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
正聞熏習是會前進的,由下而中,由中而上。“如如熏習”就是如是如是展轉熏習,你只有展轉熏習了,才能漸次向上。“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正聞熏習所得的法身種子,他要挖阿賴耶識的牆根兒,他增長,自然阿賴耶識裏的染汙種子就漸漸地減少。“即轉所依”,這樣就把阿賴耶識漸漸轉變了。
既一切種所依轉已,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
“既一切種所依轉已”,既然你不斷地努力正聞熏習、如理作意,阿賴耶識就漸漸轉變,“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異熟是阿賴耶的果相,一切種是阿賴耶的因相,合起來就是阿賴耶識。說,阿賴耶識被正聞熏習對治了,“無種子而轉”,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逐漸沒有了,這樣就是轉識成智了,這樣你就得涅槃了。此時智德、斷德皆究竟圓滿。
複次,雲何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
前邊兒說在不斷的正聞熏習、如理作意的時候,可以把阿賴耶識裏的雜染種子清除,可是前邊兒還有一個說法,15頁第一行,“猶如水乳”,現在就說這個比喻,既然清淨種子要把染汙種子給清除掉,這恰恰是水火不容啊。“複次,雲何猶如水乳?”爲什麼說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說,我們凡夫,聽聞了法界等流的正法,這正聞熏習就是非阿賴耶識的淨種,“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淨種和阿賴耶識在一起活動,“同處俱轉”,這時確實是水乳交融。“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你不斷地修習,修四念住、修六波羅蜜等,這樣,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漸漸地沒有了。“非阿賴耶識”的淨種增加。這一句長行咱們這樣說?聽著我的語氣:爲什麼要用水乳這樣的比喻呢?非阿賴耶識的淨種與阿賴耶識同處處俱轉,但是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漸盡非阿賴耶識的漸種漸增啊~~
譬如于水鵝所飲乳。
比如水與乳交融,但是鵝去喝的時候,它只喝乳而不飲水,它能把乳喝盡把水留下,它就有這個本事。妙老說在《說一切有部律》中的解釋是,因爲鵝嘴裏面有酸,這酸一觸到水,乳就凝結了,乳一凝結就和水分離了,所以它只飲乳而不飲水。我不記得這解釋法,以後查一查。這只是一個比喻,說現在修四念住,就可以一切雜染種,使無所得的淨種增長。
又如世間得離欲時,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其等引地熏習漸增而得轉依。
這還是比喻。世間人,本來沒有發出離心,他“得離欲時”,就是修了禅定,要離開欲界了。這時,“非等引地熏習漸減”,“非等引”就是不是定,是欲。他要離開欲界了,欲的熏習就漸漸減少。要得禅定自然是一定要離欲的,內心裏欲種子還有,但你用禅定,使欲心減少,“其等引地熏習漸增”,欲的熏習在減少,禅定的力量在增長,到最後禅定成功了,欲就沒有了。這樣“而得轉依”,你的生命體就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沒有欲,而有定。現在就是說,雜染種子被出世間無分別智對治,雜染種子漸漸減少,清淨的功德逐漸地增長了,和這修禅定的境界相類似。
又入滅定識不離身,聖所說故。
“又入滅定識不離身,聖所說故”,入了滅盡定,也得有阿賴耶識執持,這是佛的聖教量。妙老說六地以上的菩薩可以入滅盡定,小乘是叁果,但這說法我持保留態度。
此中異熟識應成不離身,非爲治此滅定生故。
“此中異熟識應成不離身”,阿賴耶識也還在執持。爲什麼這識要說是阿賴耶識?“非爲治此滅定生故”,因爲聖人修滅盡定目的就是想叫轉識停下來,也就是要對治轉識的活動,他不是爲了對治阿賴耶識而修此定的,所以阿賴耶識沒有被對治,它還存在。
又非出定此識複生,由異熟識既間斷已,離結相續無重生故。
小乘有部論師說:在滅盡定中,不起識的活動,但出定後,識又起來了。這識是意識!要什麼阿賴耶識,意識就可以。無著論師說,“又非出定此識複生”,就是說,剛才我說的識不離身不是指出定後識又生出來了,“由異熟識既間斷已,離結相續無重生故”。第六意識可以沒有了重生,但阿賴耶識不可以,“異熟識既間斷已”,阿賴耶識要是斷了,就“離結相續無重生故”,就是說它要是不執持身體了,則這個身體就不是身體了,而是屍體了,過幾天它就壞了。所以,一定要有阿賴耶識,只第六意識是不行的。
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此心不成:定不應成故。
再看經部的說法。經部也是說有六識就可以了,經部論師的說法與有部還不一樣,經部論師說,入了滅盡定也是有意識的,並不是意識斷了。不過長行中不是用的意識這個詞,用的是“有心”,“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無著論師說,“此心不成”,這就是先說不離身那個識是第六意識不對,爲啥不對?“定不應成故”,這是第一個理由。要是有意識的話,這滅盡定也就不是滅盡定了。因爲經上說,色界四禅的無想定、超過非想非非想天以上的滅盡定,都叫做無心定,既然是無心定,你經部說還有意識,這不是與經典反了嗎?經部進行了補救,說,因爲沒有前五識,所以叫無心定。無著論師說,要是有前五識,那根本就不是定,一切定都沒有前五識。前五識沒有了,但意識還有,這是定,但不是無心定。現在既然說無心定,就得沒有前六識。所以經部的說法不對。下邊兒是第二個理由。
所緣行相不可得故。
要是不是阿賴耶識而是第六意識的話,這就有問題了。意識所緣的,都是我們能夠覺知到的事情,入定不入定我們應該都能覺知,這是意識,但實際上入了定的話,那時的心理我們現在根本就是琢磨不到的,所以不能說是第六意識。“所緣行相”的“行相”,就是識所表現出來的相貌,其中的這個“行”,心識是活潑潑的,它就是跳呀跳,古德給識下的定義就是“了別”,通俗點兒說就是分別,當然,了別給分別並不絕然相同。分別就有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其中的自性分別就是說,心識本就跳呀跳,它要不跳它就不是心識,跳就是活動,活動就是行,所以“行相”就是心識活動的相狀,也就是心識的相分。如果說是第六意識,那麼“所緣行相不可得”,就是說,在滅盡定裏邊兒,根本就表現不出第六意識的活動行相,也就是說沒有第六意識的所緣境,所以說是第六意識是不合理的。
應有善根相應過故。不善無記不應理故。
認爲識不離身的識是意識還有第叁個過失。說,你說,在滅盡定裏還有的識是第六意識,那麼,第六意識所緣境有善、惡、無記叁類,請問在滅盡定裏的意識,它緣的是善境、惡境還是無記境?是惡嗎?不象,因爲滅盡定裏不作壞事。它只能是善,因爲佛說過滅盡定是聖者境界,所以只能是善,而且是無漏善。第六意識緣的善,“應有善根相應過”,就是說,第六意識本身,從自性上來說,不能說是善惡,它如果是善,就一定有善心所相應,它不可能是光杆兒司令。既然有善心所相應,問題大了,無貪、無嗔、輕安、不放逸、不害等都相應,這不成散亂心了嗎?這還是滅盡定嗎?“不善無記不應理故”,說是善的出問題了,說滅盡定不善行嗎?說它無記行嗎?當然也不行,它是聖者境界,怎麼可能是不善?所以說,說滅盡定時的識是第六意識根本不對。
應有想受現行過故。
再看是滅盡定中識是意識的第四個過失。意識與善相應,善可不是普遍的,當我現在心念是煩惱的時候,就沒有善來相應了,但是受、想是普遍的,意識活動,受、想就一定相應活動,滅盡定是善,則善心所必相應,善心所不是普遍的,意識裏就有了不普遍的善和普遍的受、想等心所。我們知道,所謂滅盡定就是在受、想上下手,把受、想都滅掉了,可你現在卻說還有受、想,這不是給經教違背了嗎?
觸可得故。于叁摩地有功能故。
有想、有受了,那麼觸心所也得有,爲啥?因爲意識要是活動了,要活動就得有根、境、識的和合,根、境、識叁和合就有觸。有了觸,就該“于叁摩地有功能故”,說,你在入叁摩地時――叁摩地就是禅定、等持――你只要有觸,必然有輕安,爲什麼,因爲你入叁摩地了,有輕安也可以證明你有觸。這個“于叁摩地有功能故”就是指觸對于叁摩地有作用,他的作用就是表現出輕安。我們不入定,則有觸了,立時就有苦受、樂受、舍受等,而入定了,則只能是輕安這個感受。這樣的話,第五個過失就又出來了。
應有唯滅想過失故。
這就是第五個過失。有觸、有輕安,輕安是什麼?就是在入定的時候,內心感到適然,實際上就是一種受,壞了,有受的話,還是滅盡定嗎?滅盡定是在受、想二位下手,現在你還有受,你就只是把想給滅了,這就是無想定。無想定是外道定,滅盡定是聖者所修。宣化上人說滅盡定也是外道所修,我以前說只要知道他這麼說過就行了,現在我要明確地告訴,他的說法是不對的。
應有其思信等善根現行過故。
“應有其思”,有了受、想,有了觸心所,你就一定思心所。有“思”就要造業了。現在你入了滅盡定,你當然就只能造善業了,聖者所修,要是再造惡,那還不翻天了~~所以只造善業,既然造善業了,“信等善根現行過故”,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個善心所是不是都要活動?當然了~~這樣滅盡定就不是滅盡定了。“善根”咱們一般是指無貪、無嗔、無癡,一般把這叁個叫叁善根。
拔彼能依令離所依不應理故。
無著論師這樣說人家小乘,小乘當然不同意了,說:在滅盡定中,只有第六意識,根本就沒有那麼些心所活動。所以,你說的問題是不存在的。無著論師就回答了,“拔彼能依令離所依不應理故”,這個“能依”就是指心所…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