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比较正规的语言。色界天、无色界天众生也有烦恼,但他们有烦恼也不能说是恶,只能说是“有覆无记”,我们这儿是欲界,欲界众生的烦恼就是恶,但色界、无色界不能。为什么呢?
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为什么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烦恼不能说是恶呢?就是因为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烦恼,能够被他们“奢摩他”的力量“所摄藏故”,所镇伏。“奢摩他”就是定、止。也就是说,虽然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烦恼也是烦恼,但他们禅定的力量很强,烦恼能够被折伏,以至于烦恼特别不明显。所以不能说他是恶,虽然不能说它是恶,但它毕竟是烦恼,总不能说是善吧~~于是只能说它是无记的,只要是烦恼,烦恼就障碍圣道,所以是有覆无记。而末那识染污意呢?它也是有烦恼的,“四烦恼常俱”,三十颂中的一句颂子。虽然有四烦恼常俱,但末那识太微细了,微细得你觉察不到它,它这么微细,随逐它的四烦恼也就特别地微细,就因为太微细了,所以不明显,所以不能说它是恶,当然也不能说它是善,也就只能说它是有覆无记性。
说,阿赖耶又叫心,书本第四页上说,“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心意识三个名字虽然有时候混用,实际上严格来说还是不一样的。就说了说意、识,当然主要是说了说意。因为识是指前六识,这是人们都能觉察到的,不用怎么说。意是指第七识,心是指第八识。大乘建立第七识、第八识,所以得说说。意已经说过了,是第七识,下边儿正儿八经说心,心才是指阿赖耶的。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心体”就是心的体性。“第三”是顺序,倒着数,第一是识,第二是意,第三就是心。意和识都是有体性的,意是末那识,识是前六识,心就是阿赖耶。要是没有阿赖耶,就没有别的心体了,所以就成立阿赖耶来作为心体。就是说,心这一个名字,所指的体性就是阿赖耶识。“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阿赖耶不单单是心的体性,它对于“意”和“识”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意也好,识也好,都得以“心”为种子才能生起的。就是说,“心”是种子,“意”、“识”是现行。
何因缘故亦说名心?
第八识叫阿赖耶不是挺好吗?为什么又要叫心呢?
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这一句话就说了,“心”就是“积集”的意思,心就有积集的功能,阿赖耶有积集的功能,正因为它有这个功能,所以我们叫它心。也就是说,当我们叫它心的时候,就是在强调它的积集功能。它有积集的功能,它积集什么呢?这句长行中说是积集“种种法熏习种子”,这很明白,它积集的是种种法所熏习的种子。它就是积集这个的。“种种法”就是指善法也好,恶法也罢,无记法也行。“种子”是譬喻我们心里的活动,这前七转识的活动,被阿赖耶识积集。种种法的熏习,就有种种法的种子,这些种子就是心来积集的,也就是阿赖耶识来积集的。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所熏,前七转识是能熏。阿赖耶识、心是能积集,种种法的种子是所积集,就因为有积集的功能,所以把它称为“心”。“熏习”是很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它们互相有影响。具体的解释后边儿再说。种子是什么?其实就是无始以来所形成的种种人生经验。
这里说了阿赖耶、阿陀那、心三个名字,虽然说东西只有一个,但叫不同的名字则表示不同的重点儿、不同的侧面,叫阿赖耶时主要是体现在八地以前被当成我;叫阿陀那主要是体现它摄持色身、使根身成为活的生命体,使各感官生起觉;叫心的时候主要体现它是无量现行法所熏种子的积集处。
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
心、意、识大小乘佛法里都有,但把“心”解释成积集一切种子等,这种解释法在小乘中没有。在小乘中没有把心说成阿赖耶(藏)、阿陀那(执)的,没有说他们是同一体,甚至阿赖耶的名字也很少出现,至于阿陀那这个名字,则就干脆没有出现过。现在大乘这么说了,就得给出个理由来。
由此深细境所摄故。
这一句话对应的实际上就是《唯识三十颂》中的“不可知”三个字儿。就是说,阿赖耶太深奥了、太微细了,所以佛陀在小乘教中只说了一下心这个名字,并没有给说阿赖耶、阿陀那这层意思。
所以者何?
为什么佛对小乘不说呢?
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
就是说,因为小乘不需要。小乘人不发无上菩提心(其实不是不发,而是他把自己所发的出离心当成了菩提心),他根本发不起无上菩提心。他不能成佛,他只能入无余涅槃。这些人呢,“不于一切境智处转”,就是说,他们不去广度众生,当然也就用不着去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当然他就不需要一切种智。“一切境智处”就是一切种智,就是通达一切法的智慧。佛的一切种智,是通达一切佛法,通达一切众生的根性,通达一切众生的烦恼,通达一切众生何因缘得解脱等等。这一切都通达了,就是“于一切境智处转”。但小乘人,是不用成就一切种智的,所以佛对这小乘根性众生,就不说这大乘阿赖耶法门,不用再给他们说阿赖耶就是心,一切种子识就是心。“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说,佛虽然没有为他们说阿赖耶识法门,但是他们学习四谛、修学四念处等,他们也可以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解脱,“解脱成就”,小乘人也可以消灭分段生死,可以入无余涅槃,这就已经达到他们的目的了,“故不为说”,所以佛没有为他宣说阿赖耶识法门。
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
若是对于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们要得无上菩提,要普度一切众生,这就需要阿赖耶识法门。“是故为说”,所以佛要为诸菩萨说阿赖耶识法门,给他们说阿赖耶识就是心,又叫阿陀那等。
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要是不了达这阿赖耶识,那就不能够成就这通达一切境的智慧。“不易证得一切智智”是说,菩萨虽然发了无上菩提心,但是他不容易成就佛的一切种智,只有凭阿赖耶识这个法门,才可以。
这里我补充一点儿,有几个名词,知道一下。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境界智、一切智智。一切智是指二乘知一切法的总相智;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法差别相的智,即后得智;一切种智指通达一切法的总相、别相智,是修道断惑的智,即根本智,又称一切境界智;一切智智是佛的圆满大智。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
这是说实际上佛对二乘人也暗示过阿赖耶,当时佛是“异门密意”而说的。“异门”就是不同的门、不同的方式,或者说,是以不同的能诠名来诠表同一个所诠对象。“密意”就是不明明白白地说,只是约略提示,轻描淡写地提到了。佛陀这种说法方式对于程度高的人一样可以听得懂。佛用这种说法方式是因为对程度高的不得不说,但又不能增加那一部分程度不够的听众的虚妄分别。佛为声闻乘说法时是将异门和密意结合起来,为能回小向大众生而隐密的用不同能诠名而说。有人也可能这么说,既然佛在声闻乘中就“异门密意”地说到了阿赖耶,你无著凭什么又说阿赖耶教法比小乘殊胜呢?是这么回事儿,佛在声闻乘中异门密意说了阿赖耶,但那不是对定性声闻说的,而是为不定性说的,所以,拿这“在声闻乘中就说了阿赖耶”恰恰可以证明阿赖耶教法殊胜。
如彼增一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
“增一阿笈摩”就是增一阿含,我们现在说阿含有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杂阿含。无著论师说增一阿含中有这样的话,但你现在不用在我们的增一阿含中找,我们汉本增一阿含中没有这话,据《成唯识论》中说,是一切有部的经典中有这样的话,其他部派的增一阿含中没有。在增一阿含经中就说到,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在这经中只说阿赖耶,没有说阿赖耶识。“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世亲论师说,“爱”是总说,下边儿的乐、欣、喜是分说。“爱”就是觉得这阿赖耶很可爱,离不开了。“乐阿赖耶”是指现在世爱阿赖耶;“欣阿赖耶”是指过去世爱阿赖耶;“喜阿赖耶”指未来世爱阿赖耶,总之,一直爱阿赖耶。也有人这么说,说爱阿赖耶是指胎生者,乐阿赖耶是指卵生,欣阿赖耶是指湿生,喜阿赖耶是化生。这也没关系,愿这么说就这么说好了。“为断如是阿赖耶故”,因为众生爱、乐、欣、喜着这阿赖耶,所以流转生死而不得解脱,我们为了解脱,就要断这个阿赖耶,不要对它产生爱、乐、欣、喜。注意,是断对阿赖耶的爱、乐、欣、喜,不要搞错了,要是说阿赖耶,只有“转(识成智)”而没有“咔”,把它给断掉。“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说正法”是指佛在宣说,下边儿的“恭敬摄耳”等是指众生。“恭敬”指恭敬心,对佛的恭敬、对法的恭敬。“摄耳”指专心地听法,心不散乱。“住求解心”,内心一直要安住在希求解脱的心情上,要以这样的心来听法。“法随法行”,前面这个“法”就是圣人所证悟的法。“随法行”就是随顺圣者教导给你的法而修行,也就是你的行为要与圣者所教导的一样,这样你才能够证道,你要是违背圣者的教导,那就不是随法行了。也就是说,圣者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不要自作主张。有些人不是圣者让作什么就作什么,而是根据自己的修行经验而进行取舍的,这不对!“恭敬摄耳”是闻。“住求解心”是思。“法随法行”是修。这样闻、思、修三学就完备了。“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