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与受精卵和合,当然实际上是识执持受精卵,也就是识的种子是亲因缘,而精卵形成的受精卵是增上缘,我们把这种情况叫投胎了。“结相续时”的“相续”就是生命的轮转、轮回。刚才说了,说污染意一起,中阴身――中有――就没有了,就开始入胎,就是说,这染污意是中有的最后一剎那,立马的,中有没有了,这就是长行中的“于中有中灭”。中有没有了,中有是八识具备,中有没有了,则只剩下阿赖耶的种子了,种子就是是阿赖耶识,它来执持羯罗蓝,这就入母胎了,这时候因为转识都没有了,所以你是胡涂的,这个我们一般就称为隔世之迷,或者叫隔阴之迷。欲界众生的生命就这样开始。
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
前边儿说在生命体初开始成立时,没有阿赖耶识是不行的,这是说生命体成立时的情况,“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按唯识说法,是中阴身有八识,在中阴结束的时候,转识就没有了,只有阿赖耶识,但小乘不这样说,他们说中阴身结束的时候,是前五识没有了,意识胡涂了。“若即意识与彼和合”,就是说,如果意识与羯罗蓝和合了,它就又生起了一念明了意识。“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在与羯罗蓝结合前中阴身不胡涂,但结合的时候中阴身没了,意识胡涂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当到了母胎的时候,又一念明了意识生起,你不胡涂了。“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如果是这样的话,因为你不承认阿赖耶识,那这意识就有问题:羯罗蓝初结合的刹那有一念胡涂意识,后来又有一念明了的意识,这就有了两个意识同处于母胎,这绝对是不行的。所以说,是意识而不是阿赖耶识是不行的。
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
你不承认与羯罗蓝结合的是阿赖耶识,而说是意识,这不合理。为啥?
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
为啥是意识就不合理呢?首先,“依染污故”,就是说,与羯罗蓝和合的那一念识,一定是染污的。因为染污才来与羯罗蓝和合的,“羯罗蓝”这个词意译就是凝滑、杂秽,它要不是染污的就不能与羯罗蓝和合。也就是说,和合识的前一念一定染污。所以,说意识就不对,因为我们第六意识活动,不绝对是染污的,它有时候染污,但有时候不染污,有时候它还无记,这不一定。所以,不能是意识。其次,“时无断故”,就是说,和合识开始以后,只要与羯罗蓝和合了,一直到最后它也不会间断,可六识是不是这样呢?不是的!比如在极度闷绝的时候,它就断了。所以不能是意识。“意识所缘不可得故”,再说了,你说是意识,可是这时意识的所缘境是啥?一般情况下,意识的所缘境,我们是清楚的,就是作梦的时候,梦见了啥我们也知道,当极度睡眠的时候,意识不活动了,那就没有所缘境了。你说现在是意识,它的所缘境就该有,那么,是啥?不可得,不知道它缘的啥,所以,不能是意识。
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
这是无著论师退了一步来说的,“设和合识即是意识”,假如说和羯罗蓝和合的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那你说的意识是不是就是大乘里说的一切种子识?是不是一回事儿?“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这一问是针对前边儿两个意识在母胎中而说的,说是不是依止在结合的时候的结合识而生的识是一切种子识。也就是说,是前一念意识是一切种子识还是后来的意识是一切种子识?注意,“一切种子识”这个名字,在无著论师说这个名字的时候,此时的意思是指这一期生命的生命体从此而生的意思。我的意思就是说,咱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把论师也想想成一个正常的人。
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
假如说与羯罗蓝相合的意识就是大乘里说的一切种子识,那它就是阿赖耶识,你非要叫它意识,也没有关系,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内容是一致的。
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
要是说那个和合识不是一切种子识,“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能依止识”就是后来生起意识。和合识是所依止,依止和合识生出来的意识,就是“能依止识”。这个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这就有问题了。要是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即和合识――不是一切种子识。和合识是因,果是因生出来的。这里呢,因是和合识,果是后生起的意识。现在,因不是一切种子识,因生起的果却是一切种子识,是不是颠倒了~~
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所以,绝对不能说和合识是意识。你的不对就只有我的对了。
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
刚才是说的生命体开始时,没有阿赖耶识不能成立,现在说有了生命体以后,得阿赖耶识来执受根身。“执受色根”的“色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净色根。第六意识的根是无色的。前五根要由阿赖耶识来执持它,它才能够有感觉,才能做识的依止处。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必须一直有阿赖耶识执持,所以,要没有阿赖耶识,就没有谁来执受色根了,你就不行了。“结生相续已”就是说这个生命体已经有了,阿赖耶识和羯罗蓝和合了了,这时“若离异熟识”,要是没有阿赖耶识,执受色根的力量就没有,那就成死人了,是一具尸体而已。
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小乘不承认阿赖耶识,那么执受身体就就该是别的识,比如说意识。这样行不行?不行!“其余诸识各别依故”,就是说,眼识依眼根,耳识依耳根……意识依意根,也就是说,各识只依自己的根,根本不用其它的根,我眼识根本用不着耳根,凭什么要我去执受耳根?!不干!“不坚住故”,说,眼识、耳识等一下活动,一下不活动,这一下它不活动了,那还咋执受呢?本来正在执受,忽然间他不活动了,不执受了,一不执受,你这身体就该烂了,这还得了~~现在我的六识不活动了,可我还活着,身体也没有烂,所以执受还是有的,这说明了执受的根本就不是六识,也就是说,你小乘的说法不对,你的不对,只能我大乘的对了。“诸色根不应离识”就是色根还在被识执受,这识是阿赖耶识。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要是没有阿赖耶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这道理就说不通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是佛说的,是圣教量,“识”是阿赖耶。“名色”的“名”就是五蕴里边的受、想、行、识,都叫做名,受、想、行是心所,受想行识的“识”是心王,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意识就包括在“名”里面。“名色”的“色”,就是指羯罗蓝、受精卵。“识与名色更互相依”是说,阿赖耶识依名色,名色又以阿赖耶识为依止处,“更互相依”,就是说它们互相为依止处,我是你的依止处,你是我的依止处,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活的生命体。如果把识说成意识而不是阿赖耶识,那么“名”里边就不能有意识了,名里就只有受、想、行,还有前五识,第六意识得分出来,如果把这样叫“识与名色更互相依”的话,就不对了,为啥呢?因为这个识与羯罗蓝初和合时,刚投胎前五根是没有的。识与羯罗蓝和合开始组成一个生命体的时候,前五根没有,自然前五识也没有,因为识要依根。那么名里面是啥?没有前五识,就得是意识,不然的话,受、想、行也没有了,名里边儿是意识了,“与名色更互相依”的、外边儿的,就不能是意识了,既然不能是你小乘说的意识,就只能是我大乘说的阿赖耶识了。接下来一句是个例子,“譬如芦束相依而转”,一捆芦苇,相依才能站住,识与名色也得相依,这样才能成立。所以,没有阿赖耶识,生命体就不成就。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这是说识食的。“食”,是资养生命体的,维持有情的生命的。佛教中说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种。我们现在的食就是段食,一段儿时间就得再吃,不吃就饿。触食的“触”,就是接触,对所接触的境界生起欢喜,这种欢喜也有资养生命的能力,叫触食。思食的“思”,是指希望,内心中充满希望,你就可以更好地活下去,要是一绝望的话,就很难活下去了。还有咱们说的哀莫大于心死。识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执持你的生命体,使你的生命体正常活动,阿赖耶识有这个能力。这里只说识食。“若离异熟识”,要是没有阿赖耶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你就没有识食了。“何以故?”为啥?“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你说没有阿赖耶识,那就取六识中的任一识好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三界六道众生,没有任何一识可以来作识食。比如说到色界天,《八识规矩颂》中说,“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识、耳识、身识,我们欲界众生有,初禅天众生有,但是初禅鼻识、舌识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初禅天众生没有鼻识、舌识,但还有眼识、耳识、身识。到二禅以上,前五识都不动了,在无想天连第六意识也没有活动。也就是说,前六识任何一识都不是普遍的,所以,“随取一识”在三界中作识食都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必须得有阿赖耶识来作识食。前六识会间断,一间断,识食成立不了了。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
前边儿说的是非等引地,现在说等引地的情况。“等引地”就是色界、无色界天。“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这个人从欲界死后到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受生了,这主要是他禅定修得好…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