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P7

  ..續本文上一頁,恒有厭逆,于中執藏亦不應理。

  這是破把薩迦耶見說成阿賴耶識的。“于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就是指修行佛法者,在這些修行者中間,有些人對于無我的道理已經有了絕的信心,只不過是還沒有證悟,這就是加行位修行者。這些修行人,他們常常修無我觀,“恒有厭逆”,他們對于我執是厭患的,既然他們沒有我執、沒有薩迦耶見,是不是他們就沒有阿賴耶識了~~“于中執藏不應道理”,所以說,把薩迦耶見當成阿賴耶識是不對的。阿賴耶識是相似相續的、流轉的、前後很密切的,但是它不是我。我是獨立存在,它不依靠旁的,但阿賴耶識是要依靠旁的的,前邊兒說過的,阿賴耶與前七識是互相依存、互爲因緣的。你所認爲的我,跟阿賴耶識有差別:你所認爲的我實際上根本不存在,一點兒影子都沒有的。薩迦耶見是一種能執著的,阿賴耶識是被執著的,但能執著和被執著在這兒不相合。

  阿賴耶識內我性攝。

  阿賴耶識到底是什麼呢?首先,他非常微細,憑前六識是不能覺知的。前邊兒說過的,第七識執第八識的見分爲我,它是內我。實際上它不是我,他也是因緣生法,也不是有真實性的。

  雖生惡趣一向苦處求離苦蘊,然彼恒于我愛隨縛,未嘗求離。

  衆生雖然說生到了一直是苦的惡趣,他需求脫離這令他苦惱的五蘊,但在內心深處還時時愛著“我”,這種系縛還是不曾求離的,他沒有一刻要遠離這種執著,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離開這我執。也就是說,衆生是要遠離惡道的苦蘊,但惡道的苦蘊只是前六識覺知的境界,所以,對于前六識不覺知的阿賴耶識,他根本就沒有厭離。因爲他沒有厭離這阿賴耶,所以不得解脫。

  雖生第四靜慮以上,于貪俱樂恒有厭逆,阿賴耶識我愛隨縛。

  有些修行人他到了色界第四靜慮以上,他對貪俱樂受倒是“恒有厭逆”,可是他的第七末那識還是愛著阿賴耶識,這個我愛還是隨時系縛著他,他還解脫不了。生到色界四禅以上,這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所以他對阿賴耶識還是有我愛的。

  雖于此正法信解無我者厭逆我見,然于藏識我愛隨縛。

  雖然我們佛教徒對于正法裏說的無我的道理,心裏是信解了,也一方面修止觀、修無我觀,厭逆這我見,但是對于阿賴耶識這我愛還是隨逐系縛。

  是故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成就最勝。

  這樣,五取蘊、貪俱樂受、薩迦耶見都不夠格是阿賴耶識,只有我們大乘說的阿賴耶識才是真正的阿賴耶識,這才是對的、殊勝的、圓滿的。前邊兒都是從聖教中成立阿賴耶的,接下來開始從道理上來成立阿賴耶識了。

  如是已說阿賴耶識安立異門。安立此相雲何可見?

  根據佛陀的聖教量是可以建立阿賴耶識的,按陳那論師的說法,即使是佛陀所說的,也必須得符合現量、比量,能夠憑現量、比量來驗證這才行。下邊兒的道理上成立阿賴耶實際上就是用比量來成立。“安立此相雲何可見?”阿賴耶識的體相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怎麼可以覺察得到呢?

  安立此相略有叁種。

  阿賴耶識的體相,有叁種不同。“安立”就是假安立。說本來就有阿賴耶,我們來給取個名字,這個名字是我們假安立的。這個意思要搞對。“相”是表現出來的,我們就根據這叁種“相”來認識阿賴耶的。

  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叁者、安立果相。

  一是自相,二是因相,叁是果相。在《唯識叁十頌》中就說過。下邊兒有解釋。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自相者,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爲彼生因,由能攝持種子相應。

  先說阿賴耶識的自相。自相就是它本身的相貌。阿賴耶識實在是非常微細,論文上說,“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這個呢,其實就是現行熏種子。“雜染品法”實際上就是我們這些凡夫由虛妄分別心而造的惑、業、苦之類,也可以說,這雜染品法從本質上說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或者說,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東西、我們現在認識到的一切。這雜染品法的熏習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心在不斷地活動,它的活動影響到阿賴耶識,這影響就是熏習,一熏習,就在阿賴耶識裏留下了印象,這就是種子。這一個過程:虛妄分別心一活動就留下種子――叫作熏習。虛妄分別就是我們的意識分別。就是說阿賴耶識裏的種子是依一切顯性雜染品法的熏習而有的,不是憑空而來的。接著的“爲彼生因”是種子生現行,指現行熏成的種子就是一切雜染品法生起的親因緣。也就是說,一切顯性現行法都有生因,不是無因而生的。這樣呢,現行熏成種子,種子生成現行,這麼一個互相熏習的過程就是阿賴耶識的自相。“由能攝持種子相應”,爲什麼現行會熏成種子,種子又能夠生成現行呢?就是因爲阿賴耶識“由能攝持種子相應”,“攝”是能接受,“持”是能保持。也就是說,因爲阿賴耶識它有攝持種子的功能,與這個功能相應的就可以說是阿賴耶識的自相,不能相應就不是,前六識不能與攝持種子的功能相應,它就不是阿賴耶識的自相。這就說明了我們現在的所爲,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心在阿賴耶識裏熏成種子,這種子又生出虛妄分別心來,我們現在就幹了這麼一件事兒,別的什麼都沒幹。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者,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于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爲因。

  這是阿賴耶識的因相。在《唯識叁十頌》中有“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那個“一切種”就是因相。現在無著論師在這裏就說了,說因相就是“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也就是一切法的種子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種子的綜合體,我以前一直把阿賴耶識說成種子流,這是一樣的。這阿賴耶識要“于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爲因”,“一切時”就是隨時,隨便啥時候,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彼雜染品類諸法”就是有漏的諸法。說,阿賴耶識和彼雜染品類諸法在一起,受這雜染法的熏習。然後呢?“現前爲因”,就是說,當一切雜染品類諸法要現行的時候,這一切種子識來作爲它的因。也就是說,因爲有阿賴耶識,所以一切雜染法才能現行。我現在正在念佛,忽然出現了一念貪心,這貪心爲什麼會現行?就是因爲阿賴耶識裏有貪的種子。一個無惡不作的壞蛋,也會冷不丁地生出一念善心來,這也是因爲阿賴耶識裏有善的種子。只要阿賴耶裏有種子,相應地某法就會現行。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果相者,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

  這是果相。果相是啥呢?“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虛妄的分別心,無始以來一直在熏習著這阿賴耶識,使得“阿賴耶識相續而生”,“相續”是相似相續,可不是一成不變的相續,這就是阿賴耶的“果相”。剛才老說熏習,到底什麼是熏習?下邊兒就說了。

  複次,何等名爲熏習?熏習能诠何爲所诠?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诠。

  “複次,何等名爲熏習?”啥樣兒才是熏習呢?“熏習能诠”,熏習這個名詞,他是能诠顯、能有所表示的。“何爲所诠?”他所诠顯的是什麼呢?能诠是指名,所诠是指義。熏習這個能诠名所诠的義呢?“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诠”,“依彼法俱生俱滅”的“彼法”是指阿賴耶識和與阿賴耶在一起的一切雜染品類諸法。阿賴耶識是所熏的,一切品類雜染諸法是能熏習的。“俱生俱滅”就是指阿賴耶識和雜染品類諸法一起“俱生俱滅”。“俱”就是同時地在那裏,不能有前後的差別。“生、滅”是說他們都是無常變化的,阿賴耶識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一切雜染品類諸法也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因爲雜染品類諸法與阿賴耶識一起俱生俱滅,所以“此中有能生彼因性”,說,阿賴耶識裏就有了“能生彼因性”,“能生彼因性”就是指能生起彼雜染諸法的功能性。“是謂所诠”,這就是“熏習”的這個名詞所顯示的義,這就是熏習的意思。熏習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心與阿賴耶識俱生俱滅,一直在一起,一刻也不分離,只要前七轉識一動,同時就熏習阿賴耶識,虛妄分別心怎麼動,就怎麼熏習,這記錄是十分的真實,一點兒也不出錯、一點兒也不隱藏,咱們中國叫它什麼?叫叁屍神不是?或者是叁焦神,我記不清了,佛經上有些地方不說阿賴耶而說善惡童子,也是這意思。自己的虛妄分別心對于阿賴耶識來說,是一點兒也不隱藏的。沒有辦法能造僞的,沒有辦法能隱藏的。這個“俱生俱滅”是最重要的了,它有兩個要點兒:一、同時俱有的,二、無常生滅的。

  如苣蕂中有華熏習,苣蕂與華俱生俱滅,是諸苣蕂帶能生彼香因而生。

  這是無著論師來舉了一個例子,說,比如“苣蕂中有華熏習”,“苣蕂”就是胡麻,可以榨油,現在有人就給說成芝麻,也沒關系。這兒舉苣蕂出來,這是印度的一個風俗習慣,印度天熱,人們要擦防曬油,當時的防曬油就是用苣蕂作的,是把苣蕂和花放在一起,埋在地下,等一段時間這花爛了之後,把苣蕂和爛花在一起壓油,用這油來作防曬油。如果沒有花而只用苣蕂的話,這防曬油就沒有香味兒,把苣蕂和花放在一起,花的香味就熏到苣蕂上了。“苣蕂與華俱生俱滅”,我們是把苣蕂和花放在一起,埋在地下的。“是諸苣蕂帶能生彼香因而生”,當我們把苣蕂再拿出來壓油的時候,這油就有了花的香味。這就是說,苣蕂本來沒有香味兒,因爲花熏而有了香味兒。這是一個比喻,說前七識和第八識也是這樣熏習的。

  又如所立貪等行者,貪等熏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生。

  “又如所立貪等行者”,再比如說釋迦牟尼佛說的,有些貪行者、嗔行者等,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觀察衆生的根性而說出來的衆生的各種差別,有些人貪心特別,釋迦牟尼佛就說這是貪行者,有些人嗔心特別,釋迦牟尼就說這是嗔行者等等。貪行者就是因爲貪煩惱來熏習的最多,嗔行者就是嗔來熏習的最多……但是,並不…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