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第一就是堅住性,眼識連第一條就不具備,所以它根本就不是所熏。所熏的是阿賴耶識。眼識這樣,耳識、鼻識等等轉識也都是這樣子。
複次,從無想等上諸地沒來生此間,爾時煩惱及隨煩惱所染初識,此識生時應無種子。
這兒是說修禅定的人,他禅定修成功了,生到什麼天了――隨著禅定功夫的不同所生之天也不同――生到什麼天之後他現在又退下來了,這一段兒就說這些人的情況。“複次,從無想等上諸地沒”,有一類衆生。他們“從無想等上”――就是無想天上,無想天就是色界第四禅天。本來他修無想定成就了無想天之報,在無想天那兒, ,他的第六識不動了。他本來已經成就了,可是現在呢?他“諸地沒”,就是從無想天那兒完了,就是死了,然後呢,他又“來生此間”,來到這兒受生,就是到欲界受生。“爾時煩惱及隨煩惱所染初識”,他本來在色界天,“無想天等上”就是說不單單無想天,其他天也行,只要不是欲界就行了,不過無想天最特殊,在無想天沒有六識活動,其他天可能還有六識活動。這裏就以無想天爲例。他本來在無想天,現在又到欲界來受生,既然到欲界受生,當然就有欲界衆生的煩惱,根本煩惱、隨煩惱都有了。“所染初識”是指剛到欲界的初一刹那,被欲界煩惱所染汙的最初刹那、那一念識。也就是投胎的時候那一念識。“此識生時應無種子”,這最初一念識和煩惱一起發動,它有種子嗎?它是最初一念識呀~~唯識中沒有種子是不能發動的,從無想天下來的最初一念識有種子嗎?
由所依止及彼熏習並已過去,現無體故。
“由所依止及彼熏習”,他剛從無想天下來,他所依止的根及彼熏習的種子,“並已過去,現無體故”,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的話,他們以前的一切煩惱所熏習的種子,本來都是攝藏在阿賴耶識裏,你不承認阿賴耶識,那麼,這些種子就沒有地方攝藏,那就沒有種子了!沒有種子的話,從無想天(實際上應該說色界、無色界)來欲界受生的時候,最初一念識就生不起來。有阿賴耶識攝藏種子的話,只要因緣具備,種子就現行了,這樣最初識就出來了。現在“由所依止及彼熏習並已過去”,所依止的根、熏習都沒有了――在欲界的時候有,但從開始生到色界、無色界的時候,就沒有了,現在你又回到欲界受生,所依止的根、熏習是沒有的,最初一念識是生不起來的。
複次,對治煩惱識若已生,一切世間余識已滅,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余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中,不應道理。
先說了欲界衆生,前七轉識爲煩惱熏習是不行的,然後又說了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衆生,要來欲界受生,是來不了的。看起來非阿賴耶不行。這會兒開始說佛教徒,在佛教徒修學聖道的時候,這兒長行中有一個“對治煩惱識”,啥叫“對治煩惱識”?就是說,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我們要修止觀,或者修其他的什麼法門都可以,當我們修行成就的時候,清淨無漏智出現,當然,並不是成佛了,在小乘佛法中是證初果,大乘佛法中是登初地,清淨無漏智剛出現,它能夠對治煩惱種子,這就叫“對治煩惱識”。這對治煩惱識生起來的時候,在這時候一般來說你有禅定,“一切世間余識已滅”,這是說,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在這時都不現行,有漏的第六意識也不現行,因爲“對治煩惱識”它是無漏的。“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余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中,不應道理”,在這時候,他的煩惱斷了一些兒,但煩惱還是很多的,因爲還有這些煩惱,所以,“若離阿賴耶識”,要是不承認阿賴耶識,還有的那些煩惱、隨煩惱種子該攝藏在哪兒呢?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是不可以攝藏種子的,因爲這時候它們都沒有現行了。“在此對治識中,不應道理”,能不能說它們攝藏在對治識中?也不行!爲啥?
此對治識自性解脫故。
因爲這對治煩惱識,是無漏的,讓它給煩惱在一起?那還不如殺了它。
與余煩惱及隨煩惱不俱生滅故。
再說了,熏習一定是彼此一起俱生俱滅的,並且此有生彼之因,但是,這對治煩惱識和余煩惱、隨煩惱不是俱生俱滅的。所以,你要是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對治煩惱識初生起的時候,就該一下子證到阿羅漢果,就不應該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分別。所以不承認阿賴耶識是不對的。
複于後時世間識生,爾時若離阿賴耶識,彼諸熏習及所依止久已過去,現無體故,應無種子而更得生。
“複于後時”,證得初果以後,或得歡喜地以後。見道只是剎那間的事兒,然後立馬就是修道位。修道的時間是非常長的,在這很長的時間內,修行人也不可能永久在定中,他是有出定的時候的,在他一出定的時候,無漏智就隱藏了,世間的分別心又出來了,他也可以見聞覺知,給我們一般人沒什麼不同。“複于後時世間識生”,就是指出定的時候分別心又生出來,這個“世間識生”就是指各個分別都生出來了。在世間識生出來的時候,“爾時若離阿賴耶識”,這時候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的話,“彼諸熏習及所依止,久已過去”,熏習的煩惱種子,以及所依止的,這裏的“所依止”是指識,心所就是依心王的。煩惱種子、以及心識,它們都在見道的時候已經滅掉了,就因爲你不承認阿賴耶識,所以它們才會滅掉的!是過去的事兒了。“現無體故”,它們是過去的事兒,不是現在的事兒,所以,你不承認阿賴耶識,那麼,煩惱種子、心識現在都沒有體性,既然現在他們沒有體性,所以,“應無種子而更得生”,就是說,你已經見道了,無漏智慧出現,這些有漏的識、有漏的煩惱,這一切的種子都沒有了,所以你出定的時候,出不來了,因爲沒有有漏種子。所以從修聖道得見道後的情形來看,也非得有阿賴耶識才行。
是故若離阿賴耶識,煩惱雜染皆不得成。
所以說,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煩惱雜染是不能成立的。下邊兒說業雜染不成立。
雲何爲業雜染不成?
前邊兒說過,業雜染就是福業、非福業、不動業,其實也就是身、口、意所作的一切。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的話,業雜染染是不能成立的。爲啥?
行爲緣識不相應故。此若無者,取爲緣有亦不相應。
“行爲緣識不相應故”的“行”,就是業,業爲緣的識,就是業感生的異熟識。我們知道,在十二緣起中,無明緣行、行緣識,“行”咱們說是業,就是身口意的活動,或者說是福業、罪業、不動業。這活動應該是和阿賴耶識俱生俱滅的。“行爲緣識不相應故”,要是不承認阿賴耶識,那麼,識是哪個?“行爲緣識”的識是指誰?前六識當然是不行的,因爲前六識間斷,而且它也不能受熏,因爲它一下善、一下惡,在善的時候,惡種子熏不進來,在它惡的時候,善種子又熏不進來。所以你只有承認阿賴耶識才行。不然的話,業雜染不能成立,那麼你造了業,沒有能受熏持種的,就沒有因果了。“此若無者,取爲緣有亦不相應”,要是沒有阿賴耶識,不光行爲緣識不能成立,“取爲緣有”也不能成立。愛、取、有,愛是煩惱,它要是增長,要是特別地強,那就成取了,這就要造種種的業了,有業就要感果,這就成“有”了。在開始造業的時候,業只是業,它還沒有感果,這不叫有。如果不承認阿賴耶識,以前所造的業不能夠受熏持種,這就會出現雖然是造了業,但是一剎那間就過去了,過去也就沒了,沒了就感不了果了,所以一定得承認阿賴耶識。
雲何爲生雜染不成?
有叁雜染: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前邊兒說過了煩惱雜染、業雜染,說,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煩惱雜染、業雜染都不能成立。這生雜染怎麼樣呢?說,要是沒有阿賴耶識,生雜染也是不能成立的。一個生命,從開始有到最後結束,在這一個過程中,你的心都是染汙的,沒有清淨的時候,所以叫“生雜染”。
結相續時不相應故。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有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染汙意識于中有中滅,于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
爲啥沒有阿賴耶識的話生雜染就成立不了呢?在一期生命中間,有生有死,現在先說的是生這兒,說,生必須得有阿賴耶識。在說生必須得有阿賴耶的時候,又分成兩種情況,先說非等引地的情況。所謂“等引”,按印度話、梵語,就是叁摩呬多,是色無色界定名,也就是說,得這禅定就是等引。“等”就是平等,就是不昏沈、不散亂,由這個定引導你達到這個境界,就叫等引。或者說,你得到了這定,就會引發出來種種的功德,所以叫等引。這等引定就是色界定、無色界定。長行中的“非等引地”,就是我們欲界。這裏就是說,我們欲界衆生,必須有阿賴耶識,有了阿賴耶識你才能夠結生相續。“結相續時不相應故”就是說,要沒有阿賴耶,結生相續就不能成立。什麼是結生相續?這樣說吧,有一個人,他死了,就是長行中說的,“于此非等引地沒”,“沒”就是死了。說,欲界有一個人死了,死了之後他還在欲界受生。人這一生有四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本有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存在;死有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最後一剎那死亡;死了以後有個中有,就是咱們常說的中陰身時候;然後再投生,在下一次生命初開始的刹那,叫生有。現在長行中說的是“依中有位”。咱們佛教還常說四生:胎、卵、濕、化,這中有就是化生,化生就是無而忽有,而本有可能是胎、卵、濕、化,不一定的,但中有只能是化生。在《唯識二十頌》中間就說過,“如化生有情”。現在這個欲界的人死了要投胎,在還沒有投胎的時候,這中間有個中有位,中有時也是八識具備的。“起染汙意識”,在中有位,染汙的意識現行了,染汙的意識一現行,就結生相續了。也就是說,這染汙意識一現行,壞事兒了!中陰身就沒有了,就開始入胎。“結相續時”的“結”,是結合的意思,也就是和“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羯羅藍”按現在話應該是受精卵…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依分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