歡,“一向不起愛樂”,對于這五蘊我可不愛樂,那麼你說五取蘊是愛樂處對嗎?不對吧~~也就是說,阿賴耶應該是一切衆生都愛執的,但五取蘊不是一切衆生都愛執的,它只有一部分衆生愛執,生到地獄裏的衆生,“以彼常求速舍離故”,時時希望趕快脫離這苦惱的五取蘊,哪裏還有愛著呢?“于中執藏不應道理”,所以說你的說法不對,不應該說五取蘊是愛著處,是阿賴耶識。
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第四靜慮以上無有。具彼有情常有厭逆,于中執藏亦不應理。
這是對“貪俱樂受是阿賴耶”的破斥。說在第叁靜慮以上根本就沒有這貪俱樂受,這貪俱樂受是欲界衆生,以及色界的初禅、二禅、叁禅有的,但第四靜慮以上者就沒有這貪俱樂受了。如果說貪俱樂受是阿賴耶識的話,那麼得了四禅以上的衆生怎麼辦?他們沒有貪俱樂受,他們不就沒有阿賴耶識了~~這不合理。
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于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