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P16

  ..续本文上一页四禅也得这样。

  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

  在这个修行过程当中,一定得有阿赖耶识受熏持种,要没有阿赖耶识受熏持种,这个事儿就不能成就了。“此欲缠加行心”,“欲缠”,是指你还没有成就色界定,心还是在欲界的烦恼境界里。但是你已经努力修行了。在这个时候,“与色缠心不俱生”,你在用功修行的时候,色界定还没出现,所以,你欲界的加行心不能和色界定同时俱生俱灭、受熏持种。要是已经成就了色界定,欲缠心又不现前了,也就是说,它们两个根本不可能共存,不可能同时俱生俱灭,不能俱生俱灭,就不能受熏,不能受熏,也就不能持种。所以欲缠加行心是不能作为色缠心的种子的。

  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

  小乘说,欲缠心不能作色缠心的种子,但我过去多少劫中,我得过色界定的,我心里有色界定的种子,这种子是可以做我现在成就色界定的因。无著论师说这还是不行。为什么呢?“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过去得过色界定,这是有可能的,但那已经是过去的事儿了,这中间已经夹杂了散乱心,六识的散乱心来间隔,以前的定心已经灭掉了,在间隔中间,定心没有,那么过去熏习的心已经剎那剎那灭掉了,“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它不能够作现在得色界定的种子,“唯无有故”,以前的定心已经剎那剎那灭掉了,没有了,没有了的东西还能来做种子吗?在大乘中说作种子是得一直摄持着的,不能是没有了的。

  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你过去成就过色界定,是有种子的,而种子是在阿赖耶识里面摄持,不失掉坏、不变质,所以现在可以依那种子继续修行,成就色缠定心。这就是长行中说的,“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以前的种子是现在色界定生起的因缘,这一定得有“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是它把种子展转传到现在。“为今因缘”就是作为现在得色界定的亲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你现在的努力修行是增上缘,在这增上缘的作用下你的种子发生作用了。“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一切离欲地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得有阿赖耶识。

  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这是一句总结。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

  刚才说了世间清净,说世间清净得有阿赖耶识,出世间清净是不是也得有阿赖耶识呢?当然得有!为什么?

  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

  我们要想生起出世正见,需要两个因缘,一个是听闻正法,一个是如理思维,就是长行中说的“依他言音”、“如理作意”,这是佛教中的基本原则,是共许的。“如理作意”的“如”就是随顺的意思,随顺佛法义理。“由此为因正见得生”,有了“依他言音”、“如理作意”,那么正见才能生起来。

  此他言音,如理作意,为熏耳识?为熏意识?为两俱熏?

  这还是要说没有阿赖耶识不行的。说,要是没有阿赖耶识,那么这“如理作意”、“依他言音”就不能成就了。“如理作意”是从“他言音”里边引发出来的。“为熏耳识?为熏意识?”在“如理作意”的时候,这“如理作意”是熏习耳识呢?还是熏习意识?“为两俱熏?”还是耳识、意识都熏习?

  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

  首先,不能说熏习耳识。为啥?“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就是说,当你在听佛陀言音说法时,这时你如理思惟,在你专心思惟的时候,“尔时耳识且不得起”,你要是一门心思在思惟,耳识就不活动了,这怎么能熏耳识呢?耳识没有了、不活动了,它当然不能受熏,它不能受熏,它就不能同如理作意俱生俱灭。这耳识不起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听没听?听了!听见的啥?不知道!再说意识受熏,这也不行。“如理作意”其实就是慧心所,慧心所和第六意识在一起,但这不能说第六意识受熏。因为长行中说的“种种散动”,就是说一下子你会有其他事,就是说你一下子如理作意了,可一下你又要作别的事,你的贪心起来了,贪心等一起来,就把如理作意隔断了,这时不能如理作意了,一不如理作意,第六意识间断,就把受熏的东西都失掉了。这问题也挺大的。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

  这一句话是对上一句的解释,就是解释“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说,“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就是说,如果第六意识受如理作意熏习。这一下熏习了,可一下子你又去作别的事儿了,作完了别的事儿你又回来接着如理思惟、如理作意。当意识与如理作意相应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说,你当初听佛言音如理作意的闻熏习,就是说当时意识受了熏,有熏习的种子,这是“与彼熏习”。这个闻所熏的意识,就是你当时听佛说法的那个同时活动的那个意识,和当时如理作意熏习的力量,“久灭过去”,就是你现在要如理作意的时候,与当初听佛说法中间有一间隔,你那个意识的熏习已经过去了,灭掉了。“定无有体”,已经灭掉现在就没有了。就是说以前闻法的那个意识,和那个熏习,现在都没有了,“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以前闻法的那个意识,和那个熏习,现在都没有了,咋还能做现在的种子?没有了的东西还能做种子?不行的!

  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

  再说了,“又此如理作意相应”者,听佛说法如理作意相应的心,是世间心。就是说,我们这时的如理作意,还是有漏的。“彼正见相应”,但是与正见相应的是出世心,那是无漏的。世间心、出世间心,或者说有漏心、无漏心是有差别的。“曾未有时俱生俱灭”,它们无始以来,从没有同时出现而能受熏习的。没有受熏,就没有种子。

  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

  所以这有漏的第六识“非彼所熏”――不是出世的正见相应的识所熏习的,“既不被熏”,既然没有受过无漏的出世心的熏习,所以,它不能是正见的种子。

  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

  所以出世清净的正见,要是离了阿赖耶识,也是不行的。

  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

  没有阿赖耶识,凭前六识是不行的。你听闻佛法而能够如理作意所成就的清净的种子(即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前六识摄受闻熏习的种子的条件不具备,没有受持的能力。清净的种子就是能引发正见的能力,前六识没有摄持引发正见的能力,因为它间断,所以只能凭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相似相续的,它能够受熏持种。

  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

  这是解释清净心的种子。先是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阿赖耶杂染,它怎么能摄持清净种子呢?“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阿赖耶识是杂染的法的因缘,“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杂染的阿赖耶识能够作出世间的清净法、对治杂染法的净心的种子。听闻正法、如理作意,就可以对治一切杂染法。阿赖耶识是染污的,它怎么能为出世间的清净法作种子呢?

  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

  这是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种子是熏习而来的,可我们直到现在还没有修习过正法,既然没有熏习过,有清净的种子吗?“出世心昔未曾习”,我们从来就没有学习过无漏的般若,“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所以无漏的熏习是根本就没有的。“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既然无始以来从没熏习过,无漏的出世间智、无分别正见,从哪儿来呢?我们一直都是在烦恼中间打转儿,熏习的都是烦恼的种子,根本就没有熏习过无漏种子,无漏种子有吗?要是没有,那么圣道该怎么证呢?

  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无漏种子从哪儿来?无著论师回答说,“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第一个问题是不用回答的,是个雕虫问题。因为染根本就不能为净因,你问染污的阿赖耶怎么能为出世间的清净法作种子?根本就不可以!这个问题不成立。只有清净法可以作清净的种子。说,从最清净的法界等流出来的正闻熏习可以成就法界种子,清净的法界种子从那里来?是“从最清净法界等流”的。法界的“法”是指三乘圣法:声闻、缘觉、菩萨,“界”就是因,三乘圣法的因叫“法界”,也就是诸法实相,就是真如,它是最极清净的。佛证悟了诸法实相,远离了一切的垢染:烦恼障、所知障,是“最清净法界”。阿罗汉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还没有断尽,不能说是“最清净”,只能说是清净。佛证悟真如之后,为众生宣说。我们听闻的正法就是佛陀的最清净法界里流出来的。我们听见佛的语言文字,实际上不是真如本身,并不是诸法实相本身,但和真如同类,是从真如流出来的。“等”就是相似,是和佛证悟的最清净法界相似,这叫等。佛陀真如显发的就是真如的情况,所以叫等流。“正闻熏习”,是指佛说的对,我们也没有听错,这叫正闻。如果我们听错了,误会了,就不是正闻了。现在就是正确地听闻佛法,就在我们的心里有了熏习,这就有了种子,这就叫“正闻熏习种子”。我们的正见,就是从正闻熏习的种子所引发的,叫“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

  这儿要说正闻熏习种子的所依。说这清净的正闻熏习的种子,所依是哪儿?染污的熏习被阿赖耶摄持,这清净的正闻熏习的种子呢?这一句长行就是说,这最净法界等流的正闻熏习…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