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P14

  ..續本文上一頁,識與受精卵和合,當然實際上是識執持受精卵,也就是識的種子是親因緣,而精卵形成的受精卵是增上緣,我們把這種情況叫投胎了。“結相續時”的“相續”就是生命的輪轉、輪回。剛才說了,說汙染意一起,中陰身――中有――就沒有了,就開始入胎,就是說,這染汙意是中有的最後一剎那,立馬的,中有沒有了,這就是長行中的“于中有中滅”。中有沒有了,中有是八識具備,中有沒有了,則只剩下阿賴耶的種子了,種子就是是阿賴耶識,它來執持羯羅藍,這就入母胎了,這時候因爲轉識都沒有了,所以你是胡塗的,這個我們一般就稱爲隔世之迷,或者叫隔陰之迷。欲界衆生的生命就這樣開始。

  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識于母胎中有意識轉。若爾,即應有二意識于母胎中同時而轉。

  前邊兒說在生命體初開始成立時,沒有阿賴耶識是不行的,這是說生命體成立時的情況,“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按唯識說法,是中陰身有八識,在中陰結束的時候,轉識就沒有了,只有阿賴耶識,但小乘不這樣說,他們說中陰身結束的時候,是前五識沒有了,意識胡塗了。“若即意識與彼和合”,就是說,如果意識與羯羅藍和合了,它就又生起了一念明了意識。“既和合已依止此識于母胎中有意識轉”,在與羯羅藍結合前中陰身不胡塗,但結合的時候中陰身沒了,意識胡塗了,“于母胎中有意識轉”,當到了母胎的時候,又一念明了意識生起,你不胡塗了。“若爾,即應有二意識于母胎中同時而轉。”如果是這樣的話,因爲你不承認阿賴耶識,那這意識就有問題:羯羅藍初結合的刹那有一念胡塗意識,後來又有一念明了的意識,這就有了兩個意識同處于母胎,這絕對是不行的。所以說,是意識而不是阿賴耶識是不行的。

  又即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不應道理。

  你不承認與羯羅藍結合的是阿賴耶識,而說是意識,這不合理。爲啥?

  依染汙故,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

  爲啥是意識就不合理呢?首先,“依染汙故”,就是說,與羯羅藍和合的那一念識,一定是染汙的。因爲染汙才來與羯羅藍和合的,“羯羅藍”這個詞意譯就是凝滑、雜穢,它要不是染汙的就不能與羯羅藍和合。也就是說,和合識的前一念一定染汙。所以,說意識就不對,因爲我們第六意識活動,不絕對是染汙的,它有時候染汙,但有時候不染汙,有時候它還無記,這不一定。所以,不能是意識。其次,“時無斷故”,就是說,和合識開始以後,只要與羯羅藍和合了,一直到最後它也不會間斷,可六識是不是這樣呢?不是的!比如在極度悶絕的時候,它就斷了。所以不能是意識。“意識所緣不可得故”,再說了,你說是意識,可是這時意識的所緣境是啥?一般情況下,意識的所緣境,我們是清楚的,就是作夢的時候,夢見了啥我們也知道,當極度睡眠的時候,意識不活動了,那就沒有所緣境了。你說現在是意識,它的所緣境就該有,那麼,是啥?不可得,不知道它緣的啥,所以,不能是意識。

  設和合識即是意識,爲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爲依止此識所生余意識是一切種子識?

  這是無著論師退了一步來說的,“設和合識即是意識”,假如說和羯羅藍和合的是意識,“爲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那你說的意識是不是就是大乘裏說的一切種子識?是不是一回事兒?“爲依止此識所生余意識是一切種子識?”這一問是針對前邊兒兩個意識在母胎中而說的,說是不是依止在結合的時候的結合識而生的識是一切種子識。也就是說,是前一念意識是一切種子識還是後來的意識是一切種子識?注意,“一切種子識”這個名字,在無著論師說這個名字的時候,此時的意思是指這一期生命的生命體從此而生的意思。我的意思就是說,咱們在讀書的時候,要把論師也想想成一個正常的人。

  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即是阿賴耶識,汝以異名立爲意識。

  假如說與羯羅藍相合的意識就是大乘裏說的一切種子識,那它就是阿賴耶識,你非要叫它意識,也沒有關系,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內容是一致的。

  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種子識,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

  要是說那個和合識不是一切種子識,“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能依止識”就是後來生起意識。和合識是所依止,依止和合識生出來的意識,就是“能依止識”。這個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這就有問題了。要是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是則所依因”――即和合識――不是一切種子識。和合識是因,果是因生出來的。這裏呢,因是和合識,果是後生起的意識。現在,因不是一切種子識,因生起的果卻是一切種子識,是不是顛倒了~~

  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識,是一切種子識。

  所以,絕對不能說和合識是意識。你的不對就只有我的對了。

  複次,結生相續已,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不可得。

  剛才是說的生命體開始時,沒有阿賴耶識不能成立,現在說有了生命體以後,得阿賴耶識來執受根身。“執受色根”的“色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淨色根。第六意識的根是無色的。前五根要由阿賴耶識來執持它,它才能夠有感覺,才能做識的依止處。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必須一直有阿賴耶識執持,所以,要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誰來執受色根了,你就不行了。“結生相續已”就是說這個生命體已經有了,阿賴耶識和羯羅藍和合了了,這時“若離異熟識”,要是沒有阿賴耶識,執受色根的力量就沒有,那就成死人了,是一具屍體而已。

  其余諸識各別依故,不堅住故,是諸色根不應離識。

  小乘不承認阿賴耶識,那麼執受身體就就該是別的識,比如說意識。這樣行不行?不行!“其余諸識各別依故”,就是說,眼識依眼根,耳識依耳根……意識依意根,也就是說,各識只依自己的根,根本不用其它的根,我眼識根本用不著耳根,憑什麼要我去執受耳根?!不幹!“不堅住故”,說,眼識、耳識等一下活動,一下不活動,這一下它不活動了,那還咋執受呢?本來正在執受,忽然間他不活動了,不執受了,一不執受,你這身體就該爛了,這還得了~~現在我的六識不活動了,可我還活著,身體也沒有爛,所以執受還是有的,這說明了執受的根本就不是六識,也就是說,你小乘的說法不對,你的不對,只能我大乘的對了。“諸色根不應離識”就是色根還在被識執受,這識是阿賴耶識。

  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而轉,此亦不成。

  要是沒有阿賴耶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這道理就說不通了,“識與名色更互相依”是佛說的,是聖教量,“識”是阿賴耶。“名色”的“名”就是五蘊裏邊的受、想、行、識,都叫做名,受、想、行是心所,受想行識的“識”是心王,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意識就包括在“名”裏面。“名色”的“色”,就是指羯羅藍、受精卵。“識與名色更互相依”是說,阿賴耶識依名色,名色又以阿賴耶識爲依止處,“更互相依”,就是說它們互相爲依止處,我是你的依止處,你是我的依止處,這樣才能成爲一個完整的、活的生命體。如果把識說成意識而不是阿賴耶識,那麼“名”裏邊就不能有意識了,名裏就只有受、想、行,還有前五識,第六意識得分出來,如果把這樣叫“識與名色更互相依”的話,就不對了,爲啥呢?因爲這個識與羯羅藍初和合時,剛投胎前五根是沒有的。識與羯羅藍和合開始組成一個生命體的時候,前五根沒有,自然前五識也沒有,因爲識要依根。那麼名裏面是啥?沒有前五識,就得是意識,不然的話,受、想、行也沒有了,名裏邊兒是意識了,“與名色更互相依”的、外邊兒的,就不能是意識了,既然不能是你小乘說的意識,就只能是我大乘說的阿賴耶識了。接下來一句是個例子,“譬如蘆束相依而轉”,一捆蘆葦,相依才能站住,識與名色也得相依,這樣才能成立。所以,沒有阿賴耶識,生命體就不成就。

  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識中隨取一識,于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這是說識食的。“食”,是資養生命體的,維持有情的生命的。佛教中說有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我們現在的食就是段食,一段兒時間就得再吃,不吃就餓。觸食的“觸”,就是接觸,對所接觸的境界生起歡喜,這種歡喜也有資養生命的能力,叫觸食。思食的“思”,是指希望,內心中充滿希望,你就可以更好地活下去,要是一絕望的話,就很難活下去了。還有咱們說的哀莫大于心死。識食,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執持你的生命體,使你的生命體正常活動,阿賴耶識有這個能力。這裏只說識食。“若離異熟識”,要是沒有阿賴耶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你就沒有識食了。“何以故?”爲啥?“以六識中隨取一識”,你說沒有阿賴耶識,那就取六識中的任一識好了。“于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叁界六道衆生,沒有任何一識可以來作識食。比如說到色界天,《八識規矩頌》中說,“眼耳身叁二地居”,眼識、耳識、身識,我們欲界衆生有,初禅天衆生有,但是初禅鼻識、舌識是沒有的。也就是說,初禅天衆生沒有鼻識、舌識,但還有眼識、耳識、身識。到二禅以上,前五識都不動了,在無想天連第六意識也沒有活動。也就是說,前六識任何一識都不是普遍的,所以,“隨取一識”在叁界中作識食都是不行的,也就是說,必須得有阿賴耶識來作識食。前六識會間斷,一間斷,識食成立不了了。

  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

  前邊兒說的是非等引地,現在說等引地的情況。“等引地”就是色界、無色界天。“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這個人從欲界死後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受生了,這主要是他禅定修得好…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