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恒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
这是破把萨迦耶见说成阿赖耶识的。“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就是指修行佛法者,在这些修行者中间,有些人对于无我的道理已经有了绝的信心,只不过是还没有证悟,这就是加行位修行者。这些修行人,他们常常修无我观,“恒有厌逆”,他们对于我执是厌患的,既然他们没有我执、没有萨迦耶见,是不是他们就没有阿赖耶识了~~“于中执藏不应道理”,所以说,把萨迦耶见当成阿赖耶识是不对的。阿赖耶识是相似相续的、流转的、前后很密切的,但是它不是我。我是独立存在,它不依靠旁的,但阿赖耶识是要依靠旁的的,前边儿说过的,阿赖耶与前七识是互相依存、互为因缘的。你所认为的我,跟阿赖耶识有差别:你所认为的我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点儿影子都没有的。萨迦耶见是一种能执著的,阿赖耶识是被执著的,但能执著和被执著在这儿不相合。
阿赖耶识内我性摄。
阿赖耶识到底是什么呢?首先,他非常微细,凭前六识是不能觉知的。前边儿说过的,第七识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它是内我。实际上它不是我,他也是因缘生法,也不是有真实性的。
虽生恶趣一向苦处求离苦蕴,然彼恒于我爱随缚,未尝求离。
众生虽然说生到了一直是苦的恶趣,他需求脱离这令他苦恼的五蕴,但在内心深处还时时爱着“我”,这种系缚还是不曾求离的,他没有一刻要远离这种执著,从来就没有想过要离开这我执。也就是说,众生是要远离恶道的苦蕴,但恶道的苦蕴只是前六识觉知的境界,所以,对于前六识不觉知的阿赖耶识,他根本就没有厌离。因为他没有厌离这阿赖耶,所以不得解脱。
虽生第四静虑以上,于贪俱乐恒有厌逆,阿赖耶识我爱随缚。
有些修行人他到了色界第四静虑以上,他对贪俱乐受倒是“恒有厌逆”,可是他的第七末那识还是爱着阿赖耶识,这个我爱还是随时系缚着他,他还解脱不了。生到色界四禅以上,这还是第六意识的境界,所以他对阿赖耶识还是有我爱的。
虽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厌逆我见,然于藏识我爱随缚。
虽然我们佛教徒对于正法里说的无我的道理,心里是信解了,也一方面修止观、修无我观,厌逆这我见,但是对于阿赖耶识这我爱还是随逐系缚。
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成就最胜。
这样,五取蕴、贪俱乐受、萨迦耶见都不够格是阿赖耶识,只有我们大乘说的阿赖耶识才是真正的阿赖耶识,这才是对的、殊胜的、圆满的。前边儿都是从圣教中成立阿赖耶的,接下来开始从道理上来成立阿赖耶识了。
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可见?
根据佛陀的圣教量是可以建立阿赖耶识的,按陈那论师的说法,即使是佛陀所说的,也必须得符合现量、比量,能够凭现量、比量来验证这才行。下边儿的道理上成立阿赖耶实际上就是用比量来成立。“安立此相云何可见?”阿赖耶识的体相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怎么可以觉察得到呢?
安立此相略有三种。
阿赖耶识的体相,有三种不同。“安立”就是假安立。说本来就有阿赖耶,我们来给取个名字,这个名字是我们假安立的。这个意思要搞对。“相”是表现出来的,我们就根据这三种“相”来认识阿赖耶的。
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
一是自相,二是因相,三是果相。在《唯识三十颂》中就说过。下边儿有解释。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
先说阿赖耶识的自相。自相就是它本身的相貌。阿赖耶识实在是非常微细,论文上说,“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这个呢,其实就是现行熏种子。“杂染品法”实际上就是我们这些凡夫由虚妄分别心而造的惑、业、苦之类,也可以说,这杂染品法从本质上说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或者说,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一切。这杂染品法的熏习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心在不断地活动,它的活动影响到阿赖耶识,这影响就是熏习,一熏习,就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了印象,这就是种子。这一个过程:虚妄分别心一活动就留下种子――叫作熏习。虚妄分别就是我们的意识分别。就是说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是依一切显性杂染品法的熏习而有的,不是凭空而来的。接着的“为彼生因”是种子生现行,指现行熏成的种子就是一切杂染品法生起的亲因缘。也就是说,一切显性现行法都有生因,不是无因而生的。这样呢,现行熏成种子,种子生成现行,这么一个互相熏习的过程就是阿赖耶识的自相。“由能摄持种子相应”,为什么现行会熏成种子,种子又能够生成现行呢?就是因为阿赖耶识“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摄”是能接受,“持”是能保持。也就是说,因为阿赖耶识它有摄持种子的功能,与这个功能相应的就可以说是阿赖耶识的自相,不能相应就不是,前六识不能与摄持种子的功能相应,它就不是阿赖耶识的自相。这就说明了我们现在的所为,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心在阿赖耶识里熏成种子,这种子又生出虚妄分别心来,我们现在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儿,别的什么都没干。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
这是阿赖耶识的因相。在《唯识三十颂》中有“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那个“一切种”就是因相。现在无著论师在这里就说了,说因相就是“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也就是一切法的种子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种子的综合体,我以前一直把阿赖耶识说成种子流,这是一样的。这阿赖耶识要“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一切时”就是随时,随便啥时候,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彼杂染品类诸法”就是有漏的诸法。说,阿赖耶识和彼杂染品类诸法在一起,受这杂染法的熏习。然后呢?“现前为因”,就是说,当一切杂染品类诸法要现行的时候,这一切种子识来作为它的因。也就是说,因为有阿赖耶识,所以一切杂染法才能现行。我现在正在念佛,忽然出现了一念贪心,这贪心为什么会现行?就是因为阿赖耶识里有贪的种子。一个无恶不作的坏蛋,也会冷不丁地生出一念善心来,这也是因为阿赖耶识里有善的种子。只要阿赖耶里有种子,相应地某法就会现行。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这是果相。果相是啥呢?“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虚妄的分别心,无始以来一直在熏习着这阿赖耶识,使得“阿赖耶识相续而生”,“相续”是相似相续,可不是一成不变的相续,这就是阿赖耶的“果相”。刚才老说熏习,到底什么是熏习?下边儿就说了。
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为所诠?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
“复次,何等名为熏习?”啥样儿才是熏习呢?“熏习能诠”,熏习这个名词,他是能诠显、能有所表示的。“何为所诠?”他所诠显的是什么呢?能诠是指名,所诠是指义。熏习这个能诠名所诠的义呢?“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依彼法俱生俱灭”的“彼法”是指阿赖耶识和与阿赖耶在一起的一切杂染品类诸法。阿赖耶识是所熏的,一切品类杂染诸法是能熏习的。“俱生俱灭”就是指阿赖耶识和杂染品类诸法一起“俱生俱灭”。“俱”就是同时地在那里,不能有前后的差别。“生、灭”是说他们都是无常变化的,阿赖耶识剎那剎那的生灭变化,一切杂染品类诸法也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因为杂染品类诸法与阿赖耶识一起俱生俱灭,所以“此中有能生彼因性”,说,阿赖耶识里就有了“能生彼因性”,“能生彼因性”就是指能生起彼杂染诸法的功能性。“是谓所诠”,这就是“熏习”的这个名词所显示的义,这就是熏习的意思。熏习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心与阿赖耶识俱生俱灭,一直在一起,一刻也不分离,只要前七转识一动,同时就熏习阿赖耶识,虚妄分别心怎么动,就怎么熏习,这记录是十分的真实,一点儿也不出错、一点儿也不隐藏,咱们中国叫它什么?叫三尸神不是?或者是三焦神,我记不清了,佛经上有些地方不说阿赖耶而说善恶童子,也是这意思。自己的虚妄分别心对于阿赖耶识来说,是一点儿也不隐藏的。没有办法能造伪的,没有办法能隐藏的。这个“俱生俱灭”是最重要的了,它有两个要点儿:一、同时俱有的,二、无常生灭的。
如苣蕂中有华熏习,苣蕂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
这是无著论师来举了一个例子,说,比如“苣蕂中有华熏习”,“苣蕂”就是胡麻,可以榨油,现在有人就给说成芝麻,也没关系。这儿举苣蕂出来,这是印度的一个风俗习惯,印度天热,人们要擦防晒油,当时的防晒油就是用苣蕂作的,是把苣蕂和花放在一起,埋在地下,等一段时间这花烂了之后,把苣蕂和烂花在一起压油,用这油来作防晒油。如果没有花而只用苣蕂的话,这防晒油就没有香味儿,把苣蕂和花放在一起,花的香味就熏到苣蕂上了。“苣蕂与华俱生俱灭”,我们是把苣蕂和花放在一起,埋在地下的。“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当我们把苣蕂再拿出来压油的时候,这油就有了花的香味。这就是说,苣蕂本来没有香味儿,因为花熏而有了香味儿。这是一个比喻,说前七识和第八识也是这样熏习的。
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
“又如所立贪等行者”,再比如说释迦牟尼佛说的,有些贪行者、嗔行者等,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观察众生的根性而说出来的众生的各种差别,有些人贪心特别,释迦牟尼佛就说这是贪行者,有些人嗔心特别,释迦牟尼就说这是嗔行者等等。贪行者就是因为贪烦恼来熏习的最多,嗔行者就是嗔来熏习的最多……但是,并不…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