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體性是阿賴耶識自性呢還是不是阿賴耶識自性?這話就是說,阿賴耶識是有漏的,是有爲法,有漏法居住的地方當然不是清淨的。這正聞熏習要是和阿賴耶識同一體性的話,它就是有漏的了,它要不是與阿賴耶識同一體性的那才能說它是清淨的。現在就是說:它清淨還是不清淨。
若是阿賴耶識自性,雲何是彼對治種子?
如果阿賴耶識是正聞熏習的體性,正聞熏習也成雜染的了,“雲何是彼對治種子?”正聞熏習還能對治染汙種子嗎?那麼,我們聽聞正法也不能夠上進。
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雲何可見?
如果正聞熏習的種子不以阿賴耶識爲自性,它和阿賴耶識不一樣,阿賴耶識雜染,正聞熏習的種子清淨,這樣,阿賴耶識還讓正聞熏習的清淨的種子在自己這兒住嗎?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呀~~
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
正聞熏習是清淨的,阿賴耶識是雜染的,它們體性不一樣,但它們是可以共存共處的。這個得注意,一個雜染一個清淨,水火不容的卻和平共處~~在現行的時候水火不容,但在種子位不是明顯的,所以可以共處。“乃至證得諸佛菩提”,從初發菩提心,開始修菩提行,一直到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到證無上菩提時,阿賴耶識就變成無垢識,變成清淨法界了。清淨法界,當然正聞熏習的清淨種子可以住在清淨法界裏,但在沒有成佛的時候,“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此聞熏習”就是正聞熏習的清淨種子,隨著這一個衆生而轉,衆生到哪兒,清淨種子就到哪兒。“寄在異熟識中”,前七轉識(最主要是第六識)熏習如來的正法,有了正聞熏習,正聞熏習的種子就寄居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正聞熏習與彼阿賴耶識融合在一起,俱生俱滅,同時存在,“猶如水乳”,就是說,雖然正聞熏習和阿賴耶識不一致,但也可以同在一起。這恰恰成了不是冤家不聚頭!
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雖然說正聞熏習住在阿賴耶識裏,但正聞熏習“是彼對治種子性故”,就是說,正聞熏習盡給阿賴耶識搗蛋,它在裏邊兒還破壞阿賴耶識裏的染汙種子,就是要挖阿賴耶識的牆根。
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
正聞熏習的種子也有下中上叁品,下中上叁品其實在就是聞思修叁類。聞所成慧的時候是下品,思所成慧是中品,修所成慧就是上品。熏習不但是重複,而且還增大。我在《唯識叁十頌》中說過,當我們作一次好事兒,就是對阿賴耶識裏的善進行了一次炒作,象滾雪球一樣,使它的善越來越大,你要是作一件壞事兒,也是一次炒作,使它的惡越滾越大。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一個業果原理,其中有一點兒就是“業增長廣大”,業是會增長的(主要是思心所的緣故)。“此中依下品熏習”,一開始的正聞熏習,當然是下品的、低級的。當然,我們現在聽這《攝大乘論》就是正聞熏習,但這還不是下品熏習,下品熏習是指圓滿地通達了什麼是佛法,這才是聞所成慧,才是下品熏習。也就是咱們常說的開悟了,這才是下品。這境界實際上也是很高的。聞、思、修叁者實際上是不可分割的,聞中間也有思、有修。由于聽聞佛法,你不斷地在內心中思惟觀察,從這下品的聞所成慧開始,不斷地熏習,這是開始的因。以下品熏習爲因,“成中品熏習”,這是進步了,到了思所成慧。這時候你可以依據文字去通達佛法,也可以離文字相而通達佛法,這時你就能夠降伏自己內心的煩惱了。你以中品熏習的思慧爲因,繼續努力修行,就成就了上品熏習。這時一定要修定,在禅定裏再去觀察諸法實相,這是上品熏習,就是修所成慧了。
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
由聞慧而思慧,再到修慧,這樣展轉地努力、長期地精進。“多分修作”的“多分”就是好多次,你不能只幹一次,你得好多次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就是說,多次重複修行,一直努力,這樣才能夠成就,不是一次就行了。
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
這正聞熏習所成就的種子,就是剛才說的下中上品,展轉進步,剛才已經說了,它和阿賴耶識的體性不一樣,它住在阿賴耶裏邊兒,但它是在挖阿賴耶的牆根兒,它到底是什麼?“應知亦是法身種子”,它是法身的種子。就是說,我們現在聽聞如來的最淨法界等流正法,能夠熏習,現在還沒到無漏的境界,但他是法身種子。
與阿賴耶識相違。
正聞熏習所成就的種子,是法身種子,和阿賴耶識不一樣,阿賴耶識裏的雜染種子,是你在生死裏流轉的因,現在這下中上品正聞熏習種子,是你將來成道的因。
非阿賴耶識所攝。
正聞熏習的種子雖然住在阿賴耶識裏,但它不屬阿賴耶識所攝,阿賴耶識是雜染的,它叫你流轉生死,正聞熏習叫你從生死裏解脫出來,它是清淨。
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
我們現在還有分別心、有執著,但正聞熏習所成就的種子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這“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就是說,佛說的一切佛法,是最清淨法界等流。我們的正聞熏習,是佛的最清淨法界等流的正法的等流。這就說明了,我們千萬不要自創一套,一定要尊重如來的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說法一定要有根據。我們現在的熏習,是無自性的熏習、是虛妄的熏習,而聽聞正法的正聞熏習,是最清淨法界等流,所以正聞熏習的種子可以對治虛妄熏習的種子。你們知道吧,中國有個攝論派,他們建立第九識阿摩羅識……沒聽說過?那就不說了。
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
我們還在世間,但我們的正聞熏習,它是“出世心種子性”,它是無漏的無分別智種子,它就有使我們成就佛道的功能。
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險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
雖然我們還是凡夫,但我們只要正聞熏習,正聞熏習所得的就是成佛的種子,就是法界種子。我們現在還沒有無分別智,當然了,我們要是有了那就是成聖了,我們現在沒有。雖然我們還是凡夫,但我們正聞熏習了,這就“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就是說我們現在憑正聞熏習就可以對治一些煩惱纏。這“能對治諸煩惱纏”,本質就是指聽聞佛法後,我們就可以憑佛法調伏自己,不造惡業。注意這個,在世親的釋裏邊兒,是說能夠斷增上貪等,在127頁。就是說你已經種下了貪的種子,既然已經種下了,對不起,你必須得爲自己的所爲付出代價,你必須得受報,但現在正聞熏習的種子是可以使你已經種下的那貪種子別往大處擴(不給增上緣)。“已能對治諸險惡趣”,“諸險惡趣”就是叁惡道。怎麼個對治法?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業感果的原則中有一個“哪個業現前哪個業受報”,在臨終的時候,你可以憑正聞熏習的力量使得當下叁惡道的業種子不現前,你一直正聞熏習、一直修學不懈,叁惡道的種子就沒有機會現行。妙老說是正聞熏習,不作十惡業,當然就不到諸險惡趣了。“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這一個實際上還是說,讓惡業種子沒有增上緣,一法要生起得有四緣,現在你有親因緣但沒有增上緣,沒有增上緣就永遠不能現行,結果就使得惡種子就象癟死了一樣,不發生作用。這兒呢,在世親釋中有這樣一句話,翻到127頁,看最後一行,“此聞熏習,能治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惡業。”這一句話有點兒難理解,尤其是過去的惡業,說這正聞熏習可以對治過去的惡業,這對治就是使它沒有增上緣,現在、未來你不造惡業,就是對治了惡業。韓老在講到這兒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過去已經造下了惡業,業感果原則中就有一個“已作不失”,你還能把它消滅掉嗎?其實就是沒有增上緣。這給淨土宗的往生極樂世界不退轉的道理是一樣的。淨空法師在講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說一往生就不退轉就是八地菩薩,他就是講錯了。“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這是說,你正聞熏習將來所逢的盡的善友,佛菩薩就是善友。
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
“雖是世間”,就是說,我們現在雖然還是在世間,但我們正聞熏習、如理作意了,我們已經是初修業菩薩,我們正聞熏習、如理作意所得的種子,就是法身種子,我們的所爲――聞、思、修叁慧,都是可以成就法身的,這樣,雖然還在世間,但已經屬法身所攝了。也就是說,是以法身爲自性而不是以阿賴耶識爲自性。
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
我們初修業菩薩是發了無上菩提之心,所以我們是成佛,但是聲聞、獨覺,他們的正聞熏習,只能是“唯解脫身攝”,這是因爲他不發無上菩提心,他只是出離心。這兒我們注意一下,有的衆生可不是不發菩提心,而是根本就發不起來菩薩心。他也會一下子說,我要發菩提心,然後精進努力,可不久他就懈怠下來了,過一段時間他又說,我得發菩提心,再精進努力一下,而後又停了……這樣一直在這兒反複,就是上進不了。有不少人,學佛好多年了,始終在初入門的水平徘徊,他聽一次講經又聽一次,可他聽的始終是入門的,他根本進不去,聽這個他很高興,正兒八經的典籍他學不了。咱們都讀過《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邊兒就說,地藏菩薩把你救上來,可一會兒你就又掉下去了,叫“脫入暫出又複遭網”、“旋出旋入”,這就是因爲你根本發不起菩提心。也正因爲你發不起菩提心,所以才勞得佛菩薩一次次地救你。得知道什麼是菩提心,我們不要把什麼尕七犸鲷的都叫成菩提心。
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攝。
這是前邊兒就說過的,現在又說了一下,強調一下。不要搞錯了:正聞熏習,不屬阿賴耶識所攝,而是法身所攝、解脫身所攝。菩薩是法身所攝,阿羅漢、辟支佛是解脫身所攝。
如如熏習,下…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