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正知見的佛教徒,一個不愚蠢的佛教徒,但他們非說我不是一個好佛教徒,說我是一個遊戲人生者。就是說,我是一個最好的,好得就象一個壞蛋一樣。阿賴耶識剎那剎那生住異滅,這樣相似相續,就引起了人們的誤會,認爲它就是我,于是來執著于它。因爲它相似相續,人們執著于它,“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所以叫它阿賴耶識。人們在它上生起我見,只有無我才能解脫,無我者才是聖人,我們只有不執它是我才行。印順法師、妙老在這兒都說到,我們修行可不是破除外道說的我見就行了,而是要修無我觀,破除末那識對阿賴耶的執著。執著阿賴耶是我,這主要是末那識的作用。在一般的典籍上都說到,就不多說了。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的“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聖者我開示”這兩個頌子,並沒有點明執藏這個意思,現在無著論師就給我們說了,無著論師也不是亂說的,無著論師現在是在解釋《阿毗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他在解釋的時候,就把其他經中講到阿賴耶時說的這個意思在這兒給說了一下。無著論師他看過的經典,因爲時代的關系,很多我們已經看不到了,現在無著論師給我們說了,那我們就知道了。
接下來,說阿賴耶還可以叫阿陀那。無著論師還是先用聖教量證明。我們看。
複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佛說阿賴耶是所知依,佛還說阿賴耶有好多名字,這兒就說了一個阿陀那。無著論師首先引了一下經典,說阿陀那這個名字也是佛說的,不是我無著在瞎扯的。“複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一切種子識叫阿賴耶,也叫“阿陀那識”。這些名字是不是亂叫的?不是!是依據此識的不同作用而給取了不同的名字。也就是說,不同的名字側重于不同的作用。比如阿賴耶這個名字,就是側重于藏――攝藏、執藏,而阿陀那呢?我們照原文慢慢說。先說“阿陀那識”這名字出現在哪部經上。“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阿笈摩”就是經典,不過一般都給說成阿笈摩指阿含,其實所有佛經都是阿笈摩。說,比如說在《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上說到這樣一個頌子,“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這裏就有“阿陀那識”這樣的名字。“阿陀那識甚深細”是說阿陀那識是非常深奧微細的。“一切種子如瀑流”,上一句說此識的總體,這一句說此識裏的細節,說,此識裏的種子一直在刹那刹那的生滅,就象瀑流一樣,所謂瀑流,也就是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河水在不停地流動,當人第二次踏入這條河流時,接觸的已不是原來的水流,而是變化了的新的水流。世間萬物都這樣,像奔騰不息的河流,處于不停的流動變化之中。你認爲還是這阿賴耶,但實際上已經不是原來的了,就是因爲裏邊兒的種子已經有一部分生滅換過了。種子有名言種子,有業種子,其實所有的種子都是名言種子,不過因爲其中有一部分有較強的善惡業勢力,所以就叫它作業種子,還有投生怎麼投生呀等,這你們應該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種子的數量很多很多,每個種子都要生滅變異,所以才能夠成爲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凡”,就是咱們這樣的人,都是凡夫。“愚”是指二乘人,因爲他們還沒有通達佛法。有時候把“凡愚”說成八地之前者。“不開演”,不說。佛陀就說了,關于甚深的阿賴耶識教法,這境界太深奧了、太微細了,所以我不能夠對凡夫、對二乘人說。爲什麼呢?“恐彼分別執爲我”,就是因爲阿賴耶識相續不斷,就好象那個常恒不變的我似的,特別容易引起誤會,會讓人認爲這就是“我”。在佛教中是根本沒有“我”的,就是要破我的,結果一說這樣的佛法,反倒引起了“我”執,所以,佛顧慮凡夫、二乘會起分別,說這就是“我”,于是,幹脆就不對他們說這阿賴耶教法。這個確實是很麻煩的,有不少唯識學者,對教典讀了不少,但這一點兒仍然轉不過彎兒,他講的根本就不是“唯識”,實際上就講的是“唯我”,只不過是把“唯我”打扮了一番而已,馬甲一穿,你認不出來他了。是不是他象商羯羅一樣是有心來破壞佛法的?不是,他還沒那能耐,主要是他自己胡塗,以己渾渾,使人昏昏。比如說某老師,《成唯識論校釋》還是他的成名作,可他對阿賴耶的說法根本就是錯的。在散步時我開玩笑地對他說,等你去世了之後我會寫一篇文章來紀念你,就是說你害人慧命。他哈哈大笑:現在可別讓我看,我會氣死的。所以說,學生們要是學唯識,我一般不久就會給他們開出一串單子,告訴他們哪些人的著作絕對不准看,哪些人的著作可看,我就先給他們說。你們是居士,聽這麼一段時間,以後不會再看的,所以沒必要費那心思,就不給你們開列了。
注意一下,在第四行的“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這是第七識執阿賴耶爲我,是俱生我執。這“恐彼分別執爲我”的“我”是第六識所起的分別我執,這是不一樣的地方,知道一下。
何緣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
阿賴耶爲什麼要叫阿陀那呢?“阿陀那”是“執持”的意思,因爲此識有執持的作用,所以叫阿陀那識。下邊兒具體解釋。
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
剛才問爲什麼叫阿陀那呢?這兒就說了理由。“執受一切有色根故”,阿陀那是執持、執受的意思,它的執受這裏說了兩個,第一是“有色根”,所謂有色根,就是物質所成就的根,就是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根都是由地水火風構成的,我們一般稱之爲“色根”。“有色根”,則表示一個簡別,簡別無色根,無色根就是第六意識的根,第六意識的根、意根它不是四大組成的。現在說有色根就表示不能是那個意根。這“有色根”就是由阿陀那識來執受的,因爲此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所以叫它做執持識、阿陀那識。執受怎麼執受呢?比如說我們,就是由于過去的業力招感,在五根上表現得特別明顯,此識執持五根,所以你的五根才能有覺受,並且在這一期生命中間不壞,當然了,比如半路瞎子,這也是有的。我們是欲界,色界衆生也是這樣的。“一切自體取所依故”。剛才是執受一切有色根,現在說執受自體。自體指生命體。“一切自體”就是指所有生命體都這樣,都是由阿陀那識執持。六道衆生的生命體都是這樣的。這兩句話是先把理由給標出來,接著再解釋。
所以者何?
什麼是“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什麼是“一切自體取所依故”?
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
這是解釋什麼是執受一切有色根。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因爲此識的執受,此識有執持的能力。“受”是感覺、感受,因爲有此識的執持所以五根才能夠起感覺、感受,有感受你就是一個活潑潑的生命體,要是一點兒感受都沒有,一點兒反應都沒有,那你不成個屍體了~~此識要是不執受五根,你就不成一個活人了。“由此執受,無有失壞”,此識能執持住,你五根就不壞,要是執持不住,它就壞了。比如說把你的眼睛挖掉一個,被挖掉的眼睛此識就執持不住它了,那它就要壞了,爛了。要是五根都不被執持了,你的身體就要爛了。“盡壽隨轉”只要你活著,此識就一直執持著你的五根,你的五根就一直起作用。其實這一個就是說,我們的生命體,它一直活潑潑地存在著,就是因爲此識的執持。
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
“相續”就是說,我們這一生結束之後,還有來生,叁世因果不斷輪轉。這輪轉就是此阿陀那的作用。“結生”就是投胎,一個新生命形成就叫結生。“正結生時”就是指投胎的那一刹那。“取彼生故”阿陀那識執取受精卵。就是說,當投胎的時候,如果沒有阿賴耶,胎就不能夠成就,阿賴耶識執持受精卵了,這個小生命才是活的。先是執取受精卵,小生命活了,然後接著執持生命體,一刹那接一刹那,一直到住胎、出胎、從嬰兒到長大,到最後死,一直執持。
是故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
對于阿陀那,無著論師先引聖教,說阿陀那的出處是經典,不是我瞎說的,然後又解釋了爲什麼叫阿陀那,就是因爲它執受一切有色根、執受一切自體,這一句就是說,所以說此識可以叫阿陀那。下邊兒呢,無著論師說此識還有叫心的。咱們看原文。
此亦名心,如世尊說心意識叁。
此識也可以叫心,比如說世尊就說過心意識。“此亦名心”,就是此阿賴耶識又可以叫心。“如世尊說”,就像佛在經裏面說的。比如說《解深密經》就說,“亦名爲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聚(集)滋長故。”看,這就有心這樣的名字,這可不是我無著瞎說的。世尊說心、意、識,有時候還心、意、識混用,但正兒八經來說的話,心是指阿賴耶的,意和識其實不是指阿賴耶的。先說說意是怎麼回事兒。
此中意有二種: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
無著論師在這兒,對于心、意、識,是先說意、識,最後才解釋心的。意一般是指第七識,識是指前六識,心是指第八識。“此中意有二種”,要開始說意了,說這個意有兩種,哪兩種呢?“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這是第一種。一般稱爲無間滅意。“等無間緣所依止性”就是說,心不是恒常的,它是無常的,是刹那生滅的,生起的當下就滅,如果說生起的當下它不滅的話,那麼下一刹那就沒有辦法生起,前一刹那要給後一刹那讓位,前一刹那的滅是後一刹那生的一個條件。“等無間緣”就是平等而沒有間隔,間隔是指念頭間隔。等無間緣本就是前後念的相續,前念就是後念的等無間緣,前念給後念讓出位子,並大體上對後念有一個規定性。“無間…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