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P4

  ..续本文上一页阿赖耶识的。“识”,了别义,是指前六识的。这个“意”,是“思量义”,它指谁?他就是指第七末那识这个染污意。如果没有这第七末那的染污意,““意”者,思量义”还有意思吗?根本就没有内容,就是一句空话。佛不会没事儿逗人玩儿,他说话是有用意的。那么,意前边儿说过,有两种,一是无间灭意,二是染污意,没有染污意,用无间灭意来训释“意”行不行呢?不行,因为无间灭意是指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就是前后念的相续,前念作后念的等无间缘,前念它必须得灭掉才行,它灭掉之后为后念腾出位置来。前念灭了,它怎么思量?思量什么呀?根本就不可能了。所以用无间灭意是不行的。意有两种,一种不能用,只能另一种了,就是染污意,染污意必须承担起训释“思量”的责任。所以说要是没有第七末那识、染污意,那么“训释词亦不得有。”

  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

  第四个理由。要是没有这个染污意、第七末那识,那么无想定和灭尽定就成一回事儿了。“无想定”是外道定,而“灭尽定”是佛教的圣者所修的定,传说窥基法师前生就是修灭尽定的一个圣者,在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在一个山洞中遇见一个在修禅定的修行者,玄奘法师把它叫醒后,这修行者就问玄奘法师,“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我在等他出世后帮他弘扬佛法。”玄奘法师说,“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一千多年了”,老修行就说,“那我就再入定等弥勒佛出世吧,等弥勒佛出世后帮弥勒佛弘扬佛法”。玄奘法师说,“算了,到弥勒佛出世的时候你又错过了。既然是要弘扬佛法,那你就干脆帮助我弘扬佛法吧,我现在到西天取经去,你现在身体已经朽了,你就到东土转世等我,我取经回来就找你。”这老修行就到东土重新转世,就是窥基法师。窥基法师当时就是修的灭尽定。灭尽定与无想定是不同的,说,如果没有第七识染污意的话,这两种定就成一样的了。灭尽定就是使与第七识相应的烦恼法也不现行了。根本没有第七识的话,不就麻烦了~~

  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

  “无想定”是只灭前六识相应的心、心所,他是得到了色界第四禅,得了第四禅的时候,他厌恶“想”,他就把这个“想”灭掉了,想灭掉想,就得把前六识都灭掉,都不让现行,他们把这就当成了涅槃境界。当然了,这只是他自认为的涅槃,实际上这不是,在这时候其实第七末那识染污意还存在。第七末那识染污意存在,则萨迦耶见,我慢,我爱,无明的情况还有。“染意所显”就是说染污意还在,那根本还不是清净的涅槃。“非灭尽定”,无想定不是灭尽定,“灭尽定”小乘圣者所修,得灭尽定者至少得是三果罗汉,四果罗汉当然更能入这灭尽定了。这些圣者在这儿休息一下,所以他把内心的识灭掉,不让现行。圣人是无我的,这些修灭尽定者当然也是,他的染污意没有。这就是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差别:一个有染污意,一个没有。“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要不是这样,根本没有第七识染污意,这二种定就没有差别了。

  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

  这是第五个理由。“无想天”,刚才已经说过了无想定,当无想定修好之后,这个人因为修无想定,就生到无想天了。到了无想天之后,如果没有染污意的话,“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没有染污意,他在生到无想天上的五百大劫之中(生到无想天寿命最长是五百大劫,下品无想定则不到五百大劫),就应该没有染污心,要是没有染污心,没有我见、我慢、我爱、我痴四种烦恼,他就是一个圣人了,这当然是说不过去的。“于中若无我执我慢”,指在一期生命的五百大劫之中,他要是没有我见、我慢、我爱、无明,那就和圣人的灭尽定一样了,这是不对的。所以必须得建立染污意第七末那识,这才能把它们分别开来。

  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

  这是第六个理由。“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我们在没有修学圣道证得果位的时候,一直是有我执的。到我们证得果位了,比如说证得初果了,在圣道现前的时候,也就没有我执了。在圣道不现前的时候,还是有我执的。也就是说,凡夫是一直有我执的,这我们都能觉察得出。“现可得故”就是现在就可以认识到。“谓善、不善、无记心中”,当我们作善事儿的时候、作不善事儿的时候、作无记事儿的时候,当我们作善事儿的时候,我们就起的善心,作不善事儿的时候,就起的不善之心,作无记事儿的时候,就起的无记心。当我们作善事儿的时候、作不善事儿的时候、作无记事儿的时候,我们都是有我执的。“我在作善事”,“我在作不善事”,这还是分别心。凡夫都是这样子的。既然这样子,就说明了我们有染污意,这就是有染污意的证明,要是没有染污意的话,第六意识是会间断的,可为什么我们的我执一直有呢?“若不尔者”,要是没有第七染污意末那识的话,那么就应该“唯不善心彼相应故”,就应该只有在作不善事儿,起不善心的时候才有我执相应,因为不善心才是染污的。这就是“一切时我执现行”,凡夫都是这样的,要是没有第七识,只有第六识的话,第六识是不能“一切时现行”的,因为第六识本身就会间断,比如极度闷绝。要是没有第七识染污意,就应该在起不善心的时候才有我执相应,因为不善心本来就是烦恼,“非善、无记”,不能在善心起的时候、无记心起的时候,烦恼法来相应。

  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

  所以你只有承认末那识染污意,不承认是不行的。 “若立俱有现行”,“俱有”是俱时而有,就是说,在你作善的时候有,作不善的时候也有、作无记的时候也有,有什么?我执!接着的这个“相应现行”,“相应现行”的意思是指行善的时候只有善心所来与之相应,行不善的时候只有烦恼心所来与之相应,不能混淆。因为是俱有现行,而不是相应现行,所以染污意自然得存在。只有是俱有现行的时候,才是染污意,要是相应现行的话,就是第六意识了。看第六意识,在作功德的时候,烦恼法就不来现行,当作恶的时候,善心所也现行不了。

  因为这六个理由,所以第七末那识染污意必须存在。下边儿无著论师用了几句颂子来把这六个理由概括了一下。

  此中颂曰:

  不用说了。

  若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训词,二定别无皆成过失

  “若不共无明”是第一个理由。“及与五同法”是第二个理由。“训词”就是训释词,意以思量为义,这是第三个理由。“二定别”,这是无想定和灭尽定的差别,这是第四个理由。“无皆成过失”,要是没有第七末那识染污意,这四条都成过失了。

  无想生应无我执转,成过我执恒随逐一切种无有。

  “无想生”是指第五个理由,就是说,修无想定的人生到无想天之后,在他的一期生命中,“应无我执”,“转”是生起,就是说,生到无想天的人就应该没有我执生起,要是没有染污意的话,确实就没有我执生起。这就不对了。“我执恒随逐,一切种无有”,这是第六个理由。凡夫的我执是一直随逐着有情的,“一切种”,就是善心、恶心、无记心里,都有我执的随逐。要是没有第七末那识,我执想一直随逐,就是不可能的。

  离染意无有二三成相违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

  这第三个颂是把前面六种过失,分了分类,是分成了三类。“离染意无有,二三成相违”,这是一类,说,要是没有了第七末那识,“离”就是远离、没有。“染意”就是第七末那识、染污意。要是没有了第七末那识,会怎么样呢?就没有那“二”个的存在。也就是说,要是没有末那识,第一条理由不共无明和第二条理由五同法就不能够成立。“三成相违”是指第三条理由训释词、第四条理由无想定和灭尽定的差别、第五条理由无想天中染污意问题,这三个就也有矛盾,也说不过去了。指与圣教相违。“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要是没有第七末那识,“无此”就是没有末那识;“一切处”就是指作善、作不善、作无记。这一句就是说,要是没有末那识染污意,那么就不应该是一切处有我执,也就是说,要是没有染污意,当你作善的时候就没有我执,但是我们在作善的时候也是有我执的,这个我们都觉察得到。“二”、“三”、“我执不应有”,这就是三类。前二条是一类,接下来的三条是一类,最后的一条是一类。

  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

  这最后一个颂子,把不共无明又说了说。“真义”指真理。“心”,指觉悟真理的无分别智,说这个无分别智是应该生起的,凭它来觉悟真理的。“常能为障碍”,本来无分别智要来觉悟真理,但是一个东西老来障碍无分别智的生起,使我们一直在流转生死。“俱行一切分”,说,这个障碍无分别智生起的东西,你行善时他活动,你行不善他也活动,你行无记他还活动,这个东西是什么呢?“谓不共无明”,这个东西就是不共无明。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

  这是说染污意的性类。性类有三,善、恶、无记,无记又分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这样呢,就成了四类。现在说末那识染污意属于这四类的哪一类。“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一开始就先说了,它是属于有覆无记性这一类。“覆”就是障碍圣道。为什么呢?就因为它与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四烦恼一直相应着。

  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

  既然末那识与四烦恼常俱,为什么不是恶性,而是有覆无记?下边儿无著论师举了个例子来说明,说,比如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两个地方的众生,他们的内心也有烦恼,这句长行中说是“缠烦恼”,“缠”就是拿绳捆捆,绑住,也就是“系”,“系…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