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P15

  ..續本文上一頁。注意一下,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是化生。他們到等引地受生時,是說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就是說,前念還在非等引地,在非等引地就是散亂心,他們修學色界定、無色界定成功了,臨死的時候是在散亂心中死的,他也不是在定中死去的。比如說阿羅漢,他們在入涅槃的時候也是在散亂心中入涅槃的。修禅定者是這樣的,他修定得了初禅、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然後出定,然後又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再出定,再來一次,隨心所欲,想啥時候入定就可以啥時候入定,但在入涅槃的時候,必須出定在散亂心狀態。他要死了,要是在入定狀態下,他是死不了的。當然,他的散亂心與我們凡夫的散亂心不一樣。他從禅定中出來,那個不與定相應的意識,也是有染汙的,不過他的這染汙是對色界定、無色界定的愛著心理,他的這愛著心一動,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了,然後生命在那兒相續,開始新一次生命。當然,生到色界天給生到無色界天還有不一樣的地方,要是生到色界天,在欲界死後也有中陰身,然後到色界天去受生,要是到無色界天,則是欲界死沒有中陰身直接到無色界受生。但不管有沒有中陰身,反正在將到死界、無色界受生時,前一念都是染汙意識,絕對不是清淨的。

  此非等引染汙之心,彼地所攝。

  這一句話是說,在非等引地死了後到等引地受生,在生到等引地的前一刹那,那一念染汙意,不屬于非等引地,而屬于等引地。

  離異熟識,余種子體定不可得。

  在非等引地與等引地交接的時候,一定得有阿賴耶識,也就是說,到等引地受生時,前一念的染汙意,也是有種子的,有種子就得有阿賴耶識,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種子了。生等引地的時候,前念是散亂心染汙意,但生等引地是要定的,定的種子能在前念的散亂心裏嗎?好象不能吧~~因爲種子的熏習,是此法與彼法俱生俱滅,此帶有彼的因性,這樣才有種子的,生等引地的禅定能與散亂心在一起俱生俱滅嗎?當然不行了,根本就是不相容的。再說了,在將死的刹那,我的心是散亂的,此時生等引地的禅定境界並沒有出現,怎麼能在一起熏習?所以,只能說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這都是說的建立阿賴耶的必要性。

  複次,生無色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染汙善心應無種子,染汙善心應無依持。

  “複次,生無色界”,這裏把生無色界的情況單獨說一下。“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染汙善心應無種子”,這裏的“善心”是指無色界定的心,不是指一般說的善,不是欲界善。染汙意還愛著無色界定的心,愛著心是染汙的,叫“染汙心”。染汙善心“應無種子”,染汙心沒有種子,善心也沒有種子。因爲小乘說沒有阿賴耶識,只有意識,但前六識是間斷的,而且前六識一下善、一下惡,很不穩定,它就沒有受熏持種的功能。所以,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無色界天的這個染汙善心就沒有辦法安立種子了,沒有種子,就不能到無色界受生。“染汙善心應無依持”的“依持”,是說阿賴耶識裏邊的種子、你修成的無色界定的種子,是無色界定的所依止,也就是說,種子成就無色界定。另一個意思是說,生無色界的阿賴耶識――衆生都有阿賴耶識,無色界衆生也有――生到無色界的衆生的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是果,有阿賴耶識的攝持,你才能在無色界生存下去,這個也叫依持。這樣呢,種子是親因緣,阿賴耶識的攝持是增上緣。所以,這一句長行中的“應無種子”是說沒有親因緣,“應無依持”是說沒有增上緣。四緣生法你現在就缺兩緣,你怎麼生?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現在前,余世間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

  這裏是從出離叁界的無漏境界來說的。接著前文,前邊兒說的是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無色界衆生沒有辦法生,現在說,無色界衆生生到無色界後,無色界衆生是沒有前五識的,如果你再不承認阿賴耶識的話,那就成只有意識了。“若出世心正現在前”,說,這個無色界衆生要生起無漏心,“余世間心皆滅盡故”,無色界衆生生起無漏心,你要是不承認阿賴耶識,那就只有意識了,因爲無色界衆生是沒有前五識的,只有意識,因爲它有意識,現在要生起無漏心,那就只能是意識生起無漏心了~~這時候有漏的前五識、有漏的意識都不能現前,這就是長行中的“余世間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有漏心都沒有了,只剩下無漏的,當然就不會再在生死中流轉了。本來,你要是承認阿賴耶識,比如說你現在在無色界天,你生到無色界天,這是因爲以前修禅定的力量,這果報是阿賴耶識來執持。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的話,你出世心現前,那你就不能再是無色界衆生了,但實際上你還是無色界衆生,並不是你的出世心一現你就入無余涅槃了。

  若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出世間心現在前時,即應二趣悉皆滅離。

  這一句是說非想非非想處天的情況。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無色界天的最高一層天。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天,自然定力是非常的高深,但到這兒後有一點兒麻煩,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不能引發無漏慧,也就是說此時心識的明了性太低。你要想進一步得無漏慧,必須從非想非非想定出來,到無所有處定去。無所有處定比非想非非想處定要低,但是,爲了再進步你就必須先退上一步。在無所有處定的境界中,心識的明了性相對來說強一些,因爲心識明了性強,所以可以作爲聖道的依止。慢點兒,注意:現在這個人在非想非非想處,他要到無所有處去,在非想非非想處的時候,心識的明了性太低,到無所有處明了性就強了,但在從非想非非想處到無所有處的刹那,他該算是在非想非非想處還是無所有處?你要是不承認阿賴耶的話,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我們知道,他是得在這兒滅然後立馬到那兒生,但他不可能在這兒滅的同時就在那兒生,雖然是立馬就到那兒生,但畢竟不是同時的,總有一個過程,這過程當中它就得有阿賴耶識攝持。就是說,在你從非想非非想處到無所有處出世心現前的過程中,“即應二趣悉皆滅離”,在這兒你空起來了,你既不是非想非非想處衆生,也不是無所有處衆生。這主要就是第六意識滅了,在非想非非想處滅了,到無所有處再生,中間空了。所以一定得有阿賴耶識。

  此出世識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爲所依趣,亦不應以無所有處爲所依趣,亦非涅槃爲所依趣。

  這一句長行是對前邊兒“即應二趣悉皆滅離”這一句話進行解釋。“此出世識”,指與無漏智相應的識,它“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爲所依趣”,非想非非想處果報是有漏的,當然不能與無漏智相應。或者說,他從非想非非想處到無所有處,既然他從非想非非想處出來了,當然就不能算非想非非想處的人了。“亦不應以無所有處爲所依趣”,他從非想非非想處出來,現在還沒有生到無所有處,當然也不能算是無所有處的人。“亦非涅槃爲所依趣”,這很明白,他現在是死,而不是涅槃,涅槃是無漏的,現在他是有漏的。再說了,涅槃是沒有世間生死的境界,你還在生死。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

  現在要說死的時候了。說死的時候也得有阿賴耶識。“又將沒時”,就是衆生將死的時候,注意是將死時而不是死了,是還沒有死,“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因爲造業的不同,所以身體漸冷的情況不同。有這樣的幾句話,叫“頂聖眼生天,心窩生人間,餓鬼從腹出,地獄腳底板”(在明魯庵法師普泰的《八識規矩補注》第二卷)。“所依漸冷”的“依”,就是身體。在你臨死的時候,壽暖識分散,這個識就必須是阿賴耶識。小乘不承認阿賴耶識,只承認六識,現在無著論師就是說,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的話,或上或下漸冷的現象就不能成立。爲啥呢?因爲六識有間斷的時候,在我們一生之中,他間斷的情況很多,你無夢睡眠的時候,六識不現行了,可你並沒有說就冷了呀,可是你在臨死時六識不現行,你咋冷了呢?同樣是六識不現行,怎麼表現出來的情況不一樣呢?看起來壽暖識的識不是六識,既然你小乘的說法不對,就只能是我大乘說的阿賴耶識了。

  是故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者,此生雜染亦不得成。

  現在總結了:所以說,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生雜染確實是成立不了。這樣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都得有阿賴耶識來執持。這就是說,要是沒有阿賴耶識,雜染不成。下邊兒就要說清淨的情況了,說,要是沒有阿賴耶識,清淨也不得成立。

  雲何世間清淨不成?

  清淨有世間清淨間和出世間清淨,這裏先說世間清淨不能沒有阿賴耶識。爲啥不能沒有阿賴耶識呢?

  謂未離欲纏貪未得色纏心者,即以欲纏善心爲離欲纏貪故勤修加行。

  咱們先得知道世間清淨是指啥。“謂未離欲纏貪”,比如欲界衆生,欲界衆生沒有能夠棄舍欲界煩惱裏邊的貪,“纏”就是煩惱,指一切煩惱,一切煩惱都可以叫纏。“貪”是煩惱中的一個。欲界煩惱中貪是最明顯的,我們有貪。“未得色纏心”是指我們沒有得到色界煩惱的禅定,初禅、二禅……都沒有得到。就是說,我們還在欲界,還沒有生到色界。“即以欲纏善心爲離欲纏貪故勤修加行”,我感到欲界的貪太折磨我了,就想生色界天去,我怎麼才能生色界天呢?“即以欲纏善心”,就是以現在內心裏面的欲界的善,當然,我們現在的善也難說絕對清淨,因爲末那識,所以不絕對清淨,但畢竟是善。我就憑這善心――想舍棄欲界煩惱生到色界天去這一念,當然這一念得十分的強烈,這是一個願望。“爲離欲纏貪故”,爲了棄舍欲界的煩惱――貪心,“勤修加行”,精進修行。這“加行”就是努力修行。這時候是厭欲界,欣色界,就憑這厭和欣來推動自己修行,直到得了初禅,再厭初禅欣二禅,再厭二禅欣叁禅……就這樣努力修行。得了初禅後,要想進一步得二禅,你必須厭初禅、舍初禅,不然你得不了二禅,叁禅、…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