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P8

  ..续本文上一页是你在贪心现行的时候才是贪行者,嗔心现行的时候才是嗔行者。“依彼贪等俱生俱灭”,当你的贪心起来的时候,马上熏习,心和贪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当贪念现行的时候,马上熏到心里,心就“带彼生因而生”,“带彼生因而生”就是挟带那能生贪心的功能性――就是种子――而继续存在。这种功能――种子,在不活动的时候,这个人就象没有贪心,一遇到缘,那个“生因”一下子就发生作用了,贪心就表现出来了。我在《唯识三十颂》中说过,炒作,就是这样,你每起一次贪,贪就加重一点儿,就是炒作一次,贪的力量就得到一次壮大。

  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

  “或多闻者”,“或”是有、有的,“多闻者”就是博学多闻的人,知道的事情很多,也都能记得住。他为什么会是多闻者呢?就是因为“多闻熏习”。什么是“多闻熏习”?无著论师解释说是“依闻作意俱生俱灭”,就是指我们的一念心,依“闻”进行作意,对所闻到的进行作意,你常去听别人的讲解、自己多读书,你心里这样活动,“作意”就是注意,当然就是心动了,心的闻作意与心是俱生俱灭的。“此心带彼记因而生”,你经常听法,你心里就带有你所闻的那些法“而生”,你所听闻的法,就在你心里熏成种子而存在,他不会消失。由于你这样闻作意的熏习,当然了,佛教是要求正闻,不能瞎闻,尽闻些乱七八糟的就不好了。因为正闻,你的内心就能摄持你所熏习的而不忘失,这就是“持法者”,持法者就是心里摄持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以种子的形态存在的,平时也不显现,但当你想要的时候,他就会显现出来。这就是三个比喻,一个是外边的苣蕂,另外两个是内心的事儿。外边儿的苣蕂这个比喻主要是突出同时,贪行者的比喻是突出染熏,多闻者的比喻是突出净熏。

  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品类诸法的熏习,也是这样子。

  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

  现在要来说明种子与阿赖耶识的关系了。说,种子与阿赖耶到底是一还是异呢?“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阿赖耶识因为有显现的杂染品法,也就是前七转识的熏习,就有了能现起杂染品法的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阿赖耶与种子是别异呢还是无别异?别异就是不同,无别异就是相同。妙老在这儿的说法不是这样的,他是说,这别异、无别异是指种子与种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别异还是无别异?他举了这样的例子,譬如说贪心的种子,贪心当然是烦恼法了,是坏的,但有时候贪心也会做好事。当然了,贪心为善也是有漏善。所以贪心作的好事所熏的种子,贪心作的坏事所熏的种子,这两种种子是别异还是无别异?

  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

  种子就是以识为自性的功能性,它并不是离开阿赖耶而有另外的自体,所以它不是异。“有别实物此中住”就是说,并不是有一个真的东西进到了阿赖耶里面。所谓真的东西――“别实物”,就是指自己有体,种子是以阿赖耶识为体的,它没有单独的体。现行诸法熏成种子,在熏成的时候,它和阿赖耶识同是无记性的,根本就没有善恶之分,不能说它和阿赖耶识是别异的。“亦非不异”,虽然说不是异,但能不能说它不异呢?也不能说!为什么?因为在熏习的时候是有善恶差别的,每一现行法都是可以判定善、恶、无记的,每一法都有他各自的体性、相貌,都是差别。实际上我们这么说反而好理解。一滴水放到大江里边儿,异吗?都是水!不异吗?一滴水、一江水~~阿赖耶还有藏的功能,他把每一个种子放到里边儿储藏,但每一个种子是没有藏的功能的。就是说,每一个种子都没有储藏的功能,但把这些个种子综合起来就有了。用语言表述总是有偏差的,熏习种子是功能性,说实在的,不应该用“个”来说。

  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当阿赖耶识与杂染品类诸法俱生俱灭这样熏习的时候,他自然就有了种子,这种子在阿赖耶识熏习了以后,就有“有能生彼功能差别”了,所以可以叫“一切种子识”。杂染品类诸法一直是染污的,这就造成了其种子也是善、恶不一,但阿赖耶识咱们在《唯识三十颂》中就知道,它是无记的、是无覆无记。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

  这是开始说阿赖耶识与杂染品类诸法互为因缘,它们是互相为缘而生起的。阿赖耶识与杂染诸法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同时互为因缘。你是怎么知道它同时存在,同时互为因缘呢?

  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

  这是一个比喻。举的灯的例子,比如说灯,灯在着的时候,既有灯火,又有灯芯,灯芯燃烧的同时发光,它是同时的,没有先后。灯芯生出灯火,灯芯是灯火的因,灯火烧灯芯,灯火又是灯芯燃烧的因,互为因缘,而且同时。这就是“譬如明灯,焰炷生烧”。灯芯发出灯焰,灯焰又来烧灯芯,是同时的。就是灯芯不离火苗,火苗不离灯芯。杂染诸法和阿赖耶识的同时更互为因关系给这差不多,也象这一样。

  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把芦苇割下来捆成捆儿。一捆儿芦苇中的每一棵都是互相依持的。单独的一根芦苇,它是立不起来的,但是一捆儿的芦苇是可以立起来的。什么意思?就是说它们互相依持,“同时不倒”,也就是说,离开了杂染诸法也就没有阿赖耶识,离开了阿赖耶识也就没有杂染诸法。这就是因果的平等。

  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

  说过了两个比喻,就说要用这道理去观察阿赖耶识与杂染诸法互相为因的道理。阿赖耶识是杂染诸法的因,要是没有阿赖耶识,杂染诸法就生不起来。同时,杂染诸法也是阿赖耶识的因,要是没有杂染诸法,也就没有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里有很多种子,这种子就是一切杂染诸法现起的的因,杂染诸法就是靠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才生起现行的。杂染诸法能熏习阿赖耶识,熏习了才有阿赖耶识里的种子,要是不熏习就没有种子了,没有种子就称不上一切种子识了。

  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四缘生法,其中的亲因缘只能是这个,其他的都不是亲因缘。也就是说,只有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才是亲因缘,其他的只是方便说而已。比如我们说菩提心乃成佛之因,其实成佛之因乃是法尔本具的无漏种子,说菩提心那只是方便说。有的人是发不起菩提心的,发了又没有了,发了又没有了……这就是说他根本就没有发起菩提心来,为了鼓励他我们说他发了,那只是我们说他发了而已,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发起了菩提心,要是真发起了菩提心是不会再没有的,那不是果位,要到八地才不退的。

  云何熏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

  说,在熏习的时候,杂染的品类诸法各不相同,但是,熏到种子识以后,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就是说,善恶诸法我们能看出不同,看得出这是好事儿,那是不好的事儿,但成种子后,我们也不知道了。阿赖耶识无覆无记。就象这是黄河水,这是长江水,这是什么河的水,但当流入大海大洋之后,你还能分出这是黄河来的,这是幼发拉底河来的吗?分不出来~~杂染品类诸法的各不相同叫“异”,不是纯一的行相就叫“杂”。说,在熏习的时候,本是有异有杂的,但经过熏习,成了无异无杂的了――无覆无记性――那个无异无杂的那个情形,阿赖耶识就是这样,它“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前边儿已经说过了,阿赖耶识可以作杂染诸法的因,杂染诸法也可以作阿赖耶识的因,互为因果。为什么无异无杂的阿赖耶识能够成为有异有杂的诸法的因呢?下边儿无著论师是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的。

  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

  “缬(xie)”,在玄应法师的《一切经音义》中说,“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纹曰缬也。”,这话在《一切经音义》第十卷。据说给咱们中国古法染布是一样的,可我还真不知道中国古法是怎么染布的。印顺法师说了半天我仍然不明白,反正是一个比喻,不明白就算了,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阿赖耶识也是这样的,本来是无异无杂的,但表现出来的杂染诸法是有异有杂的。我想要是说成布是一样的,但作出的衣服是各不相同的,这样可能更好理解。“异杂能熏之所熏习”,这个杂染品类诸法的熏习,“于熏习时”这杂染品类诸法在熏习的时候,熏成了种子,就表现不出差别相了,“虽复未有异杂可得”,就是指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没有异杂相。“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熏习的时候成了种子,这个种子成熟了的时候,就果报现前,这果报现前的时候,“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便有各式各样的果报。还是这句话:在阿赖耶识的时候是无异无杂的,但他得果的时候、现行的时候,就有异有杂了。

  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

  这儿是说的与阿赖耶相关的缘起相。大乘佛法中说的缘起是“极细甚深”的,不但凡夫不知道,就连二乘也不是十分的清楚。现在在这儿就要注意一点儿,有人在这儿老讲不对,就是把阿赖耶当成了最后因,这也是错误的。这样讲阿赖耶识实际上是把阿赖耶识等同于上帝、等同于梵了。阿赖耶是现行诸法之因,但现行诸法又是阿赖耶的因,它仍然有因,它不是没因。

  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在…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