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P6

  ..续本文上一页现世间”,佛为了断灭众生的执著,所以为众生宣说正法。听法的人,为了断灭对阿赖耶的误执,所以在佛说法的时候“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这样他就感觉到,如来出现世间,演说正法,是很难得的,佛要是不出现,则根本就听不到这样的正法。

  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

  在《如来出现四德经》里面,已经说到了阿赖耶,《如来出现四德经》就是增一阿含中的一部小经,刚才说的爱阿赖耶、乐阿赖耶……这一段经文就是《如来出现四德经》里面的。也就是说,释迦牟尼在声闻乘中间实际上已经说到了阿赖耶,只不过是没有详细给说而已。

  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刚才引用了有部增一阿含中《如来出现四德经》来证明,现在又拿了大众部阿笈摩,到下边儿还有化地部的说法等,反正就是说各部都有。有部说到了阿赖耶,大众部也说到,不过大众部经典中不是叫阿赖耶,而是说它叫根本识。“根本识”是指它是前六识的依止处。“如树依根”,前六识依止这根本识,就象树依止于根一样,要是没有根,树就不得活了,要是没有根本识,前六识就不能起现行了。就是说,大众部说的“根本识”,其实就是阿赖耶识,只不过是名字不同罢了。这就是“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

  这是化地部的说法,在化地部其实也说到了阿赖耶,不过他用的名字是“名穷生死蕴”,他说的“穷生死蕴”实际上就是阿赖耶。在化地部经典中,这个“蕴”有三种:一念顷蕴、一期生蕴、穷生死蕴。“一念顷蕴”就是指我们现在现行着的色、受、想、行、识,他们是剎那生灭的。“一期生蕴”是指在这一期生命之中,这一期生命就是几个月、一年、到几十年、好多年等,有些小生命寿命很短,有些有情的寿命很长,这不一定,和这一期生命共存亡的叫一期生蕴。“穷生死蕴”是指有情的寿命虽然有限,但它得一直到你得了无学道才尽,这就是穷生死蕴――只要你在生死中流转,它就一直与你相伴。

  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

  说,化地部说的穷生死蕴就是阿赖耶识。“有处有时见色心断”,这一句话实际上是“有处见色断、有时见心断”,“有处”,指的是无色界,在无色界的众生,他的生命体中没有色,没有地、水、火、风的组合,物质的生理组织断了。“有时”是指无想定,无想定是色界第四禅里的,说,入了这无想定的时候,六识就断了,这断是不起现行的意思。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都不活动了。不过,无色界众生的色身没有、无想天众生的心识没有,可不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没有了,种子还是有的,因为种子还有,所以说当你从无色界到欲界、色界的时候,你的色身就又有了,当你从无想定出来的时候,六识就又活动了,这就是“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也就是说有时有处色、心断,但换个时间、换的地方色、心就又有了,这就是因为种子还在,它断的只是现行而已。一切种子就是阿赖耶。

  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

  这是对前边儿的说法的总结,说这所知依,也就是“无始时来界”的“界”,把阿赖耶识说成他的体性,把阿陀那识说成他的体性,把心说成他的体性,把阿赖耶说成他的体性,把根本识说成他的体性,把穷生死蕴说成他的体性等等,这在经典中都说过。把阿赖耶识说成他的体性,把阿陀那识说成他的体性,把心说成他的体性这是大乘佛教中说的。把阿赖耶说成他的体性,把根本识说成他的体性,把穷生死蕴说成他的体性等是小乘中说过的。长行中还有一个“等”字儿,就是指正量部的“果报识”,上座部分别论者的“有分识”之类的。“有分识”的“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分”就是因。说这个识是普遍的,是三界之因。也就是阿赖耶识了。“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有这么多的理由,是完全可以证明阿赖耶的。“成大王路”就是指理由很充足,不容否定。大王路当然是很坚固、很宽阔的了,没有障碍(即没有否定的理由)。接下来是无著论师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说法。

  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是义不成。

  刚才说阿赖耶识是大王路,建立阿赖耶识的理由是很充足的,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同意自己,永远没有100%的,所以还是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只要有人提出来,你就得给解答一下。“复有一类”,就是说有些人这么说,还有这样的一些人。“谓心意识义一文异”,他们说,心、意、识这三个名字,他们所诠显的根本就是一回事儿,只不过是在文字上叫心、叫意、叫识,意思其实是一样的。无著论师当然不同意这说法了,说,“是义不成”,这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

  意识两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应有异。

  前面已经说过,“意”有等无间灭意和染污意两种,而“识”是了别性,就是前六识,在《唯识三十颂》中有一句,“了别于自境界识”,这是韩老译本中的句子,前六识各自了别自己的境界,谁也别帮助谁,你根本就帮不了别人。各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说,意和识它们两个所诠显的道理不一样。既然意和识不一样,你却说心、意、识三者一样,这对吗?当然不对!既然你说的不对,所以说“当知心义亦应有异”,也就是说,心与意、与识也应该不一样,它也应该有它自己的所诠义。

  复有一类,谓薄伽梵所说众生爱阿赖耶,乃至广说,此中五取蕴说名阿赖耶。

  无著论师把用“义一文异”来否认有阿赖耶识的小乘论师说倒了,又有一个小乘论师来说话了。说,你用大乘义理来解释增一阿含不是行的,这方法不对。“复有一类”,又有一些人这样说,“谓薄伽梵所说众生爱阿赖耶,他们说佛在增一阿含里所说的“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乃至于广说的,佛在那儿说的阿赖耶不能象你大乘这样的解释。增一阿含里说的阿赖耶,实际上应该是指我们众生的五取蕴,五取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才是一切众生的爱着处。我们所说的了生死就是要把这色、受、想、行、识给消灭掉。对于这种说法,无著论师到下边儿再破。

  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

  又有人说,“贪俱乐受名阿赖耶”,“乐受”是三受之一,或者五受之一,三受就是苦受、乐受、舍受,要是再加上忧受、喜受就是五受。“贪俱乐受”则是指对乐受的贪爱,贪是能爱,乐受是所爱,能爱与所爱同时就叫作“俱”。这贪俱乐受就是阿赖耶。“贪俱乐受”当然和五取蕴关系很铁,因为贪爱乐受,所以爱着五蕴。

  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

  还有人说这个萨迦耶见就是阿赖耶。萨迦耶见就是我见,认为五蕴里一定有我,然后去爱这个我。现在人家就说,这个我见就是阿赖耶,根本就不是你大乘的那么个说法。下边儿无著论师要来破斥了。

  此等诸师,由教及证,愚阿赖耶,故作此执。

  “此等诸师”,你们这些人。“由教及证,愚阿赖耶”,你们所学的阿含教典,佛在里边儿没有给你们说清楚阿赖耶识的道理。你们对佛法的领悟,都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你们对阿赖耶识的道理不明白。佛没给你们说清楚,你们自己也没有领悟对,所以“愚阿赖耶”,愚阿赖耶就是说,对阿赖耶识识的道理有误解。“故作此执”,所以有这样那样的执著,比如说五取蕴就是阿赖耶,比如说贪俱乐受是阿赖耶,比如说萨迦耶见是阿赖耶等。

  如是安立阿赖耶名,随声闻乘安立道理,亦不相应。

  你们这样的说法,把五取蕴说成阿赖耶,把贪俱乐受说成阿赖耶,把萨迦耶见说成阿赖耶,即使用小乘的道理来说,也是不对的,与阿含教义也是相违的。

  若不愚者,取阿赖耶识安立彼说阿赖耶名,如是安立则为最胜。

  “若不愚者”,就是指教、证都好的、都对的,教就是指对教义的领悟,证是指修行的境界。要是这样的人,则一定把阿赖耶解释成我大乘说的这样。把阿赖耶解释成我大乘这样的,这样才是最殊胜的、最圆满的、最正确的。

  云何最胜?

  为什么我说我这说法才是最殊胜的呢?

  若五取蕴名阿赖耶,生恶趣中一向苦处,最可厌逆,众生一向不起爱乐,于中执藏不应道理,以彼常求速舍离故。

  要说我大乘的解释法的殊胜之处,我就先说说刚才你们这几位的说法的错误之处在啥地方。第一个先来说说把五取蕴当阿赖耶识的错误在哪儿。阿赖耶识是普遍的,一切众生都有。比如说我生到了恶道中,那可是连一点儿的快乐也没有,“一向苦处”就是一直是苦,连一点儿的乐也没有。生到了这样的地方,那是“最可厌逆”的,我一点儿也不喜欢,“一向不起爱乐”,对于这五蕴我可不爱乐,那么你说五取蕴是爱乐处对吗?不对吧~~也就是说,阿赖耶应该是一切众生都爱执的,但五取蕴不是一切众生都爱执的,它只有一部分众生爱执,生到地狱里的众生,“以彼常求速舍离故”,时时希望赶快脱离这苦恼的五取蕴,哪里还有爱着呢?“于中执藏不应道理”,所以说你的说法不对,不应该说五取蕴是爱着处,是阿赖耶识。

  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第四静虑以上无有。具彼有情常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

  这是对“贪俱乐受是阿赖耶”的破斥。说在第三静虑以上根本就没有这贪俱乐受,这贪俱乐受是欲界众生,以及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有的,但第四静虑以上者就没有这贪俱乐受了。如果说贪俱乐受是阿赖耶识的话,那么得了四禅以上的众生怎么办?他们没有贪俱乐受,他们不就没有阿赖耶识了~~这不合理。

  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