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P4

  ..續本文上一頁阿賴耶識的。“識”,了別義,是指前六識的。這個“意”,是“思量義”,它指誰?他就是指第七末那識這個染汙意。如果沒有這第七末那的染汙意,““意”者,思量義”還有意思嗎?根本就沒有內容,就是一句空話。佛不會沒事兒逗人玩兒,他說話是有用意的。那麼,意前邊兒說過,有兩種,一是無間滅意,二是染汙意,沒有染汙意,用無間滅意來訓釋“意”行不行呢?不行,因爲無間滅意是指等無間緣,等無間緣就是前後念的相續,前念作後念的等無間緣,前念它必須得滅掉才行,它滅掉之後爲後念騰出位置來。前念滅了,它怎麼思量?思量什麼呀?根本就不可能了。所以用無間滅意是不行的。意有兩種,一種不能用,只能另一種了,就是染汙意,染汙意必須承擔起訓釋“思量”的責任。所以說要是沒有第七末那識、染汙意,那麼“訓釋詞亦不得有。”

  又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無有,成過失故。

  第四個理由。要是沒有這個染汙意、第七末那識,那麼無想定和滅盡定就成一回事兒了。“無想定”是外道定,而“滅盡定”是佛教的聖者所修的定,傳說窺基法師前生就是修滅盡定的一個聖者,在玄奘法師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在一個山洞中遇見一個在修禅定的修行者,玄奘法師把它叫醒後,這修行者就問玄奘法師,“釋迦牟尼佛出世了沒有?我在等他出世後幫他弘揚佛法。”玄奘法師說,“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一千多年了”,老修行就說,“那我就再入定等彌勒佛出世吧,等彌勒佛出世後幫彌勒佛弘揚佛法”。玄奘法師說,“算了,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你又錯過了。既然是要弘揚佛法,那你就幹脆幫助我弘揚佛法吧,我現在到西天取經去,你現在身體已經朽了,你就到東土轉世等我,我取經回來就找你。”這老修行就到東土重新轉世,就是窺基法師。窺基法師當時就是修的滅盡定。滅盡定與無想定是不同的,說,如果沒有第七識染汙意的話,這兩種定就成一樣的了。滅盡定就是使與第七識相應的煩惱法也不現行了。根本沒有第七識的話,不就麻煩了~~

  謂無想定染意所顯,非滅盡定;若不爾者,此二種定應無差別。

  “無想定”是只滅前六識相應的心、心所,他是得到了色界第四禅,得了第四禅的時候,他厭惡“想”,他就把這個“想”滅掉了,想滅掉想,就得把前六識都滅掉,都不讓現行,他們把這就當成了涅槃境界。當然了,這只是他自認爲的涅槃,實際上這不是,在這時候其實第七末那識染汙意還存在。第七末那識染汙意存在,則薩迦耶見,我慢,我愛,無明的情況還有。“染意所顯”就是說染汙意還在,那根本還不是清淨的涅槃。“非滅盡定”,無想定不是滅盡定,“滅盡定”小乘聖者所修,得滅盡定者至少得是叁果羅漢,四果羅漢當然更能入這滅盡定了。這些聖者在這兒休息一下,所以他把內心的識滅掉,不讓現行。聖人是無我的,這些修滅盡定者當然也是,他的染汙意沒有。這就是無想定與滅盡定的差別:一個有染汙意,一個沒有。“若不爾者,此二種定應無差別”,要不是這樣,根本沒有第七識染汙意,這二種定就沒有差別了。

  又無想天一期生中,應無染汙成過失故,于中若無我執我慢。

  這是第五個理由。“無想天”,剛才已經說過了無想定,當無想定修好之後,這個人因爲修無想定,就生到無想天了。到了無想天之後,如果沒有染汙意的話,“一期生中,應無染汙成過失故”,沒有染汙意,他在生到無想天上的五百大劫之中(生到無想天壽命最長是五百大劫,下品無想定則不到五百大劫),就應該沒有染汙心,要是沒有染汙心,沒有我見、我慢、我愛、我癡四種煩惱,他就是一個聖人了,這當然是說不過去的。“于中若無我執我慢”,指在一期生命的五百大劫之中,他要是沒有我見、我慢、我愛、無明,那就和聖人的滅盡定一樣了,這是不對的。所以必須得建立染汙意第七末那識,這才能把它們分別開來。

  又一切時我執現行現可得故,謂善、不善、無記心中;若不爾者,唯不善心彼相應故,有我我所煩惱現行,非善無記。

  這是第六個理由。“又一切時我執現行現可得故”,我們在沒有修學聖道證得果位的時候,一直是有我執的。到我們證得果位了,比如說證得初果了,在聖道現前的時候,也就沒有我執了。在聖道不現前的時候,還是有我執的。也就是說,凡夫是一直有我執的,這我們都能覺察得出。“現可得故”就是現在就可以認識到。“謂善、不善、無記心中”,當我們作善事兒的時候、作不善事兒的時候、作無記事兒的時候,當我們作善事兒的時候,我們就起的善心,作不善事兒的時候,就起的不善之心,作無記事兒的時候,就起的無記心。當我們作善事兒的時候、作不善事兒的時候、作無記事兒的時候,我們都是有我執的。“我在作善事”,“我在作不善事”,這還是分別心。凡夫都是這樣子的。既然這樣子,就說明了我們有染汙意,這就是有染汙意的證明,要是沒有染汙意的話,第六意識是會間斷的,可爲什麼我們的我執一直有呢?“若不爾者”,要是沒有第七染汙意末那識的話,那麼就應該“唯不善心彼相應故”,就應該只有在作不善事兒,起不善心的時候才有我執相應,因爲不善心才是染汙的。這就是“一切時我執現行”,凡夫都是這樣的,要是沒有第七識,只有第六識的話,第六識是不能“一切時現行”的,因爲第六識本身就會間斷,比如極度悶絕。要是沒有第七識染汙意,就應該在起不善心的時候才有我執相應,因爲不善心本來就是煩惱,“非善、無記”,不能在善心起的時候、無記心起的時候,煩惱法來相應。

  是故若立俱有現行,非相應現行,無此過失。

  所以你只有承認末那識染汙意,不承認是不行的。 “若立俱有現行”,“俱有”是俱時而有,就是說,在你作善的時候有,作不善的時候也有、作無記的時候也有,有什麼?我執!接著的這個“相應現行”,“相應現行”的意思是指行善的時候只有善心所來與之相應,行不善的時候只有煩惱心所來與之相應,不能混淆。因爲是俱有現行,而不是相應現行,所以染汙意自然得存在。只有是俱有現行的時候,才是染汙意,要是相應現行的話,就是第六意識了。看第六意識,在作功德的時候,煩惱法就不來現行,當作惡的時候,善心所也現行不了。

  因爲這六個理由,所以第七末那識染汙意必須存在。下邊兒無著論師用了幾句頌子來把這六個理由概括了一下。

  此中頌曰:

  不用說了。

  若不共無明及與五同法訓詞,二定別無皆成過失

  “若不共無明”是第一個理由。“及與五同法”是第二個理由。“訓詞”就是訓釋詞,意以思量爲義,這是第叁個理由。“二定別”,這是無想定和滅盡定的差別,這是第四個理由。“無皆成過失”,要是沒有第七末那識染汙意,這四條都成過失了。

  無想生應無我執轉,成過我執恒隨逐一切種無有。

  “無想生”是指第五個理由,就是說,修無想定的人生到無想天之後,在他的一期生命中,“應無我執”,“轉”是生起,就是說,生到無想天的人就應該沒有我執生起,要是沒有染汙意的話,確實就沒有我執生起。這就不對了。“我執恒隨逐,一切種無有”,這是第六個理由。凡夫的我執是一直隨逐著有情的,“一切種”,就是善心、惡心、無記心裏,都有我執的隨逐。要是沒有第七末那識,我執想一直隨逐,就是不可能的。

  離染意無有二叁成相違無此,一切處我執不應有

  這第叁個頌是把前面六種過失,分了分類,是分成了叁類。“離染意無有,二叁成相違”,這是一類,說,要是沒有了第七末那識,“離”就是遠離、沒有。“染意”就是第七末那識、染汙意。要是沒有了第七末那識,會怎麼樣呢?就沒有那“二”個的存在。也就是說,要是沒有末那識,第一條理由不共無明和第二條理由五同法就不能夠成立。“叁成相違”是指第叁條理由訓釋詞、第四條理由無想定和滅盡定的差別、第五條理由無想天中染汙意問題,這叁個就也有矛盾,也說不過去了。指與聖教相違。“無此,一切處我執不應有”,要是沒有第七末那識,“無此”就是沒有末那識;“一切處”就是指作善、作不善、作無記。這一句就是說,要是沒有末那識染汙意,那麼就不應該是一切處有我執,也就是說,要是沒有染汙意,當你作善的時候就沒有我執,但是我們在作善的時候也是有我執的,這個我們都覺察得到。“二”、“叁”、“我執不應有”,這就是叁類。前二條是一類,接下來的叁條是一類,最後的一條是一類。

  真義心當生常能爲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

  這最後一個頌子,把不共無明又說了說。“真義”指真理。“心”,指覺悟真理的無分別智,說這個無分別智是應該生起的,憑它來覺悟真理的。“常能爲障礙”,本來無分別智要來覺悟真理,但是一個東西老來障礙無分別智的生起,使我們一直在流轉生死。“俱行一切分”,說,這個障礙無分別智生起的東西,你行善時他活動,你行不善他也活動,你行無記他還活動,這個東西是什麼呢?“謂不共無明”,這個東西就是不共無明。

  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性,與四煩惱常共相應。

  這是說染汙意的性類。性類有叁,善、惡、無記,無記又分有覆無記、無覆無記,這樣呢,就成了四類。現在說末那識染汙意屬于這四類的哪一類。“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性”,一開始就先說了,它是屬于有覆無記性這一類。“覆”就是障礙聖道。爲什麼呢?就因爲它與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四煩惱一直相應著。

  如色無色二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攝

  既然末那識與四煩惱常俱,爲什麼不是惡性,而是有覆無記?下邊兒無著論師舉了個例子來說明,說,比如色界天、無色界天,這兩個地方的衆生,他們的內心也有煩惱,這句長行中說是“纏煩惱”,“纏”就是拿繩捆捆,綁住,也就是“系”,“系…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